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安街道组织开展了清明扫墓活动。
B.承载着春的希望,酝酿着秋的殷实,热情率性的夏天,总令人感触到生命最最蓬勃茂盛的时光。
C.这次毕业晚会既然由你全权策划,作为你的好友,我定当竭尽全力鼎力相助。
D.当萧敬腾的歌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会场先是出奇寂静,接着是口哨声、掌声。
根据拼音写汉字
qián_______诚 狭ài__________ zhēn__________言
根据课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②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④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⑤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⑥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⑦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借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以“温暖的面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姓名。②要写出真情实感。
阅读《坐在童年的矮墙上》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那时候的墙真矮啊,矮得我三两下就能踩着墙上的坑洼处爬上去,矮得连母亲都不担心我跌下来。那时我身轻如燕,敏捷如猴,咋能掉得下来呢。
②墙是土墙,没有瓦,刚打起来时是有瓦的,但后来肥猫常在这里散步,瓦一片片地就被踩下去了。大公鸡也飞上来,雄赳赳气昂昂地在上面踱步,有些傲视群雄的样子。墙下的鹅、鸭子唯有羡慕的份儿,只能无奈地沿着墙角溜达。但猫和鸡都没有我上来的时候多。那时候,看了电影《少林寺》,梦想着自己也能飞檐走壁,于是土墙就成了我最好的练习场所。
③母亲有时也让我上去,那是要我摘丝瓜或者南瓜,这些瓜们总是调皮不听话,结得东一个西一个的,有的还任性地结在墙顶上。更多的时候,是我在墙上什么也不做,只是盘着腿坐在那里,抬头看云。和站在院子里看不一样,虽然只是高了那么一点,但看起来云朵真的近了很多。秋天时,我抬头的时候最多。云朵像棉花,在天空堆得一垛一垛的。往村南望去,天上的棉花和岭上的棉花拉起手来了,分不清哪一些是老天爷种的,哪一些是村人们种的。
④有时也看村里的屋脊,那些鳞次栉比的屋脊,真的像一条条鱼啊,瓦就是它们的鳞,红瓦的像红鱼,青瓦的像青鱼。春夏时,茂盛的树木汇成绿色的海,这些鱼们便畅游其中。有时,我认为瓦是一张张翻开的书页,读者是那些在上面散步的鸟,它们边散步边读,至于上面写了什么,它们从不告诉我。下雨时,雨水打湿了书页,晴天时,阳光再一页一页地晒干。
⑤坐在墙上的时候,感觉日子过得很慢,慢得就像奎山大爷的烟袋,一袋烟吧嗒吧嗒抽起来,总也没抽完的时候。不像现在,感觉每天的日子总是短斤少两,一睁眼一闭眼就过去了。
⑥有时候爬墙,是为了嘴。墙的那面是张婶家,她家挨着墙有棵枣树,秋天时,树上的红枣就像漫天的星星。站在墙上,正好能够得着最稠密、最甜的枣。张婶家的二丫这时候嘴最甜,总是“哥哥、哥哥”地叫着,央我上去帮她摘枣。于是,我拎着竹篮上墙,摘了最红最大的,先丢进自己嘴里,解了馋再说,这时急得二丫在下面摇着手,一个劲地“哥哥哥哥”。
⑦不吃枣的时候,我就垂着腿坐在墙上,二丫站在墙下,仰着脸望着我。有一次,二丫问我在墙上能看到什么,我说能看到远方城市的高楼。她咯咯地笑,说她不信,山挡着呢。
⑧山挡着,但没挡住我们走出大山的脚步。我和二丫读书、考学,后来分别在南北两个城市定居下来。很少再见到她了,有一次我回乡时恰好碰到了也回乡的她,寒暄几句后,再也无话。也许,我们之间的话,早已在童年说尽了。矮墙早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砖墙。我知道,我和二丫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这道砖墙。
⑨我们之间的距离,就像我们与童年之间的距离。很近,也很遥远。就像我的一位诗人朋友所说,童年其实并没走远,他在诗里写道:童年就在隔壁,推开门就能过去。可是,上哪儿才能找到这扇门呢?
(作者:曹春雷,出自《新文选》)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两个加点词语的意思。
(1)鳞次栉比:______
(2)短斤少两:______
2.联系上下文,就第③节画线句的语言特点与抒情方式分别作批注。
3.研读文章,对文末的“这扇门”应该作怎样的解读?
4.选出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A.文章以“矮墙”为线索来写童年时光,再现了一段天真、烂漫、难忘的成长经历。
B.第②节写“我”练习飞檐走壁,说明当时电影《少林寺》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之大。
C.第⑥节中二丫先后叫“哥哥、哥哥”与“哥哥哥哥”是不一样的,前甜后急。
D.第⑧节的“砖墙”,暗示“我”和二丫拥有了各自的生活,再也回不到童年时光。
阅读《卖香蕉的男孩》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尼日利亚。我之前去过首都阿布贾几次,但那时母亲还没有被任命为财政部长。待了两周后,我有些百无聊赖。一天,我开上母亲的车出去散心,顺便买水果。
一个小男孩看见我,准确地说是先看见我的车——一辆银色的宝马之后就迅速从小树下他的摊位上跳起来,想要卖掉他那一串串的香蕉和一瓶瓶的烤花生。他的衬衣脏兮兮的,松松垮垮地搭在短裤上。尽管他只有十来岁,但看上去已经遍尝生活的艰辛。
等我把车停下时,他已经站在车门旁,嘴里吆喝着:“香蕉300奈拉,花生200奈拉!”我用怀疑的眼神看着那些生了黑斑的香蕉,把价砍到香蕉加花生一共200奈拉。他同意后,我拿出钱包,递给他一张崭新的500奈拉纸币。他没有零钱,我告诉他不用找了。他冲我感激地笑笑,露出一排好看的牙齿。
两个星期后,当我再次看到小男孩时,我愈发明白我在这个社会的位置。母亲的保镖告诉我:“你是部长的儿子,应该热爱这个国家。”但是看着这个本该在教室里读书而此刻却在烈日下叫卖的男孩,我实在找不到热爱的理由。一直以来,父母都教育我们三兄妹要清楚我们的优越生活以及与之相伴的责任和义务。
我把车靠边停下,然后摇下车窗。男孩还穿着同样的衣服,手里准备好了一串香蕉和一瓶花生。我对他摆摆手,问道:“怎么了?”他用蹩脚的英语回答说:“我,我没有钱买课本。”我拿出钱包,抽出两张崭新的500奈拉纸币,问他:“够吗?”他有些局促不安地四下望了望,这才把手伸进车窗接过钱。1000奈拉对于一个家庭年收入不足5万奈拉的人来说是一大笔钱了。“谢谢您,先生,”他说,“太感谢您了。”
回到家,我提起了这件事。母亲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我:“在这里,如果你施舍一点什么,人们会把你当作财神,然后蜂拥而至。”没错,在尼日利亚,人们会利用乐善好施的人,可是全世界的人都这样。不过,我还是想知道男孩是不是真的会把钱拿去买课本。万一他是个小骗子呢?我对他一无所知,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
接下来的6个月,我一直在北部的难民营忙碌。在回来后的某天,我又看到了那个小男孩。他正站在一个卖鸟人旁边,蹦上蹦下,试图引起我的注意。当我把车窗摇下时,他满脸微笑走了过来。“嗨,先生,好久不见。”他说。“现在上学了吗?”我问道。他点点头。“很好。”我说。我拿出一张500奈拉的纸币,他却用力摇头,后退几步,好像我冒犯了他。“怎么了?这只是我给你的小礼物。”我说。他再次摇头,脸上闪着汗珠。他把放在背后的一串香蕉和一瓶花生拿出来,放在车子前排座位上,然后才说:“这些天我一直在这儿等着把这个给你。”
(作者:(尼日利亚)乌祖迪玛·依维拉,王启国编译)
1.通读全文,依次概括“我”与小男孩三次相遇的主要事件。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加点的“跳”字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3.在与小男孩交往过程中,对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好感的“我”得到了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