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上里古镇 ①来四川成都周边寻觅古镇很多次,那些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上里古镇

①来四川成都周边寻觅古镇很多次,那些光听名字就充满魅力、令人遐思无边的古镇,就如川菜的“味道”那般浓郁,麻辣、鲜香且气质独特。好奇心驱使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其中,而号称夏无酷暑的上里,便成了我们初夏时节寻访古镇的首选。

②上里古镇,位于四川雅安的北部,距离城市也就二十多公里,却因其独特的地貌而与城市气候大相径庭。上里古镇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要塞,去往古镇的公路便是沿着古代的栈道而修建的。山路在峡谷中穿行,城市中的喧嚣与烦躁便被山野的风吹散开来。然而到达之后才发现,尽得山水灵气的上里依然保持着往昔的古朴。作为进古镇的必经之路的,是清代时候建造的“立交桥”。桥面平整,两端为引桥,可上下通行,作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这里承载着上里的岁月沧桑。古镇街市的尽头,是上里“五家口”中“银子”最多的韩家。韩氏是官宦相并发展的家族,地位显赫,因而韩家大院建筑风格不同于普通的川西南建筑,是仿北京官府宅邸而建的三台三院。韩家大院内历经百余年,耗费整整三代匠人心血的“镶嵌式雕刻”堪称一绝,展现了古镇传统文化的深厚。

③漫步古镇,上里的建筑风格仍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且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上里镇同时还被水包围着。镇边缘东、南、西三面都由河流、水溪围绕,几乎家家户户临水而居,水便是上里的“魂”。缘于水的滋养,生命方能不朽。有水便有桥,上里的桥除了进镇的“立交桥”外,最有名的就是清朝时建造的拱桥——二仙桥。其形如半圆的月亮,伫立满布青苔的河边,往事旧梦在此浮沉,不免一丝惆怅涌上心头。

④古镇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作为中国古老商道之一——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上里对文化的传承乃至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眼前的一景一物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⑤岁月流转,时光洗涤过的上里,风采依旧。溪边体态婀娜、似一缕清风缓步而来的当地姑娘,石墩木椅上坐着的气定神闲、与世无争的老人,镇头茶楼里不时传出的喧哗麻将声、嬉闹声,无不让人感受到了古镇绵延着的生活气息。村口大院门前的空地上,常年有师生写生作画,在此可将古桥、古屋、古树、古街一切尽收眼底。习画的孩童似乎在执笔沉思,这样“活色生香”的古镇该如何落笔绘景。其实当古镇的溪水在心田流淌,上里早已深深地刻画在了曼妙无比的自然画布之上。这美丽的古道驿站,果真没有令我们失望。

1.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最后一段写“师生写生作画”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1.①总起全文,概括介绍了四川古镇气质独特、充满魅力的特点;②引出说明对象——上里古镇;③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古镇街道的布局比作“井”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镇街道布局的特点,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 3.不能。最后一段写“师生写生作画”一是为了说明村口大院能将古镇的桥、屋、树、街尽收眼底的特点,突出古镇的建筑布局之巧妙;二是通过写师生写生作画展现古镇风景的迷人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为了补充说明上里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内容更丰满,因此这一部分不能删去。 【解析】 1.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注意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来说,第①段开头的第一句“那些光听名字就充满魅力、令人遐思无边的古镇,就如川菜的‘味道’那般浓郁,麻辣、鲜香且气质独特”概括介绍了四川古镇气质独特、充满魅力、令人遐思无边的特点,引出了说明对象——上里古镇;从结构上来说它总领全文。此外,作为说明文,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定及其作用。“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把街道比作“井”字,这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街道排列有序的特点。 3.本题考查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最后一段写“师生写生作画”的内容,首先要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分析这段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村口大院门前的空地上,常年有师生写生作画,在此可将古桥、古屋、古树、古街一切尽收眼底。” 突出说明了古镇的建筑布局之巧妙;加上了人的活动,使得对古镇的介绍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使得古镇“活色生香”,引发读者对古镇的向往之情;第④段中的“作为中国古老商道之一——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上里对文化的传承乃至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眼前的一景一物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这段“师生写生作画”的内容就是具体的景和物,说明了上里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上的重要作用,“这美丽的古道驿站,果真没有令我们失望。”再次引发读者对上里的向往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某班拟开展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班主任老师说:“‘图书漂流’就是每个同学捐献一本书,放在班级的书架上,大家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再放回书架,让它继续漂流。”

(1)为营造气氛,班委会准备出一期“图书漂流”专题黑板报,请你为本期黑板报写一条宣传标语(20字以内)。

(2)请从下列图书中选择一部,写上“放漂寄语”,以引起读者对该书的阅读兴趣(60字以内)。

《朝花夕拾》  《西游记》  《傅雷家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所选图书:《   

放漂寄语:       

(3)

一天,王英发现自己捐献的图书正被李明随意圈点勾画,平时十分爱惜图书的她,特别气愤地说道:“李明,你的阅读习惯可真好啊,读到哪儿,笔记就做到哪儿!”李明听后,羞愧地说道:“        ”王英顿时怒气全消。

王英的言外之意是:       

如果你是李明,你会说:       

 

查看答案

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关雎》)

(2)青树翠蔓,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5)蒹葭萋萋,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

(6)式微式微,胡不归?________,胡为乎泥中?(《式微》)

(7)青青子衿,________。纵我不往,________?(《子衿》)

(8)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洞庭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书事

(明)黄宗羲

初晴泥路觉蹒跚,听彻松涛骨亦寒。

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耐苦中看。

(注释)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明亡后起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不仕。

1.一、二两句描写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2.请赏析诗句“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耐苦中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忭(biàn):高兴,喜欢。②荐饥:连续饥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舍(治:修筑) B.既而弥月不(雨:下雨)

C.客而告之(属:叮嘱) D.而盗贼炽(滋:增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占为有年/可得耶

B.忧者喜,病者以愈/始旱而赐之

C.雨麦于岐山阳/以属客而告

D.古者有喜,以名物/五日不雨无麦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4.本文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铜壶滴漏,即漏壶。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自动化计时装置,又称“刻漏”或“漏刻”。

C.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儿。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D.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多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颂”多为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的诗歌。“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