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两小题中选择一题作答。
(1)结合《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阅读体验,介绍一种阅读外国小说的方法。
(2)《我是猫》是一部具有独特形式的小说,请简析该作品叙事角度的妙处。
根据《儒林外史》阅读任务单,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方法 | 助读资料 | 阅读任务 |
横向比较 | 下面是《儒林外史》中的四组兄弟: A.严贡生 严监生 B.王德 王仁 C.杜慎卿 杜少卿 D.娄三 娄四 | (1)属于性格相似型的两组兄弟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
纵向比较 |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 (2)比较匡超人发迹前后的行为变化,说说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________ |
班级通过网络开展“‘疫’起前行迎春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小题。
(1)读新闻标题,辨汉字音形。
新闻标题 | 来源 |
紧急chí援 共赴时jiān ——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支援武汉抗击疫情 | 2020年1月25日《人民日报》 |
北京警方抓了71个!特殊时期用口罩牟利严惩不 | 2020年2月26日新浪新闻 |
32天,他们创建了冠状病毒资源数据库平台 | 2020年3月27日《科技日报》 |
(任务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chí____ ②jiān____
(任务二)给处选择最恰当的字(_______)
A.待 B.贷
(任务三)给加点的“冠”字选择正确的读音(_______)
A.guān B.guàn
小贴士
冠状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日冕状,酷似皇冠,因此得名。
(2)诵经典诗文,品美好情怀。
①战“疫”期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句,带来暖意,一度刷屏。品读经典诗文,真挚美好的情感常在我们心中涌动。“青青子衿,________”,是《诗经》中的萦怀相思;“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是《论语》中的高尚气节。“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包含着思乡之情;“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凝聚着爱国之心。中秋之夜,我们常借苏轼《水调歌头》中的“________,________”,遥寄对亲人的祝福;毕业之时,我们可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同学的勉励。
②下列诗句使用不符合括号中情境的一项是(_______)
A.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援鄂医疗队工作人员在出征大会上发言)
B.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对不认真参与网上学习的同学进行劝说)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参与网课志愿服务的退休教师表示赞美)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学生在随笔中表达对疫情早日结束的期盼)
(3)赏征文片段,知传统文化。
同学们在网络上看到一篇采用文言文形式写成的中学生抗疫征文,对其中片段开展了赏读讨论。请你根据情境,补全对话。
国有疫,谁荷栋梁之任?大医仁心,奋不顾身;悬壶济世,舍我其谁?救民水火,秉轴持钧;身负青囊,剑指四方。更有钟李诸先生,蕴扛鼎之怀,抱耄耋之躯,大车以载,担责逆行,虽九死其犹未悔也。
(选自抗疫征文作品《守得云开见月明》)
小宇:这段文字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读起来很有韵味。
小瑶:是的。我发现文段用词典雅,还很好地避免了重复。比如“谁荷栋梁之任”的“荷”字和“悬壶济世”的“济”字,意思分别与文段中的“①____”字和“②____”字一样。
小宇:“秉轴持钧”是什么意思?
小瑶:我最近看了“说文解字”网课录像,其中就讲到“秉”字。另外,我也查了“轴”和“钧”两个字的含义。结合下面这些资料,你就能知道“秉轴持钧”的意思了。
小宇:我知道了。“秉轴持钧”的意思是③________。
小艾:我也有个疑问。文段中说“钟李诸先生”“抱耄耋之躯”。据我所知,钟南山院士出生于1936年,李兰娟院士出生于1947年。这里的“耄耋”应该换成“古稀”才对吧?
小瑶:我的看法和理由是这样的,④________。
小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今天的赏读讨论让我受益匪浅。
作文。
北宋诗人秦少游有诗云“韶华不为少年留”,然而水过留痕,雁过留声,在已逝的韶华中,总有一种东西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抹之不去,它可以是一种声音,一抹微笑,一个眼神;它可以是一份思念,一份感动,一份悔恨……
(注释)韶华:美好的时光。
请以“抹不去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填全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4)请认真书写。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氩,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2014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2.从文中分别摘录出体现“玉兰”和“树”高贵品质的词语。
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
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追寻历史意义,走出“泛娱乐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
①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著改编”,总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那些不顾史实乃至常识的粗制滥造,那些既无意思更无意义的胡编乱造,让人反感,却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文化多样的今天,应该怎么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时代说话、向公众发言?
②脱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换上轻盈、生动、鲜活的步伐,历史的“轻松”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然而,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
③“在娱乐化的潮流中,人们主张对事物和人物不作评价,尤其是不作道德价值上的判断。并不是认为这很困难,而是认为毫无必要。”“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一切都可以被恶搞、一切都可以被消费,饭局中就难免出现诋毁先烈的唱段,电视里就难免出现奇言怪行的英雄。在这样的历史观看来,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都不过尔尔,真可谓“节操碎了一地”。
④当历史仅归于娱乐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精神信仰。正如学者的告诫,如果“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最后必然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看看那些起哄让秦桧在岳飞面前“站”起来的,那些围观邱少云“特殊生理结构”的,那些瞎传“村民出卖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些连抗战都可以无所顾忌消费戏谑的……娱乐化一旦过度膨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⑤其实,很多名篇名著,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灵感。远有《三国演义》演绎历史沉思天下大势,近有《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思社会现象,这些名篇以通俗的方式、大众的视角讲“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悦读”“悦览”中有所悟、有所得,同样有利于传播历史。因此,无论怎样的“历史讲述”,都需要抱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守住一条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能罔顾常识、颠倒黑白,更不能消解价值、解构意义。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是“再创造”时需有的历史观。
⑥事实上,那些无聊无趣的作品,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有网站调查显示,___76.97__%的人认为革命战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应坚持“严肃化,坚决基于实事还原历史真实一面”。这是对那些 “手撕鬼子” “石头打飞机”的“抗战神剧”的有力棒喝,更是拒绝历史“泛娱乐化”的民意体现。
⑦“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端正我们的历史观,以真诚敬畏对待历史,走出“泛娱乐化”,这样,我们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走向更远的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请说说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是“泛娱乐化”?
3.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说说第⑥段划线语句的作用。
有网站调查显示,76.97%的人认为革命战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应坚持“严肃化,坚决基于实事还原历史真实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