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班级组织了“甬城研学”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班级组织了“甬城研学”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1.(史通天下)

甬城有悠久的历史,先民生于斯、长于斯,让我们(líng)     听宁波历史的声音,触摸宁波文化的脉(    :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宁波所在地区称为“鄞”;唐时称宁波为“明州”;明时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称“宁波”。现全市   分为6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新时代的甬城正在焕发全新的生机,四明山林氤氲灵秀,钱湖风光朝暮晦(A.  B.暝),穿过岁月长廊,长歌依然回荡。

(1)加点字“划”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_______

A.huá            B.huà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líng)听______         脉(_____

3)在括号内选一个恰当的字填入。_______

A.          B.

2.(气贯长虹)

宁波人一直认真地传承着历代先贤的精神文化。请根据表格中的相关信息,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古诗文名句。

精神内涵

代表人物

出生地

主要事迹

相应诗文

不怕挫折

童第周

鄞州

苦学成才,人称“中国克隆之父”。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①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心系桑梓

包玉刚

镇海

出资2000万美元兴建宁波大学。

“②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不懈追求

屠呦呦

海曙

耗时几十年,成功提取“青蒿素”。

“③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坚贞不屈

殷夫

象山

以笔为剑,参与革命工作,英勇就义。

______________

为抗击2020年的新冠疫情,宁波派出三千多“最美逆行者”驰援湖北,体现了心怀天下、大爱无疆的精神,正如:“⑤___________。”

 

 

 

3.(情系古今)

以下是南宋政治家史浩描写东钱湖的诗句:

游东钱湖(宋·史浩)

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

晓烟弄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

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对月波楼。

于今幸遂归湖愿,长忆当年贺监游。

(1)这首诗歌的体裁应属_______

A.古体诗         B.律诗            C.绝句

(2)“晓烟笼树鸦还集”的“集”在诗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

(3)根据史浩诗所写的东钱湖景物特点,拟一副悬挂于景区大门两侧的对联,以下最合适的是_______

A.家酿满瓶书满架   山花如绣草如茵          

B.万山合抱数峰青   一水平铺千顷白

C.四围翠嶂湖山处   千顷清波梦幻中          

D.绿竹别具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城市,就是一部行走的编年史。此次“甬城研学”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甬城文化的厚重,体会到了甬城文化的魅力,真可谓生活处处有语文。

 

1. (1)B (2)聆 搏 (3)A 2. ①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⑤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 (1)B (2)停息 (3)C 【解析】 1.(1)考查对汉字字音的辨析。主要考查对同音字、形近字、易错汉字、多音多义字的辨析能力,平时要注意掌握字词的意思和拼音,区分开相近字词,并及时积累。“划”是多音多义字,在“划分”这个词语中,表示把整体分成几部分,读作huà,与之同音的还有设计、筹谋、签署、签押、清楚、整齐、作量词等义。表示以桨拨水使船前进、合算、擦掠等义时读huá。 (2)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主要考查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能力,平时要注意掌握字词的意思,区分开相近字词,并及时积累。表示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历史的声音”的“(líng)听”用“聆听”,注意书写时耳字旁要加上。比喻宁波的文化发展、变化的情况或趋势的“脉(bó)”即“脉搏”,“搏”字易误写成“博”。 (3)考查课内知识迁移能力。联系《醉翁亭记》中“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可知“钱湖风光朝暮晦(A.明 B.暝)”要选择“明”,“朝暮晦明”义为:早晚明暗种种景观。 2.考查古诗文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作、沧、丹、汗、毅魄”等字词容易写错。 3.(1)考查律诗特点把握。律诗特点主要有:句数固定,通常是八句四联;押韵严格,要求一韵到底,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讲究平仄;讲究对仗,要求颔联、颈联是对仗句。本诗为八句四联,是七言律诗,韵脚是“秋、舟、浮、楼、游”,押“ou”韵。平仄分明。颔联“晓烟弄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与颈联“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对月波楼。”对仗工整。本诗符合律诗特点,故选B。 (2)考查诗词中字义的推敲。文言名篇《岳阳楼记》中有“沙鸥翔集”,两句都是形容鸟类,“晓烟笼树鸦还集”表明时辰尚早鸦尚未飞,故可以推测“集”字与课文相同,都义为“栖止、停息”。 (3)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诗中描写东钱湖景物特点主要是“晓烟弄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对月波楼”四句。由这四句可知东钱湖湖周是山树环绕,湖水碧绿,鸟儿悠闲,景致素雅,有幻境般的美感。四联都对仗工整优美,但A D两联侧重写家居环境,B联有缈远之感,但无灵动之气梦幻之美,不能体现东钱湖景物特点,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追求的不是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人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也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一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层次。

2.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第④段作简要概括。

4.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查看答案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5.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重拾“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

①竺可桢先生曾说:“培养科学的空气是什么?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②这“利害”二字却是真正“厉害”,到了现实生活中,要将它与是非分割开来,真是难之又难。最后无非以一句“科学家亦不能免俗”作为借口。

③这谷,说的便是社会的潜规则,是利害、是权衡、是功利,是科学精神的死敌。追求功利让我们推动对真理的热爱,追求功利诱惑我们违背实证精神;追求功利让我们放弃质疑、屈从权贵。最终,功利主义让我们离科学精神越来越无。

④“科研人员东南飞”,飞向更有钱更发达的地区已是持续了十几年的老话题;人才激励和评价以金钱为导向,不以科学论英雄,也不是新鲜事;“帽子”满天飞的问题说了也不是一两天,但似乎看不到彻底改变的迹象。

⑤社会对科学的认知是功利的——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遇事先问这个研究有什么用;方向的选择是功利的——这家要先看自己做的是不是热点,美国有没有做;科学家自己也是功利的——为了帽子、票子、位子愿意作出改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不计免得,变成了“傻子”才做的事。

⑥科学这最重要的就是求真务实,讲的就是敢于探索。凡事先计免得而后动,谈何科学、谈何真理。荷兰有位名叫杨瑞恩的眼镜匠,每天都忙着磨镜片。有一天,杨瑞恩听到孩子们在二楼叫嚷,跑到楼上来,才发现孩子们把两片镜片叠起来看东西,他拿过来一看,顿时惊呆了;明明是在远处的钟楼,怎么会一下子跑过来了呢?孩子们的意外发现,引起了杨瑞恩的研究兴趣,最终发明了望远镜。

⑦在科技界内部,多少人呼吁要动颠覆的、动刀子。要的就是让违背科学精神‘追求功利的人受到最大的惩罚,让人们知道那些“傻子”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⑧功利二字着实可怕,功利主义导致科学精神的匮乏,而科学精神的匮乏已成为我们民族从事原始性创新的软肋。不过,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核心技术与原始创新成为社会向前的最大推动力时,我们必须向功利主义“宣战”,国家民族才能长远发展。

⑨如今我们倡导科学精神,希望求真务实、更改质疑之风能成为界的常态;希望这股浩然正气“占领”同体,进而影响全社会。这第一步,怕是要先斩断功利二字。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荞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④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祥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有删改)

1.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

2.结合全文,分析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3.文章第④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来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