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每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每一段时光都镌刻青春的颜色。有一种留念叫“青春别走”,有一种呼唤叫“妈妈别走”,有一种倡议叫“诚信别走”,在你心里,最想对什么说“别走”?

请你以“        ,别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文体,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例文: 妈妈,别走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车窗外,两旁的树木在“刷刷”地往后退,朦胧的细雨,将景物变得迷蒙起来,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妈,这天气,出门好吗?”车内,我紧紧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喃喃道。“傻孩子,今天走,可以节省好几十元钱呢!”妈妈轻声说道。“可是,今天是正月十五啊!” 正月十五人团圆,难道妈妈会忘记这个日子不成?“乖,待会到集上,妈给你买汤圆,晚上让奶奶煮给你和弟弟吃。”“可是,可是……爸打工才走不几天啊?” “唉”,一声轻轻的叹息,妈捋了捋我有些散乱的头发,心疼地说:“你们姐弟将来上学,要用很多钱,现在不积攒点,怎么行啊?“车忽然停住了,原来已到集上了,妈妈叫停了车,下去买元宵去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雨帘中模糊起来,望着妈妈有些佝倦的背影,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坚强些,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拎着元宵回来了,看到我这样,劝慰道。看着妈妈给我的“思念”牌汤圆,我心中一动,这思念,莫不是代表妈妈的心?车终于进站了,要下车了,我急忙跳下车,帮妈妈提行李,重重的行李,犹如我沉重的心情。“快放下,别累着了!” “妈……”我哽咽了,千言万语,齐集心头,一时竟又无语了。 …… 车徐徐地开动了,车窗外,妈妈的脸再次露了出来,透过雨帘,我仿佛看见一串泪珠在妈妈的脸上滚落。“妈妈,别走!”伴随着汽车一声长鸣,我跑了起来,终于喊出了我藏在心中的话语。“要照顾好……”汽车愈来愈远,妈妈的手渐渐模糊了,我的心,也不禁模糊起来。“妈妈,妈妈,”我喃喃道。任雨丝无情的抽打在我身上,仿佛一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是的,报答妈妈,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为自己,也为了妈妈。雨,仍在下着,忽然间,我顿生一丝暖意。 啊,是春雨,春天已经来了! 【解析】 本题为半命题作文。采用了“引导语+半命题”的形式,引导语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每一段时光都镌刻青春的颜色”语意深远,生活中离别再所难免,有相聚便有分离。无数次的分离,就组成了我们曾经的青春。“有一种留念叫‘青春别走’”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留恋;“有一种呼唤叫‘妈妈别走’”表达了对远去亲人的不舍;“有一种倡议叫‘诚信别走’”表达了对传统美德的呼唤。“在你心里,最想对什么说‘别走’?”以问句的形式,引起学生思考,并规定了写作内容。可借鉴如下思路:补题为“妈妈,别走”,以景物描写开篇,细雨迷蒙,秋风萧瑟,母亲要赶在工厂开工之前去外地打工,自己真想对妈妈说一声“妈妈,别走”,却怎么也说不出来。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记叙自己早早就起来帮妈妈准备行李,又送妈妈去车站,妈妈看着自己懂事的样子,几次想说什么又没说出来,只是眼圈红了一次又一次。终于,车进站了,母亲带着沉重的行李登上汽车,自己再也难以抑制,大喊“妈妈,别走”,并要向汽车追去。奶奶紧紧抱住自己。母亲想下车,还是忍住了,如果不去打工,一家人的生活可怎么办呢?看着载着母亲的汽车消失在细雨里,自己早已哭得泣不成声,喊不出声来。末段抒情,表达自己对于母亲的感激与疼惜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议论文阅读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张烁

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②“德智体美”之外,为什么还要强调“劳”?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现实中,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根源就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事实上,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③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实践证明,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④面向未来,应当更加注重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幼时启蒙劳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稍大时增加劳动知识技能,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再大时增加职业体验,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在个体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还有助于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择业观,涵养不畏艰辛、崇尚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

⑤也应创造条件,实现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多样化,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对家长来说,应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在衣食住行中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应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全社会都应注重发挥协同作用,开放实践场所,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

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今天,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展劳动教育也须与时俱进。以《意见》印发为契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就一定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引出中心论点,作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

B.第②段运用两个设问意在引出中心论点,解答读者心中的疑问,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C.全文采用了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结构,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晰的论述了“我们应该努力做担当民族复兴在任的时代新人”。

D.第⑤段三个“应”字突出了家庭、学校、社会在实现劳动教育中的各自作用,缺一不可。

2.简析第③段论证思路。

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劳动最光荣,可当下劳动教育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一些家庭不愿意让孩子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针对这一现状,学校拟写了致家长的一封信,意在宣传劳动教育重要性,请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配一条宣传标语。

 

查看答案

说明文阅读

在P3实验室,新冠病毒被这样“揪出来”

龙跃梅

①“这里是与病毒‘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整个实验室完全密封,室内处于负压状态,我们喜欢用‘三流’来形容它,即人流、物流、气流的单向流动,确保在里面的污染物不会泄漏到外面而造成污染。”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P3实验室主任林剑国说。而他说的“这里”指的就是P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

②实验室内的检测流程可分为5个步骤:样本进入“传递窗”—灭活处理—开盖加样和核酸提取—扩增反应判断结果—高压灭菌。

③第一步,采集的检测样本如咽拭子或肛拭子,在进入P3实验室前就得先进入一个特殊的窗口——“传递窗”,这个窗口也叫AirLock,空气锁,顾名思义,与空气有关。这个传递窗有不能同时打开的双重门,保证传递样本时带进去的空气被隔离在双重门中,确保实验室外的环境不受污染。

④第二步,样本在水浴箱经半个小时56℃的高温灭活,使病毒蛋白不再有生理活性,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使实验员在对样本进行检测时相对安全,但是病毒蛋白的基因序列并没有受到影响。

⑤第三步,进行开盖加样和核酸提取。

⑥第四步,提取的核酸送到核酸检测室内,就要上仪器了。提取的核酸加入扩增试剂中,通过荧光PCR仪进行RT-PCR反应,先将提取的核酸逆转录成DNA,再以DNA为模版,对特定位点进行扩增,利用不同的温度进行变性、退火和延伸,每个循环采集荧光值,45个循环后绘制荧光曲线,用时约110分钟,实验员根据荧光曲线分析判断结果的阴性和阳性。

⑦第五步,实验过程产生的污物通过高压灭菌后,按相关普通医疗垃圾处理。

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差错。因此,为保障检测的质量,检测结果将经历重重的比对与复核。在检测过程中,实验员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进行每一次测试,不错过任何一个可疑样本,针对可疑样本还会选用不同的试剂进行复核确定;其次,按照流程,每进行一批实验,均会随机插入三个以上空白对照,针对阳性样本还会进行病毒基因的测序比对,以防止“假阳性”的出现。

⑨在操作中,实验员面对眼前的样本,需要“一个一个地揭开盖子,进行开盖加样和核酸提取”,这无疑是与病毒的正面交锋。核酸检测的宗旨是高效、有序和安全。实验员要进入P3实验室,首先应在清洁区内穿戴中级防护服,通过缓冲间进入实验室负压工作间,在这里进行标本处理,核酸提取及检测完毕后进行空间、表面消毒,再按顺序脱下防护服,通过淋浴间更衣后,回到清洁区。这些步骤必须严格执行,一个都不能少。

1.选文说明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文章主体部分采用说明顺序是_________顺序。

2.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⑧段画线句子有两个词语语序不对,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记叙文阅读

掖被窝

吴翼民

①常常想起冬夜掖被窝的往事。

②从前的房间都透风,门缝透风、窗子透风、墙壁透风,连屋顶也透风,那呼啸的西北风就无孔不入在房间里乱钻,自然,御寒的最后一道防线——被窝就分外重要啦。被窝若也成了尖厉之风锋长驱直入之所,冬夜则难熬矣。

③然而我记忆中的冬夜,被窝这道防线几乎从来没有失守过,所以任尔寒风刺骨,被窝这个小天地始终保持着些许的暖意,伴我度过了一个个漫长的冬夜。

④自从懂事开始,我就和兄弟合被而眠,先是和大哥合被,大哥到外地上大学后,就和二哥合被,二哥外出读书了,我就和弟弟合被。那时多子女家庭基本都这个格局,男孩和男孩合被,女孩和女孩合被。两人合被而睡,一人睡一头,北方人称作“通腿儿睡”,文绉绉的则叫作“抵足而眠”。

⑤“通腿儿睡”有个规矩,那就是睡前两人必得将脚洗干净了,否则脚臭烘烘的,互相熏人。其实都逢青春脚臭的年龄,真要洗得没有异味委实不易,于是只能在被窝里互相包容点。大哥和二哥同我合被而睡时,他们每每会把我的脚丫纳进其胸怀,或者放在大腿中间,目的是让瘦小的我吸收他们的体温,达到御寒的目的,遂使我从来没有脚冷之感。

⑥许多年后,两位兄长次第离开人世,在追悼会上,我面对他们的遗体,会油然回想起童年时代的情景,会有锥心的痛楚——他们曾经给过我温暖,可冰冷的他们永远也得不到温暖了啊!

⑦与兄弟“通腿儿睡”也有缺点,那便是被窝掖不严实,彼此的脚稍有动作,就会把对方的被窝口子弄松动了,会让无孔不入的寒风钻进被窝,把被窝里的暖意消降下来。偏偏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彼此都熟睡之际,于是不知不觉中就被寒气偷袭。这时候,每每会有人悄悄给我们掖上了被窝。他们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父母。

⑧那时我们与父母一壁之隔分房而睡,半夜时分朦胧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蹑手蹑脚摸进我们的房间,轻轻给我们掖上松动的被窝。其实此时我和兄弟都处于半睡半醒的惺忪状态,就假装睡得香甜,享受父亲或母亲给我们掖被窝的举动,因为被窝松动开来后自己很难掖严实的,唯父母轻柔的动作才能达到掖严实的效果,我们兄弟姐妹都有这般切身的感受。

⑨一个时期,父母经营一家小面馆,每天清晨三点就会起床,匆匆赶往面馆开门营业。试想,冬天的凌晨是何等的寒冷啊,可为了一家十余口人的生计,他们总是毅然披衣而起,投向夜幕、投向寒风,在临行时没忘了给儿女们一一掖妥了被窝。这时我通常都会醒来,在享受父母掖被窝幸福的同时,深深心疼他们的奔波忙碌。

⑩若干年后,年迈的母亲来我家小住,正值寒冬季节,每天临睡时我也会给母亲掖一掖被窝,看到母亲眼角隐隐有泪花闪烁,心想自己再怎么做也难报慈恩于万一啊。在自己女儿成长过程中,逢上冬夜,我也会每天给她掖被窝,如同当年父母给我掖被窝一般,完全是自然而然甚而下意识的举动。我想,这就是亲情的自然流露,用不着提示、没有半点刻意造作!

1.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2.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情节补充完整。

兄弟通腿儿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女儿掖被窝

3.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半夜时分朦胧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蹑手蹑脚摸进我们的房间,轻轻给我们掖上松动的被窝。

4.文章第⑨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5.在你的成长经历中,相信总有那么一个人,可以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可以是师长,他们做的哪些细腻动作、言行让你记忆深刻,留给你一生的感动呢?请用50字左右的文字写出涌动在你心里的情愫。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1.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能语其要_______

(2)后书见修  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B.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C.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D.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4.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面对朝政弊病,邹忌采用讽喻方式,让齐王开门纳谏,最终__________(结果)。本文中欧阳修则通过_______的方式,以清新吏治,达到革除旧弊的效果。

5.成语“出人头地”出自本文,意思是____________,从欧阳修此评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古诗词赏析

关雎

出自《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B.《关雎》 开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君子淑女在河边幽会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幽静快乐的氛围。

C.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D.“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