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C.深入不毛(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意思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为妙绝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皆以美于徐公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逐许先帝以驱驰/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既加宫,益慕圣贤之道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陛下(bì) 臧否(zāng fǒu) B.恢弘(hóng) 菲薄(fěi bó)
C.庶(shù) 弩钝(nú dùn) D.崩殂(cú) 裨补(b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阅读《不求甚解》,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4.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5.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6.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