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

(《红星照耀中国》)

文段中“我”是谁?毛泽东能够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哲学和历史,这与他早年在北京的哪些经历有关?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德加·斯诺。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参加哲学会与新闻会(与进步人士交流);在北大旁听;读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读俄国的书籍(搜寻共产主义书籍)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第一问:本语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所以文中的“我”指作者埃德加·斯诺。 第二问:毛泽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受到了李大钊的影响,他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北大担任图书馆助理员时,毛泽东抓住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经常在北大旁听,在北大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毛泽东得以更广泛地接触新事物、接受新思想,这对于奠定他本人的思想基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年毛泽东曾参加刘人熙等人发起成立的船山学社,并经常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参与船山学术思想的讲座,他极其推崇王船山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族意识;毛泽东曾自述其在五四时期读过一些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坦承“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他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的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其中最重要的三本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据此概括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表格相关提示,按要求完成填空。

名著书目

任务目标

句子摘抄

任务验收

《朝花夕拾》

识记人物

A.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B.“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此人是____(人名)。

《西游记》

熟悉地点

“将大圣安于八卦炉内,锻炼之后开鼎,被你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此山。”

“此山”是______

《水浒传》

了解情节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此情节是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响应教育部号召,纷纷延期开学,进行线上复课。教学阵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既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也是在线教育的一次“大练兵”。学校利用“云端”技术,搭建“空中直播课堂”,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习效果不打折,学习进度不落下。

学校利用虚拟及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学习情境。学生可参与到沙盘互动学习、艺术创作、生命教育、科学探险、社会实践、野外考察等教育项目之中。这一系列丰富而生动的跨学科学习场景,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目标的达成。

学校对学生“在家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考试,有的学校将学生“在家学习”的学习经历及成果等价转化为相应的学分等形式,这一系列举措能够有效提升对于“在家学习”这一新型教育形态的社会包容性,确保“在家学习”的质量。

(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进行线上复课,教学阵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B.运用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能够完全实现学习效果不打折。

C.疫情期间线上复课既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也是在线教育的一次“大练兵”。

D.“在家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具有社会包容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素养。

2.请你依据(材料二),概括学校线上教育采取的措施,帮助(材料一)中的教师C回复家长B。

3.阅读(材料三),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你从两个图表中获得的主要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往今来,疫病一直与人类如影相随。《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周礼·天官冢宰》载:“四时皆有疠疾”。然而,无论疫情如何肆虐,中华民族以愈挫愈勇的坚韧、博大深邃的智慧,不断完善的抗疫举措,抵御住了一次又一次严重的灾疫侵袭。

②疫情关乎百姓安危,影响国家税赋收入,因此,历代在立法时都将疫情奏报列为国之大事,要求地方官据实上报,各地驿站不得拒绝和延误。唐令规定,呈报疫情的官文书须遵循“小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二十日程”的期限,延误者处罚。《大明律·吏律·公式》“事应奏不奏”条规定:“若军务、钱粮、选法、制度、刑名、死罪、灾异及事应奏而不奏者,杖八十。”法律同时要求地方官详细勘验疫情致损情况,杜绝瞒报漏报,以确保朝廷准确掌握受灾情况。

③在法律的严格要求和朝廷的三令五申下,地方官一般都能积极抗疫,实施开仓济民、差医治疗、建立义冢、收养遗孤等一系列措施。在抗疫过程中,各地的士绅乡贤也尽力给予协助。士绅乡贤在购置治疫药材、施粥接济百姓、收埋尸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官府抗疫与民间自救密切配合,才最大限度减少了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受疫情影响的社会秩序也得以尽快恢复。

④经过长时间的抗争和对疫情的深入了解,历代也注意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疫情预防,形成一整套防治结合、多措并举的疫情治理方式。比如北宋仁宗皇帝委任专官,集合名医,对历代流传下来的医药书籍进行集中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等医书都得到认真校勘并颁行全国。明清时期,皇帝非常重视发挥仓储在抗灾防疫中的作用,各府州县遵照朝廷政令广设预备仓、常平仓,储藏粮米,遇年荒赈贷百姓,逢灾疫救济民生。鉴于罪囚久系狱中,在酷暑时节容易感染疫病,明清改革司法审判制度,实行热审之制,避免狱中疫情肆虐。每年孟夏,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官审录罪囚,徒、流以下,减等发落。

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丰富的智慧、坚强的意志,一次次战胜了疫情。今天,相信我们能够再一次经受住锤炼和考验,取得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

(摘编自张晋藩  王斌通《古代抗疫举措中彰显的民族智慧》)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黄帝内经》《周礼》中的话,强调民族智慧在抗疫中的重要性。

B.为了确保准确掌握受灾情况,朝廷制订了法令,杜绝地方官瞒报漏报的行为。

C.在酷暑时节容易感染疫病,明清时期实行热审的制度,避免了狱中疫情肆虐。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逻辑严密。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古代抗疫举措彰显民族智慧”?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④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春到上王家

王培国

①春天,也许是世间最美的遇见。

②几年前我在上王家村住过一阵子。记得初次踏进这个村子时,一场铺天盖地的茫茫春雪在前夜悄然降临。翌日雪霁,银装素裹的山野、村庄,在明媚的晨曦中缓缓苏醒,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一缕缕青蓝的炊烟在覆盖着白雪的屋顶上袅袅浮动,仿佛整座村庄也在晨曦中上升。群山如波浪起伏,白茫茫的雪地五彩斑斓,光芒四射,炫得人睁不开眼睛——心里不由得惊叹:好一座白雪山庄。

③日日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走村穿巷,与这里的村民日渐熟络,被东家拉着手,叫去喝茶;西家拽着衣袖,请去吃一顿家常饭。有一日傍晚,我无意间走进一户人家,这家只有一位老人守着简陋破败的老屋独居。老人年纪将近七十,儿子出门一去不返,失去了联系。我进门见他木木地坐于屋檐下。听到我的脚步声,他抬眼望了半天忽认出了我,赶忙从一只小木墩上起身,喊一声:王干事。双手有些抖抖索索,显然我的突然出现令他感到意外,不知所措。村人对老人的议论我耳闻不少,说老人性格古怪,与村里许多人合不来。老人请我进屋,我环顾左右,他的泥坯房子昏暗逼仄,一扇木格窗户,糊着窗纸,烟熏火燎,犹如涂了沥青,已难透进半缕光线了。屋内只有一张木桌,一盘土炕,一支长条凳上堆码着几只麻袋,四壁漆黑,俨然是一个黑不溜秋的窑洞。回头再环视屋外的院子,去冬的残枝败叶还在院墙根下凌乱地堆积,破败的屋檐下一张簸箕大的蛛网在风中颤抖。我忽觉心里难过,后背发凉,仿佛这个小小的院落成了上王家的一处“孤岛”,这里仿佛堆积着整个春天都无法消融的寒冷。

④今年的春天,冰雪经不住几日暖阳,转眼便融化为一股股春水,冰冻的每一寸泥土变得松软、湿润。地气渐热,冬眠的草根醒了,种子们发芽,张开了翅膀,上王家的每一处山野转眼就绿了。

⑤老人找到我在乡政府的办公室,我起身给他沏了一杯热茶。他问我这里有没有过期的报纸,村里要给他粉刷墙壁,他自己得准备点什么。“有啊,多着哩!”我从椅子上弹跳起来,兴冲冲地将办公桌抽屉的报纸,一股脑儿搜罗出来。我想起自己明日正好要到村上办事儿,便让老人回家等我明天把报纸送上门。老人一听,连连点头,说好好好……

⑥次日上午,我如约而至,几个小伙子已经在老人的小院里忙活着。阳光满满地铺在廊檐下的脚地,小院之前的狼藉景象不见了。我也加入了他们,一边干着活儿,一边随意地拉着家常。不知不觉太阳已移出窗子,可是,屋子里并没有因此昏暗下来,而是一点点地变得亮堂起来。明亮的光线映亮了老人的脸膛,他的神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终于透出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他欢喜地扶墙瞅视着,或许,好久,好久都没有这样开心过了。

⑦不知何时老人悄悄地拾掇柴火续旺了火炉子,屋内渐渐暖了起来。他在炉盘上烤了几个洋芋,不多时,便散发出浓浓的焦香味儿,弥漫了小屋。我们津津有味地享用这顿洋芋美餐时,红红的火光摇曳着,老人脸上绽开了笑纹说:“这火真好。”他与我聊了许多,说精准扶贫后,比上过去,现在的生活好得多哩……

⑧老人忽然记起了什么,起身走出屋门,不一会儿,只听啁啁啾啾一片,小鸡儿满院子撒欢儿疯跑。老人站在小院中央,手里抛撒着谷粒……小院里欢腾起来。老人沐浴在明晃晃的阳光里像一棵枯树忽然抽出了满身的绿色枝丫,我觉得属于老人的春天终于来了……

⑨走出老人的家门,一株杏树在不远处哗然绽放,千万朵杏花嫣然笑语,清芬随风流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用“我”的见闻串连起文章的人物和事件。

B.第②段描写村庄的环境,营造了美的意境,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C.文中老人不愿主动与人交流,导致他性格古怪,境况凄惨,精神颓废。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2.第③段作者写老屋内外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我进门见他木木地坐于屋檐下。(赏析加点词语)

(3)明亮的光线映亮了老人的脸膛,他的神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终于透出一缕缕明媚的阳光。(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4.第⑦段中老人为什么说“这火真好”?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春到上王家”的深层含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靖南得功①微时,与二孝廉②赴都,途遇响寇③。孝廉惧,长跪献资。黄怒甚,手无寸兵,即以两手握骡足,举而投之。贼不及防,马倒人堕。黄拳之臂断,搜索而归。孝廉服其勇,资劝从军,后屡建奇勋,遂腰蟒玉④。

过中州,有少林弟子受其辱,忿告其师,群谋设席相邀,将以困之。既至,先陈茗果⑤。胡桃连壳,坚不可食。某⑥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寺众大骇,优礼而散。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山东省博物馆本)

(注释)①黄靖南得功:人名,字得功,明朝将领。②孝廉:明清指举人。③响寇:强盗。④腰蟒玉:服蟒衣,腰玉带,谓成为将军,封为侯伯。⑤茗果:茶水、果品。⑥某:这里代指黄得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与)①二孝廉赴都 ________

②选贤能(《大道之行也》)________

(2)(至)①既________               

②色愈恭,礼愈(《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B.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C.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D.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廉惧,长跪献资。

(2)即以两手握骡足,举而投之。

4.文中哪些事例表现了黄得功的勇猛过人?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