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②。居有顷,曰:“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居有顷,复曰:“出无车。”左右皆笑之。孟尝君曰:“为之驾。”后复曰:“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后孟尝君问诸客:“谁习计会③,能为文收责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⑤。券遍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及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责毕收乎?来何疾也!”间:“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臣窃计,君官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草具:粗劣的饭食。③计会:会计。④责:通“债”。⑤合券:核对债券(借据)、契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孟尝君不说 (2)左右以君贱之也
(3)左右皆恶之 (4)以何市而反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3.冯谖为何要替孟尝君“烧券市义”?这件事表现了冯设怎样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深刻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价值。当前,风雨同舟、命运与共日益成为人类共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抗击疫情应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同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它着眼于人类整体利益,强调各国合作共赢、人民和谐相处,体现的是“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契合各国人民共同期盼。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抗击疫情,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次深刻诠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国际社会更加深刻认识到,各国命运相连、___________,各国共同抗击疫情的行动,既是帮人也是帮己。“值此关健时刻,我们应该直面挑战、迅速行动。我坚信,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朝一夕、___________的事情,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
①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成语(或是四字短语)。
②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段话。(不超过50字。)
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告诚、驰骋、逆行、演绎、绚丽”中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缴成一段话,并且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
(6)苍颜白发,__________________,太守醉也。
(7)__________________,不觉船移。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律诗浓重地描绘雁门景象,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
B.前两句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写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的形势。
C.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D.李贺的诗歌往往具有想象丰富、奇谲求新、独树一帜的特点,该诗中就有鲜明的表现。
2.对诗中色彩的运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黑”字突出了敌人的猖獗以及军情的险恶;“金”字表现出了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B.“燕脂”即“胭脂”,指将士所流血的颜色。仿佛看到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C.诗中浓丽的色彩描绘,不仅突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更重要的是加重了作品惨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D.作者巧妙地把黑色、金鳞色、胭脂色、紫色以及秋色、黄金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
阅读《出师表》,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荷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我身穿麻布衣,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显达。
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因为国家大事寄信给我。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贵本分。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文: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办法,采纳高雅的言论,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禁不住(先帝)对我受恩、感激。
3.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⑤段,诸葛亮首先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了三条建议。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等。
C.文章第⑥段,追述了两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
D.文章第⑧段,作者分别阐明了自己、朝臣以及后主刘禅的责任:自己要讨贼兴复,朝臣应进兴德之言,刘禅应“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4.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用语多谦卑低微。本文在轻描淡写中自然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肯定。
B.本文以议论为主,同时融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谋的目的。第⑥~⑧段的表达方式是记叙。
C.文章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率直质朴,恳切得体。行文不卑不亢、循循善诱,每句话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D.第⑧段画线的“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言辞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的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