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中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

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它们“大喘气”的结果。

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客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总之,种种自身的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有删改)

1.下列列对荔枝“红颜易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它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但可以阻止宝贵的水分从这些空隙中跑出去。

B.荔枝売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物质会使荔枝颜色变深。

C.荔枝的“大喘气”会使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含量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

D.荔枝会释放乙烯把自己催得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

2.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对荔枝的描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概括了荔枝“红颜易逝”的特点,同时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B.文章的第5段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荔枝的呼吸强度大。

C.文章第6段的画线句子是一个过渡句,强调荔枝释放乙烯,是它不易保存的最主要原因。

D.本文在语言方面除了准确、科学外,还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

(材料)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鲜。据蔡裏的《荔枝语》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简,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存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1.A 2.C 3.竹筒水分充足,可以为荔枝保湿,因而解决了荔枝水分容易从果皮中跑出去的问题;用泥或蜡密封竹筒可以避免空气流通,因而解决了荔枝“大喘气”造成的各种问题。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结合原文第2段的 “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可知,A项“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它很薄,内部组织之前还有很空隙,但可以阻止宝贵的水分从这些空隙跑出去”对荔枝“红颜易逝”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C.结合第⑥段划线句中的“不利于‘美容养颜’”可知,C项强调荔枝释放乙烯,是“不利于‘美容养颜’”,而不是“不易保存”的主要原因;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结合原文第1-2段的内容可知,荔枝的色香味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中跑出去”,所以材料中会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这样可以为荔枝保湿,从而解决荔枝水分容易从果皮中跑出去的问题。 结合原文第4-5段的内容可知,“植物的果实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而“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因此材料中“用泥或蜡密封”就是为了可以避免空气流通,从而解决荔枝“大喘气”造成的各种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外文言文阅读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遇最爱之,徐温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号求生,遇由是不忍战。温使典客何荛入城,以吴王命之曰:“公本志果反,请斩荛以徇;不然,随荛纳款。”遇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于是诸将始畏温,莫敢违其命。徐知诰以功迁升州刺史。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徐知诰,徐温养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徐温之/ 被坚

B.由是不忍战/由是感激

C.以吴王命之曰/公输盘不

D.开门请降/悟前狼假寐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知 诰 事 温 甚 谨 安 于 劳 辱 或 通 夕 不 解 带 温 以 是 特 爱 之

3.结合选文,分析徐温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自是指物作诗立_________

(2)父其然也_________

(3)不能前时之闻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欲抑先扬,对比鲜明。

B.文章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之人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C.本文语言十分简练。仅“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用心去阅读吧,阅读是智慧的源泉;用心去沟通吧,沟通是理解的源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学习和生活中,你用心做了什么了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金星凌日”的奇观。

B.《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网络造词”是当前经济发展时期的产物,但它能不能延续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D.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不少人驻足观赏,那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B.夕阳像一个巨人被捆缚了手脚,使出浑身解数,憋红了脸,在天边挣扎。

C.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D.湖边的那棵柳树,依旧舒展着美丽的枝桠,随风轻轻地摇曳着它妖娆的身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