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家长强逼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幼儿到早教机构上提高班,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
B.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C.学校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以后再组织活动时也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D.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地向上级领导请教。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拨索 漫声 撒泄 歪身 B.峡顶 弹出 咧开 闷雷
C.翅膀 倘出 铃铛 天际 D.倒垂 稠粥 绝璧 卸驮子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磕碰(kē) 溜索(liū) 旋了半圈(xuàn) 连踹带骂(chuài)
B.盘桓(huán) 蓦地(mò dì) 锱铢之力(zī zū) 瞟了一眼(piǎo)
C.鬃毛(zōng) 弹出(tán) 心中一颤(càn) 一缕黑烟(lǚ)
D.拽起(zhuài) 绑缚(fù) 战战兢兢(jīng) 跨上角框(kuàng)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1.文章围绕“捡烂纸的老头”着重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述。
2.在众多食客当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写了“煤站副经理”的形象?
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悻悻”一词的解释:①怨恨愤怒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⑥段中“捡烂纸的老头”“悻悻”的原因。
4.赏析第⑥段的画线句。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加点词能否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1)(孔乙己)便排(拿)出九文大钱。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露)出”。
(3)长衫客踱(走)进里面喝酒。
2.“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又说“的确”,但是这扬写并不矛盾,为什么?
4.分析下列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2)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3)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5.“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班级开展“走近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______________
(研究依据)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
(2)“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尝尽人生酸辛
(3)学习了《孔乙己》之后,王强写了几句感悟,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甲]《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乙]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长长的一串足迹。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浮现在我眼前。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和“_____”互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