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作文。 请以“开学”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

按要求作文。

请以“开学”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参考例文: 开学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由于心情特别兴奋,我昨晚睡觉的时候总是翻来覆去的,怎么睡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梦见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欢乐情景。 今天我起得特别早,发现今天的天气非常好,真是春光明媚。我匆匆吃完早餐,穿上校服带上红领巾和校章,背着书包一路小跑到了学校,到了学校之后我发现好多同学比我早到学校,个个春风满面。久别重逢的同学们特别高兴,话题也特别多,都在说寒假趣事,有的说寒假去了广州、深圳、五华、兴宁,有的说过年收了多少红包和礼物,有的说看了那些好书、好电视剧,有的说网上拜年真有趣。 我们聊得正热闹的时候,广播通知我们下去大操场集合,要举行升旗仪式和开学典礼。 我是鼓号队员,听到通知后很快就跑步下楼进入大操场作好准备,全体队员都精神抖擞,只见我们领队的指挥手一摇动指挥杆,接着就3声起鼓,随后其它的鼓号也跟着有节奏地打了起来,护旗手们在整齐雄壮的鼓号声中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升旗台,随着国歌的开始升旗仪式也正式开始了,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徐徐上升的国旗,心情无比激动,我们深知这标志着新的学期开始,新的学习任务也会更加的繁忙。 升旗仪式结束以后,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校长要求全校师生要在新的一年里团结奋斗,要发扬光明小学的优良传统,争取新的成绩。同时鼓励同学们要尊师重教,立志成才,记住“今天我以光明为荣,明天光明以我为荣”,长大后努力报效祖国。校长语重心长的讲话激起了同学们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最后我们鼓号队用雄壮的鼓号欢送同学们回班。 在这新学期里,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新的目标——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要成为行动的主人!我知道成功不是靠梦想来实现,而是靠自己的行动。所以在新的学期,我会不懈地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进。 开学第一天,真的很有意义,我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在这新的学期里我要发奋图强,认真争取好成绩。 【解析】 本题为命题作文,“开学”是题目,也是词眼。“开学”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写作时难度不大。写出开学第一天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感受均可。由此可立意为:疫情过后,开学第一天,老师上了“开学第一课”,我增长了很多关于个人防护的知识;由于疫情原因,不能开学,我在梦中梦到了开学的情景,表现对开学的盼望;从小学升入初中,进入全新的校园,我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向往;开学第一天,学校组织了“开学典礼”,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内心非常自豪,下决心在新学期更加努力,变得更优秀;地震过后,灾区学校开学,共同悼念在地震中遇难的师生,表达对平安的企盼;等等。根据自己的开学经历,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题材来写作。可以写记叙文,叙写开学的经历或与开学有关的事件等;也可以写议论文,阐发自己对开学的观点及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

(《红星照耀中国》)

文段中“我”是谁?毛泽东能够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哲学和历史,这与他早年在北京的哪些经历有关?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表格相关提示,按要求完成填空。

名著书目

任务目标

句子摘抄

任务验收

《朝花夕拾》

识记人物

A.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B.“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此人是____(人名)。

《西游记》

熟悉地点

“将大圣安于八卦炉内,锻炼之后开鼎,被你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此山。”

“此山”是______

《水浒传》

了解情节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此情节是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响应教育部号召,纷纷延期开学,进行线上复课。教学阵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既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也是在线教育的一次“大练兵”。学校利用“云端”技术,搭建“空中直播课堂”,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习效果不打折,学习进度不落下。

学校利用虚拟及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学习情境。学生可参与到沙盘互动学习、艺术创作、生命教育、科学探险、社会实践、野外考察等教育项目之中。这一系列丰富而生动的跨学科学习场景,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目标的达成。

学校对学生“在家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考试,有的学校将学生“在家学习”的学习经历及成果等价转化为相应的学分等形式,这一系列举措能够有效提升对于“在家学习”这一新型教育形态的社会包容性,确保“在家学习”的质量。

(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进行线上复课,教学阵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B.运用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能够完全实现学习效果不打折。

C.疫情期间线上复课既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也是在线教育的一次“大练兵”。

D.“在家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具有社会包容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素养。

2.请你依据(材料二),概括学校线上教育采取的措施,帮助(材料一)中的教师C回复家长B。

3.阅读(材料三),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你从两个图表中获得的主要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往今来,疫病一直与人类如影相随。《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周礼·天官冢宰》载:“四时皆有疠疾”。然而,无论疫情如何肆虐,中华民族以愈挫愈勇的坚韧、博大深邃的智慧,不断完善的抗疫举措,抵御住了一次又一次严重的灾疫侵袭。

②疫情关乎百姓安危,影响国家税赋收入,因此,历代在立法时都将疫情奏报列为国之大事,要求地方官据实上报,各地驿站不得拒绝和延误。唐令规定,呈报疫情的官文书须遵循“小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二十日程”的期限,延误者处罚。《大明律·吏律·公式》“事应奏不奏”条规定:“若军务、钱粮、选法、制度、刑名、死罪、灾异及事应奏而不奏者,杖八十。”法律同时要求地方官详细勘验疫情致损情况,杜绝瞒报漏报,以确保朝廷准确掌握受灾情况。

③在法律的严格要求和朝廷的三令五申下,地方官一般都能积极抗疫,实施开仓济民、差医治疗、建立义冢、收养遗孤等一系列措施。在抗疫过程中,各地的士绅乡贤也尽力给予协助。士绅乡贤在购置治疫药材、施粥接济百姓、收埋尸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官府抗疫与民间自救密切配合,才最大限度减少了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受疫情影响的社会秩序也得以尽快恢复。

④经过长时间的抗争和对疫情的深入了解,历代也注意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疫情预防,形成一整套防治结合、多措并举的疫情治理方式。比如北宋仁宗皇帝委任专官,集合名医,对历代流传下来的医药书籍进行集中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等医书都得到认真校勘并颁行全国。明清时期,皇帝非常重视发挥仓储在抗灾防疫中的作用,各府州县遵照朝廷政令广设预备仓、常平仓,储藏粮米,遇年荒赈贷百姓,逢灾疫救济民生。鉴于罪囚久系狱中,在酷暑时节容易感染疫病,明清改革司法审判制度,实行热审之制,避免狱中疫情肆虐。每年孟夏,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官审录罪囚,徒、流以下,减等发落。

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丰富的智慧、坚强的意志,一次次战胜了疫情。今天,相信我们能够再一次经受住锤炼和考验,取得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

(摘编自张晋藩  王斌通《古代抗疫举措中彰显的民族智慧》)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黄帝内经》《周礼》中的话,强调民族智慧在抗疫中的重要性。

B.为了确保准确掌握受灾情况,朝廷制订了法令,杜绝地方官瞒报漏报的行为。

C.在酷暑时节容易感染疫病,明清时期实行热审的制度,避免了狱中疫情肆虐。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逻辑严密。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古代抗疫举措彰显民族智慧”?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④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春到上王家

王培国

①春天,也许是世间最美的遇见。

②几年前我在上王家村住过一阵子。记得初次踏进这个村子时,一场铺天盖地的茫茫春雪在前夜悄然降临。翌日雪霁,银装素裹的山野、村庄,在明媚的晨曦中缓缓苏醒,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一缕缕青蓝的炊烟在覆盖着白雪的屋顶上袅袅浮动,仿佛整座村庄也在晨曦中上升。群山如波浪起伏,白茫茫的雪地五彩斑斓,光芒四射,炫得人睁不开眼睛——心里不由得惊叹:好一座白雪山庄。

③日日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走村穿巷,与这里的村民日渐熟络,被东家拉着手,叫去喝茶;西家拽着衣袖,请去吃一顿家常饭。有一日傍晚,我无意间走进一户人家,这家只有一位老人守着简陋破败的老屋独居。老人年纪将近七十,儿子出门一去不返,失去了联系。我进门见他木木地坐于屋檐下。听到我的脚步声,他抬眼望了半天忽认出了我,赶忙从一只小木墩上起身,喊一声:王干事。双手有些抖抖索索,显然我的突然出现令他感到意外,不知所措。村人对老人的议论我耳闻不少,说老人性格古怪,与村里许多人合不来。老人请我进屋,我环顾左右,他的泥坯房子昏暗逼仄,一扇木格窗户,糊着窗纸,烟熏火燎,犹如涂了沥青,已难透进半缕光线了。屋内只有一张木桌,一盘土炕,一支长条凳上堆码着几只麻袋,四壁漆黑,俨然是一个黑不溜秋的窑洞。回头再环视屋外的院子,去冬的残枝败叶还在院墙根下凌乱地堆积,破败的屋檐下一张簸箕大的蛛网在风中颤抖。我忽觉心里难过,后背发凉,仿佛这个小小的院落成了上王家的一处“孤岛”,这里仿佛堆积着整个春天都无法消融的寒冷。

④今年的春天,冰雪经不住几日暖阳,转眼便融化为一股股春水,冰冻的每一寸泥土变得松软、湿润。地气渐热,冬眠的草根醒了,种子们发芽,张开了翅膀,上王家的每一处山野转眼就绿了。

⑤老人找到我在乡政府的办公室,我起身给他沏了一杯热茶。他问我这里有没有过期的报纸,村里要给他粉刷墙壁,他自己得准备点什么。“有啊,多着哩!”我从椅子上弹跳起来,兴冲冲地将办公桌抽屉的报纸,一股脑儿搜罗出来。我想起自己明日正好要到村上办事儿,便让老人回家等我明天把报纸送上门。老人一听,连连点头,说好好好……

⑥次日上午,我如约而至,几个小伙子已经在老人的小院里忙活着。阳光满满地铺在廊檐下的脚地,小院之前的狼藉景象不见了。我也加入了他们,一边干着活儿,一边随意地拉着家常。不知不觉太阳已移出窗子,可是,屋子里并没有因此昏暗下来,而是一点点地变得亮堂起来。明亮的光线映亮了老人的脸膛,他的神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终于透出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他欢喜地扶墙瞅视着,或许,好久,好久都没有这样开心过了。

⑦不知何时老人悄悄地拾掇柴火续旺了火炉子,屋内渐渐暖了起来。他在炉盘上烤了几个洋芋,不多时,便散发出浓浓的焦香味儿,弥漫了小屋。我们津津有味地享用这顿洋芋美餐时,红红的火光摇曳着,老人脸上绽开了笑纹说:“这火真好。”他与我聊了许多,说精准扶贫后,比上过去,现在的生活好得多哩……

⑧老人忽然记起了什么,起身走出屋门,不一会儿,只听啁啁啾啾一片,小鸡儿满院子撒欢儿疯跑。老人站在小院中央,手里抛撒着谷粒……小院里欢腾起来。老人沐浴在明晃晃的阳光里像一棵枯树忽然抽出了满身的绿色枝丫,我觉得属于老人的春天终于来了……

⑨走出老人的家门,一株杏树在不远处哗然绽放,千万朵杏花嫣然笑语,清芬随风流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用“我”的见闻串连起文章的人物和事件。

B.第②段描写村庄的环境,营造了美的意境,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C.文中老人不愿主动与人交流,导致他性格古怪,境况凄惨,精神颓废。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2.第③段作者写老屋内外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我进门见他木木地坐于屋檐下。(赏析加点词语)

(3)明亮的光线映亮了老人的脸膛,他的神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终于透出一缕缕明媚的阳光。(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4.第⑦段中老人为什么说“这火真好”?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春到上王家”的深层含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