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麈尾 ◆白化文 ①麈尾,是的________一种道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麈尾

◆白化文

①麈尾,是的________一种道具。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宋朝以后逐渐失传。近现代的人没有见过实物,往往顾名思义,把麈尾认为与马尾拂尘是一类东西;或见古代图画中有之而不识,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实,考古与文物界,早在四十年代傅芸子先生发表《正仓院考古记》之时,对麈尾的形制已经了然。可是文献界与文物界有时脱节,1979年出版的《辞海·下册》4728页“麈尾”条的解说是:“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②麈尾,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它有点像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麈尾也绝不像拂尘,这是肯定的。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大不相同。

③据说,麈是一种大鹿。麈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挥鹿群的行向。“麈尾”取义于此,盖有领袖群伦之义。魏晋六朝清谈家习用麈尾。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在这一点上,它有点像某些外国帝王和总统手持的“权杖”,起显示身份的作用。那是不能随便交与他人,特别是交与侍从代为掌管的。而“拂尘”,则是侍女一类人侍候主人时拿的东西,这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④东晋大名士王导有一篇《麈尾铭》:“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麈尾本来的用途似乎是“拂秽清暑”,大约兼有拂尘、扇子的功用,可是“御于君子”,经清谈名士手执以后,身价倍增,谁还敢说它“质卑”呢?

⑤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实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其中所绘阮籍便手执麈尾。七贤以嵇康、阮籍为首,看来阮籍执麈尾也隐喻有竹林清谈领袖之意吧。此外,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中的孙权,也手执麈尾。从而又可看出,麈尾虽是清谈所用的名流雅器,但因它能显示一种高雅的领袖身份,所以,名士平时自然可以手执,另一些虽非名士但具有某种领袖资格的人也可以拿。

⑥麈尾实物,有镶牙漆木柄的,有镶玳瑁檀木柄的,显示出贵族用具的风貌。据《晋书·王衍传》记载,大清谈家王衍常用的是白玉柄麈尾,他的手和玉柄同样白皙温润,有一种病态美,历来为名士所称道。《陈书·张讥传》记载,陈后主造了一个玉柄麈尾,认为当时配拿它的只有清谈家张讥,就把它赐给了张讥。这两则故事说明:大名士王濛病重时,在灯下转动麈尾看来看去,长叹不已。王濛死后,另一大名士刘惔把犀麈尾纳入棺中。麈尾与名士,可真是生死与共了。

1.因为文献界与文物界的脱节,《辞海·下册》4728页对“麈尾”的解说并不准确,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在第①段横线上为"麈尾"准确定义。

2.读过本文之后,你对麈尾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归纳。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教材中朱熹《观书有感》的最后两句诗。

 

1.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或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 2.通过本文的阅读,可以了解麈尾的来历,形状,用途,制作工艺以及它与拂尘、扇子的区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下定义是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该题是给塵尾下定义。需要结合文章内容,找出关键句子,概括归纳。文章介绍“塵尾”,由第②段介绍可知,塵尾是不同于拂尘的一种道具;由第③段“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塵尾的资格”可知,它是“魏晋六朝名士清谈家习”表示身份的一种道具;由“塵尾虽是清谈所用的名流雅器,但因它能显示一种高雅的领袖身份,所以,名士平时自然可以手执,另一些虽非名士但具有某种领袖资格的人也可以拿”可知,它表示某种领袖的身份。综合上述分析,找到了定义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然后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述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和诗歌积累。 第一问: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文章主要介绍了“塵尾”,第①段介绍了它是一种不同于拂尘的道具,麈尾的来历;第②段介绍了它的形状及与拂尘、扇子的区别的不同,“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第③至⑤段介绍了它的用途,是“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第⑥段介绍了它的制作工艺,以及有关的故事。 第二问:考查古诗积累。《观书有感》全诗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外文言文阅读

天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毅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A.石             奇山水,天下独绝

B.铭曰           不足外人道也

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

D.砚不复得         石兽于水中

2.下列句子与“是文字之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先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再翻译。

是 天 砚 也 有 砚 之 德 而 不 足 于 形 耳。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和“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空”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白玉之环 B.渔人甚

C.饿其体肤 D.折蛇行

2.有人说选文第二段笔法巧妙,可谓一笔两用,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一)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2.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名著

(1)阅读选自名著《水浒》中的一段文字,做后面的题目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情节。

(2)下面所列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从所提供的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进行比较。

第一组:林冲和武松              第二组:诸葛亮与周瑜

答:(1)我选第     组      (2)相同点:                 不同点:          

 

查看答案

默写。

(1)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咸阳城东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只有经过实践历练才能够成才,正如孟子指出的那样: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二章》)

(4)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化基因。请写出体现家国情怀(或忧国忧民思想)的古诗文(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