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lǘ)祠:位于潮南汩罗。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③岁时:节今。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
(2)是马也(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
(4)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
2.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1)“_______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2)“_______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世皆称孟尝君①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②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尝君传》)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②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故云。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才美不外见(______) (2)擅齐之强(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
(5)主以故归之(______)
(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①龙嘘气②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③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嘘气:吐气,呼气。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④感:通“撼”,摇动,震动。⑤汩(gǔ):淹没。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临之
③云固弗灵于龙也
④乃其所自为也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则 非 云 之 所 能 使 为 灵 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4)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5)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马说》)
(乙)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②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③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揭席④而起,曰:“趣⑤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⑥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侠马也。今东野毕之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驟,朝礼⑦回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颜渊论御马》)
(注)①佚(yì):通“逸”,逃跑。②谮(zè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③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④揭席:离席,散席。⑤趣:同“促”。⑥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⑦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乡寡人日
④是以舜无佚民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3.①甲文运用了_____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的愤懑以及对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②乙文运用_____方法进行推理推断出东野毕驾驭的马会逃跑的结论。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
(乙)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 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先帝称之曰能 吾能用之
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此所以失天下也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D.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收而攻蕲,蕲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词严。
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