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 ①那日,看到一个朋友的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

①那日,看到一个朋友的微信朋友圈里贴着饮茶的照片:清静的茶室,井栏壶,汝窑盏,瑞香袅袅,荷花含笑,好不自在。她的文字说明却是:一个重要客户跑掉了,一个正在冲刺的项目卡住了,马上又要出国,行李都没时间准备……整个人失去方向,干脆先出来喝一杯茶。

②我马上为她点了赞,并且评论了一句:“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

③朋友搁置万难、及时行乐的下午茶,让我想起的是唐代李昌符的诗:“此来风雨后,已觉减年华。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其中这句“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可以引起无限的联想:想到一个好去处想和大家聚一次,好不容易等到大家把工作安排妥当,谁都不出差、不旅行,家里老人的血压却高了;再等,进入夏天40℃的高温天气了;再等,谁谁谁感冒了……转眼一年过去了。

④想要事事停当再来赏花,忘记了花期易逝;想要万事俱备再求自由自在,忘记了人生苦短。

⑤关于赏花这件事,激起我共鸣的还有这首《伤春》:“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杨万里说,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饱览春花和美景,但结果还是辜负了这场东风。多年来竟然都没有赏花的福气,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就是在病中无法看花。

⑥这不是在说我吗?“年年不带看花眼”,这么多年,南京梅花山的梅花,只看了两次,其中一次还是3月底去的,梅花自然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我只好站在树下自己“脑补”出“香如故”;武汉大学的樱花,洛阳的牡丹,甚至就在上海本地的南汇桃花,我一次都没看成过。杨万里的伤感和哀叹,我真是共鸣到“焉能知我至此”的地步。

⑦真心实意要赏花,总还是有办法的。公务在身、率队策马而行的辛弃疾都能赏花。“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好一个“花不知名分外娇”!山中野花烂漫,也不知道是什么花——也许是词人无暇下马仔细辨认花的品种,也许是来自北方的词人对南方的花草感到陌生,但是辛弃疾不但在行旅匆匆之际注意到了这些花,而且捕捉到了它们的美和娇俏。能被无法深究的美打动,也是人生在世的一种福气。

⑧曾获泉镜花文学奖的日本作家鹭泽萌,写过《连翘是花,樱也是花》,她大概是一个爱花的女子,在35岁时自杀离世,一生也像花一样夺目而短暂,令人惋惜。她曾说过:“每个人都有闪光的瞬间,此后漫长的日子也只是为了追忆那闪光的瞬间而存在。”此话若借来说赏花,似乎也无不可,每一朵花都有闪光的瞬间,“此后漫长的日子也只是为了追忆那闪光的瞬间而存在”,倘若如此,那是否可以看作花仍然在追忆中陪伴着爱花的人?只不过,眼睛看不见而已。

⑨说到眼,自然想到了“看花眼”。过往岁月,“年年不带看花眼”,终究错过了太多的美好;漫长一生,若能“年年常带看花眼”,生命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日常的纠缠是不能止息的风,就需要我们拥有像岩石一样不为所动的定力;守住内心的藩篱,细细品读生命之美;如果尘世的烦恼是下不完的雨,就需要我们拥有像荷叶或者竹叶一样的超脱心境,抖落心头的“雨珠”,静静品味生活之真。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此生始终保有“看花眼”,让我们的生命和那些闪烁着生命美感、哲学启迪的花桑互相照亮。

(文/潘向黎,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第①段中,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所发的图文描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简要概括。

2.作者在第⑥段中说自己总是想赏花却不得,其原因是什么?

3.⑦⑧两段中,作者借辛弃疾、鹭泽萌的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赏花?

4.读第⑨段,说说我们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此生始终保有‘看花眼’”。

 

1.以下面语意为核心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搁置万难(或:抛开烦恼、放下琐事),及时行乐(或:忙里偷闲、轻松自在)。 2.以下面语意为核心回答, 言之成理即可。 总想等事事停当再去赏花,以至于常常错过花期。 3.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随时赏花 (2)及时赏花 4.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拥有不被日常琐事纠缠的定力。(2)拥有不被尘世烦恼所禁锢的超脱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第①段,由“清静的茶室,井栏壶,汝窑盏,瑞香袅袅,荷花含笑,好不自在”可概括出“宁静、自在、轻松”;由“她的文字说明却是:一个重要客户跑掉了,一个正在冲刺的项目卡住了,马上又要出国,行李都没时间准备……整个人失去方向,干脆先出来喝一杯茶。”暂停繁重的工作,先放松一下,可概括出“忙里偷闲”“搁置万难、及时行乐”。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第⑥段,作者说自己总是想赏花却不得,可结合前文语境中“想要事事停当再来赏花,忘记了花期易逝”“多年来竟然都没有赏花的福气,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就是在病中无法看花。”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第⑦段,结合“但是辛弃疾不但在行旅匆匆之际注意到了这些花,而且捕捉到了它们的美和娇俏”分析,作者借辛弃疾的事例告诉我们要“随时随地赏花”;第⑧段“每个人都有闪光的瞬间,此后漫长的日子也只是为了追忆那闪光的瞬间而存在。”“每一朵花都有闪光的瞬间”鹭泽萌的事例告诉我们要“及时赏花”。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第⑨段,结合“如果日常的纠缠是不能止息的风,就需要我们拥有像岩石一样不为所动的定力”可以概括出“拥有不被日常琐事纠缠的定力”;结合“如果尘世的烦恼是下不完的雨,就需要我们拥有像荷叶或者竹叶一样的超脱心境,抖落心头的‘雨珠’,静静品味生活之真。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此生始终保有‘看花眼’”可以概括出:拥有不被尘世烦恼所禁锢的超脱心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简·爱》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夜,我根本没想睡觉,可是我一躺到床上,便蒙眬地睡着了。在想象中,我又重新给带回到童年时代的情景之中。我梦见自己躺在盖茨海德府的红房子里,夜漆黑一片,我心里怀着种种奇奇怪怪的恐惧。多年以前曾吓得我昏厥过去的那道亮光,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它似乎正移动着缓缓爬过墙头,颤抖着停在昏暗的天花板中央,我抬头望去,屋顶化作了云层,高高的,朦朦胧胧的。那道光就像是即将破雾而出的月亮照在云雾上的光芒。我定睛望着月亮出来——带着极为奇怪的期待心情盯着她,仿佛有什么注定我命运的写在她的圆盘上似的。她冲了出来,月亮还从没有这样破云而出过。一只手先伸出来,把乌黑的云层推开。然而并不是月亮,而定个白色的人体,在碧空中闪耀着,光灿灿的额头府向大地。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对我的心灵说话,声音远不可测,但又如此之近,就在我的心底低语:

“我的女儿,逃避诱惑吧!”

“母亲,我会的。”

我从恍惚的梦境中醒来后这样回答。外面依然还是黑夜,但是七月的夜是短促的,午夜过后不久,黎明就来临了。“现在着手去做我该做的事情已经不会太早了。”我想着,就起来了。我已穿好衣服,因为上床时除了鞋子我什么也没脱。我知道该到抽屉里的什么地方找出我的几件内衣、一个小金盒和一枚戒指。在找这些东西时,我碰到了罗切斯特先生几天硬要我收下的那串珍珠项链。我让它留下了,那不是我的。它属于那个已经在空气中消失了的幻想中的新娘。我把其他的东西打成了一个小包裹。我把里面装有二十个先令(这是我的全部财产)的小钱袋放进口袋。我系好我的草帽,扣牢我的披巾,拿了包裹和那双暂时还不想穿上的便鞋,偷偷溜出房间。

1.节选的文字中,简·爱在梦里与母亲对话的细节暗示简·爱将要做一件什么“该做的事情”?

2.节选的文字表现出了简·爱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江、岭数十州兵讨之。

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侍臣奏言:“冯盎、谈殿往年恒相征伐,陛下发一单使,今岭外帖然。”

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微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乃赐微绢五百匹。

(注释)①冯盎、谈殿:隋刺旧臣,当时据守在岭表(岭表包括龄南和两广地区)。②远人:泛指南方少数民族。③晓谕:指敦劝的文告。④阙庭:帝王所居之处,借指朝廷。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岭数十州兵讨之     发:调派

B.疾疫起                  或:有时

C.即须中国未宁           及:趁着

D.分兵断险                 险:危险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A.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B.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C.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岭南各州县上奏告发高州酋帅冯盎、谈殿仗着自己手中的军队反叛朝廷。

B.魏微认为冯盎、谈殿没有一兵一卒攻出岭南,不能偏听告发者的一面之词。

C.魏微建议不要动用军队,只需下诏将冯盎、谈殿调回朝廷,岭南就能安定。

D.唐太宗采纳了魏微的建议,最后不动一兵一卒就使岭南地区获得了太平。

4.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喜韩少府见访

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注释)①胡令能:唐代诗人,隐居于圃田。②梅福:汉代隐士,此处代指韩少府。③荷衣:隐者的装束。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从“忽”字起笔,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传达了出乎意料的惊喜。

B.第二句中诗人“笑着荷衣”出门迎接远客来访,呼应了标题中的”喜”。

C.后两句描写出村中小孩初次见到韩少府的车马欢天喜地奔走嬉戏的场面。

D.标题中的“喜”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整首诗写出了诗人迎接友人时的喜悦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

①“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一命题的提出,等于先承认了一个前提:今天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现在”,他们不同于往日的孩子,是一个新形成的群体。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和沉重感的。我们在咀嚼这一短句时,就觉得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群体,是忽然崛起的,是陌生的,是难以解读的,所以也是难以接近的。我们甚至感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无法适应的焦虑。

②但我对这一命题却表示怀疑。

③今天的孩子其生活环境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已不再是我们从前所面临的世界;今天的孩子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与“咋日的孩子”相比,都起了明显的变化。

④然而,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至与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改变而已。

⑤由此推论下来,孩子——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能够被感动的。其次,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离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总而言之, 自有文学以来,无论是抒情的浪漫主义还是写实的现实主义,它们所用来做“感动”文章的那些东西,依然有效——我们大概也难再有新的感动招数。

⑥“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我们一旦默读这一短句,就很容易在心理上进行一种逻辑上的连接:只有反映今日孩子的生活,才能感动今日的孩子。我赞同这样的强调,但同时我想说:这只能作为对一种生活内容书写的倾斜,而不能作为一个全称判断。感动今世,并非一定要写今世。“从前”也能感动今世。我们的早已逝去的苦难的童年,一样能够感动我们的孩子,而并非一定要去写他们处在今天的孤独中,我们表示了同情时,才能感动他们。若“必须写今天的生活才能感动今天的孩子”能成为一个结论的话,那么岂不是说,从前的一切文学艺术都不再具有感动人的能力,因而也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了吗?岂不是说,一个作家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经验都不再具有文学素材的意义,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随风而去了吗?

⑦再说, 感动今世,未必就是给予简单的同情。我们并无足够的见识去判别今日孩子的处境的善恶和优劣。对那些自以为是知音,很随意地对今天的孩子的处境作是非判断、滥施同情而博一泡无谓的眼泪的做法,我一直不以为然。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恒的。

⑧追随永恒——我们应当这样提醒自己。

(文/曹文轩,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对“今天的孩子”的认识,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孩子,指的是那些在现代生活环境中还未长大成人的孩子。

B.今天的孩子所处的生巧环境已有变化,其生理和心理也不同于昨日的孩子。

C.作为一个来出现的的群体,今天的孩子让人有陌生感,难以理解,难以接近。

D.从成人的视角来看,今天的孩子身上似乎出现某种问题,这让成人感到无奈和焦虑。

2.作者认为今天的孩子是能够被感动的,其理由是什么?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孩子与昨天、明天的孩子是一样的,没有根本性的不同。

B.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与昨天的孩子一样。

C.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存在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不同。

D.文学作品中能感动昨天孩子的招数,依然能够感动今天的孩子。

3.文章结尾说“追随永恒——我们应当这样提醒自己”,作者意在提醒作家注意什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今天孩子的处境,不要自以为是地作是非判断。

B.应该认识到能感动今天的孩子的恰恰是从前的内容。

C.可以继续用过去的写作经验来写出感动人的作品。

D.文学作品中要表达道义、情感、智慧和美的力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作为综合性的媒介,电影是了解传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影能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能让我们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B.泥泞田埂中,他手托麦穗问收成;在大山深处,他按下电商扶贫快进键;乡间小路上,他给村民指引致富路……习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

C.国家新闻出版署强调,各地出版主管部门要集中优质产能,保时、保质、保量完成教材印制任务,做好教材的仓储运输工作,实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目标。

D.这次疫情中,便捷电子书成为阅读新宠,过去图书馆以线下纸质书服务为主。但将来要双轮驱动,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更好地传播知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