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________

(2)小惠未________

(3)小大之________

(4)故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2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本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材料: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1. (1)参与 (2)遍及、普遍 (3)诉讼事件 (4)战胜 2.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D 4.结论: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理由:本文中的鲁庄公因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才取得了胜利;链接材料中的赵王因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导致了失败。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1)句译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2)句译为: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徧:通“遍”,遍及、普遍; (3)句译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事件; (4)句译为: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克:战胜。 2.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鄙,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整句译为: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D项不正确,在曹刿心目中,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和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得出探究结果,分析原因即可。课文中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能够听取下层人曹刿的建议,最终取得胜利;而材料中赵王因不能知人善用,又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孤行,最后导致了失败。故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班级正在开展以“勇于担当,兼济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左右)

(2)(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3)(论述修改)李明同学在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后写了一篇心得,请你帮助修改。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甲]纪录片播出后发生了广泛影响。[乙]人们不仅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改为“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修改意见: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两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B.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C.第一次击鼓能让士兵生气,第二次(击鼓)士兵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就竭尽了。

D.一次击鼓能振作土气,两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三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句子的语气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发议论) B.刿曰:“未可。”(表否定)

C.夫大国,难测也……(发议论)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表赞成)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

C.肉食者,未能远谋 D.夫战,勇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