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

3.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

4.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1.(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齐国是)大国,很难推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在此地设有埋伏。 2.“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的性格特征。“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面对战场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3.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战,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扭转战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4.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解析】 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重点词语:“肉食者”,指当权者;“谋”,谋划;“间”,参与。 (2)句中的重点词语:“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测”,推测,估计;“焉”,兼词,于之。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这篇文章在于表现曹刿的“远谋”,是通过鲁庄公的“鄙”进行对比来实现的。从文章中所写的作战中鲁庄公“将鼓”“将驰”的表现来看,说明他是一个不懂军事、急躁冒进、轻率寡谋的人;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从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一般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解答此题要分析清楚二者突出的侧重点的不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是说人与人是有严格的身份差别的,每个人安分守己,每个人要做好本职工作。而曹刿的作法则表现的是一种爱国的精神,他是在自己本分职责的基础上,来关心国家大事,所以可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谈自己的看法,对曹刿的做法给予肯定作答,如,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曹刿作为一个普通人主动为鲁庄公分忧,勇于承担重任,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曹刿“以天下为己任”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4.本题考查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要紧紧抓住、战时和战后三个阶段曹刿“论”的那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战前的“取信于民”。战前,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体现了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可见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战时,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战后,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颓然乎其间

C.增其旧制 D.其如土石何

 

查看答案

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 B.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C.公将驰 D.登轼而望

 

查看答案

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乡人曰       公问 B.故克      公将鼓

C.登轼望之     再 D.战      可一战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焉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2)肉食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4)小大之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