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出发”可谓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记得那一次出发,朱自清看见了父亲蹒跚的脚步,质朴的背影;记得那一次出发,莫怀戚明白了肩上的责任,生命的意义;记得那一次出发,柳宗元体味了小石潭迷人的风景,清幽的氛围;记得那一次出发,鲁迅望见了江南朦胧的月,吃到了水乡美味的豆,感受了故乡淳朴的情……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祖母食事
漱石斋
①祖母下葬后,祖父在她坟茔前种了一棵小树。他说,祖母的灵魂会福荫子孙的。祖母离世已整整十三年了,我记忆的相框里,层层叠叠地挤着关于她的明亮又暗淡的照片,记录着她与食物的故事。
②记得祖母做的大锅饭很好吃。原材料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几样东西:一瓢红薯,一小碗磨细的玉米面儿,一大勺土酸菜和几把白米。大铁锅内沸沸扬扬,面糊被高高抛起又散落下来,开在土灰色灶台上——有淡开的小野菊的神韵。祖母认识这些草药花的,她有眼疾,我经常看她扯一种叫光明草的草药。
③嚼完薯肉玉米面酸菜锅巴,我喜欢看祖母很利索地就把大铁锅刷得油亮亮的。我还爱看从亮瓦透下的日光柱斜着轻轻搁靠在灶前。当然还有大肥猪争抢食物的哼哼声——这是农家小院午后的标配。祖母喂的猪,毛色黑亮、膘肥、肉实。这种猪的肉需用柏树枝叶熏透,用木炭火把皮烧焦,用淘米水泡软,刮洗干净,大火煮熟,切薄成片——色形味都正好,像琥珀,居然能透光。烟重的红薯切条和半肥瘦腊肉同炒,油汪汪、甜滋滋的。祖母总是笑着看我们吃,她的眼珠子都是甜的。
④祖坟的后坡有野批把树,一到夏天,树上缀着成堆的碧绿或淡黄的果实。炎热夏季,做成批杷凉粉吃,极佳。成都的凉糕或冰粉太软嫩。那野批把果小、皮厚、肉少、籽多,祖母似乎很珍爱这不入流的蠢物,做的凉粉韧性足,有嚼头,也算是物尽其用了。撒一把葱花,淋半勺油,还有那带丁点未除尽的红皮粗烂蒜粒在凉粉堆里打几个滚,有节奏,有韵律,有色有味。大圆白萝卜和红头蒜都是祖母菜园的座上宾。萝卜顶着个绿缨子,趾高气扬,经霜不衰。这种萝卜炖肥肉很打油。吃的时候肉不太受待见,常常配角却很风光。
⑤小院西北角有一口油磨。油磨也叫腰磨,是一种小型磨。磨盘上系根短而粗实的麻绳,一根同样油亮的擀面杖往里一穿,靠在腰间推着转圈磨东西。磨下那环形的小路极为精致,像一件古董。雨季一来,整天都泛着油亮油亮的光。在这里上演着祖母与味道的故事:选捡,泡果,磨浆。在这里祖母帮助那些补实无华的果子豆子完成从苦涩到清香的华丽转身。离小石磨一射之地还有一盘大石磨,是操办吃食的大型机械,动力是牛。大水牛背负枷担迈步转起圈来,大石磨隆隆隆开动起来,灰白的麦面汩汩地冒出来,黄澄澄的玉米面儿筛落而下。祖母辛劳的时光在这两口石磨间流转。
⑥八月是稻谷的收获季。在祖母忙完早饭后,还常常需要一大早就准备好一大锅面条汤和一锅白米干饭。她一肩挑担双肩背篓,把饭食送到田间。在农忙大舞台上,她很能胜任一人二角。午饭前,大铁锅内食材的聚会是热闹的:红肉,白萝卜;紫肝,红萝卜;肥厚的冬瓜,煮烂的菜瓜,软糯的猪蹄。几凉,几热,几个小炒,炖的、蒸的、煎的都请上两张大方桌后,祖母便开始了下一个节目了。她会去离家最近比较豁亮的山嘴上,拣一个很好的位置,抖抖尘土,清清嗓子,登高而呼,而闻者彰啊!那呼喊声必须要拖一个长长的“喔哟”的尾音。不久,幸福的劳动者们谈笑的声音在不远处的林间渐渐清晰起来。我每次听到的川剧里的高腔调,就想起了祖母那原生态的天籁之声。高腔调是经过些行家苦心琢磨出来的,声音很美,但味道却远不及祖母的好。不用说。那时节我也可以喝酒了——喝一小杯用红高粱杆泡出的红艳艳的烧酒,祖母笑盈盈的,脸上泛着红光,像喝了酒。
⑦祖母过生日是幺爸成家之后才有的,且不是每年都过。记得有一年好像是和祖父的生日一起过的,是两位老人寿材完工的那一天。我还记得,她把一叠纸钱很虔敬地端着放进寿材的内廊,笑眯眯的,好像舒了一口气,显得很轻松。自认为读了几本书的我自认为懂得了智慧、参透了生死。我想,不识字的祖母那时恐怕是通透了人生的意义了吧,后来,她遭受了一连串不幸的打击:双目失明、全身瘫痪。没有听到她对命运的丝毫抱怨,那可是瘫痪在床整整三年!
⑧同站着的祖母最后一次相见是在她的菜园里,她的背佝偻着,简直就是弯着腰探着路走,她侧靠在土坡边,手里攥着一把菜。那时她只能靠辨识声音知道是我。她呼唤我的声音像是从土地里站起来的一样。那天傍晚阴沉沉的,祖母脸上没有夕阳晚照。祖母的夕阳余晖里她留给我最后一张黑白照片。
⑨如今祖母坟前的小树恐怕已团团如盖了。这个季节,陪伴她老人家的野枇杷树也早已绿荫蒙蒙,离离成缀了吧。
1.文章首段说“祖母离世已整整十三年了,我记忆的相框里,层层叠叠地挤着关于她的明亮又暗淡的照片”。文中关于祖母的哪些事在作者的记忆里是明亮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2.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大水牛背负枷担迈步转起圈来,大石磨隆隆隆开动起来,灰白的麦面汩汩地冒出来,黄澄澄的玉米面儿筛落而下。
4.文章第①段中说“祖母的灵魂会福荫子孙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上里古镇
①来四川成都周边寻觅古镇很多次,那些光听名字就充满魅力、令人遐思无边的古镇,就如川菜的“味道”那般浓郁,麻辣、鲜香且气质独特。好奇心驱使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其中,而号称夏无酷暑的上里,便成了我们初夏时节寻访古镇的首选。
②上里古镇,位于四川雅安的北部,距离城市也就二十多公里,却因其独特的地貌而与城市气候大相径庭。上里古镇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要塞,去往古镇的公路便是沿着古代的栈道而修建的。山路在峡谷中穿行,城市中的喧嚣与烦躁便被山野的风吹散开来。然而到达之后才发现,尽得山水灵气的上里依然保持着往昔的古朴。作为进古镇的必经之路的,是清代时候建造的“立交桥”。桥面平整,两端为引桥,可上下通行,作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这里承载着上里的岁月沧桑。古镇街市的尽头,是上里“五家口”中“银子”最多的韩家。韩氏是官宦相并发展的家族,地位显赫,因而韩家大院建筑风格不同于普通的川西南建筑,是仿北京官府宅邸而建的三台三院。韩家大院内历经百余年,耗费整整三代匠人心血的“镶嵌式雕刻”堪称一绝,展现了古镇传统文化的深厚。
③漫步古镇,上里的建筑风格仍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且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上里镇同时还被水包围着。镇边缘东、南、西三面都由河流、水溪围绕,几乎家家户户临水而居,水便是上里的“魂”。缘于水的滋养,生命方能不朽。有水便有桥,上里的桥除了进镇的“立交桥”外,最有名的就是清朝时建造的拱桥——二仙桥。其形如半圆的月亮,伫立满布青苔的河边,往事旧梦在此浮沉,不免一丝惆怅涌上心头。
④古镇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作为中国古老商道之一——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上里对文化的传承乃至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眼前的一景一物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⑤岁月流转,时光洗涤过的上里,风采依旧。溪边体态婀娜、似一缕清风缓步而来的当地姑娘,石墩木椅上坐着的气定神闲、与世无争的老人,镇头茶楼里不时传出的喧哗麻将声、嬉闹声,无不让人感受到了古镇绵延着的生活气息。村口大院门前的空地上,常年有师生写生作画,在此可将古桥、古屋、古树、古街一切尽收眼底。习画的孩童似乎在执笔沉思,这样“活色生香”的古镇该如何落笔绘景。其实当古镇的溪水在心田流淌,上里早已深深地刻画在了曼妙无比的自然画布之上。这美丽的古道驿站,果真没有令我们失望。
1.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最后一段写“师生写生作画”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某班拟开展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班主任老师说:“‘图书漂流’就是每个同学捐献一本书,放在班级的书架上,大家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再放回书架,让它继续漂流。”
(1)为营造气氛,班委会准备出一期“图书漂流”专题黑板报,请你为本期黑板报写一条宣传标语(20字以内)。
(2)请从下列图书中选择一部,写上“放漂寄语”,以引起读者对该书的阅读兴趣(60字以内)。
《朝花夕拾》 《西游记》 《傅雷家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所选图书:《 》
放漂寄语:
(3)
一天,王英发现自己捐献的图书正被李明随意圈点勾画,平时十分爱惜图书的她,特别气愤地说道:“李明,你的阅读习惯可真好啊,读到哪儿,笔记就做到哪儿!”李明听后,羞愧地说道:“ ”王英顿时怒气全消。
王英的言外之意是:
如果你是李明,你会说:
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关雎》)
(2)青树翠蔓,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5)蒹葭萋萋,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
(6)式微式微,胡不归?________,胡为乎泥中?(《式微》)
(7)青青子衿,________。纵我不往,________?(《子衿》)
(8)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洞庭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书事
(明)黄宗羲
初晴泥路觉蹒跚,听彻松涛骨亦寒。
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耐苦中看。
(注释)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明亡后起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不仕。
1.一、二两句描写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2.请赏析诗句“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耐苦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