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

阅读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一食尽粟一石      (2)之不以其道       (3) 执策而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千里马境遇之悲,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似英雄无路。

C. 作者用“呜呼……其真不知马也”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尖锐地摆了出来,极尽沉郁顿挫之致。

D.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遇不到能够赏识自己的伯乐,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能一直被埋没。

 

1.(1)有时 (2)用马鞭驱赶(3)面对 2.(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D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词语的解释。此处几个都是重点实词,需要识记。“或”意思是“有时”,“策”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马鞭子打”,“临”意思是“面对”。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句中“祗”意思是“只是”,“辱”意思是“受屈辱”,“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属于倒装,应翻译为“只是在奴隶人的手中受到屈辱”,“骈死”意思是“并列而死”,“称”意思是“著称”,据此翻译即可。(2)“且”意思是“尚且”,“安”意思是“怎么”该句翻译时应调整语序,翻译为: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选D。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千里之马》)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不以其道           策:鞭打

B.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次食物。

C.天下必王为能市马     以:认为

D.于是不能期年           期年:第二年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B.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C.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D.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3.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B.两文都告诉我们君主必须珍惜人才善用贤臣,关心、善待人才,才是关键。

C.甲文运用托物寓意地手法,以“千里马”寓人才,以“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D.乙文中有人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很生气严重处罚了此人。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而驰,其初若不甚疾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啖:吃。②介:披上战甲。③自午至酉: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④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尽粟一石______

(2)才美不外    ______

(3)故常之      ______

(4)行百余里    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解/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B.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C.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D.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4.岳飞认为自己过去两匹马“奇”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甲乙两文作者都借论马来表达对__________的看法,他们都希望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祠:位于潮南汩罗。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③岁时:节今。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                   

(2)马也_______

(3)鸣之而不能其意______                  

(4)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

2.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1)“_______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2)“_______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尝君传》)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②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故云。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才美不外______    (2)齐之强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食尽粟一石______   

(2)之不以其道______

(3)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4)鸣之而不能其意______

(5)主故归之______       

(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龙嘘气成云,云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嘘气:吐气,呼气。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④感:通“撼”,摇动,震动。⑤汩():淹没。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     

③云弗灵于龙也     

其所自为也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则 非 云 之 所 能 使 为 灵 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4)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5)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