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皮箱与柿子 尤金 ①从义乌搭乘火车到上海,历时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皮箱与柿子

尤金

①从义乌搭乘火车到上海,历时三个小时。

②从来不把购物当作旅游重点活动的我,来到义乌后,却抵制不了诱惑,一头扎进商品海洋里,大买特买,原本携带的两只皮箱装不下,只好另外买了一只超大的箱子。上了火车后,才知道“累赘”两个字怎么写。把两只较小的箱子放到头顶上的行李架上,那只超大的皮箱,只好硬塞在座位旁边的空间里——那个空间,原本是让乘客伸展双腿的。

③刚把一切安顿好,上来了一对日本夫妻,手拿着车票找座位,来到我们面前,对了对号码,他们的座位正是对着我们的。一看到挤在座位旁的大行李,他们便露出了极端不满意的神情。他们指着那件行李,叽叽咕咕地说了一大堆话,我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嫌那件行李占据了应该属于他们的空间。语言不通,我只好通过手势“说出”困境——头顶上的行李架实在承受不了这件行李的体积和重量呀!他们虽然明白了,可是,脸却像一块铁,沉沉地坠着。

④对着眼前这两张好像被火烤焦了的脸,可真辛苦啊!我心想:三个小时的行程呢!不过,理亏的是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呀。

⑤火车在奔驰,我们为了避免四目相对的尴尬,都极不自然地把脸扭向一边,假装看窗外的风景。我的脖子因为长时间扭向一个方向,变得有点酸痛了。

⑥就在这时,我想起了前一天在义乌市场购买的四个柿子。这柿子,皮极薄,红似火,饱满亮滑。我把它们从手提袋里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将其中两个特大、特圆、特饱满的,递给他们。

他们惊了一下,原本紧紧绷着的脸,出其不意地松懈了,还慢慢地注入了一点笑意。然后,两个人齐齐伸出双手来接,以日语说道:“谢谢啊,谢谢!”僵持的气氛,全然扭转了。两张硬硬的脸,变成了两团软软的棉花糖。他们一边吃一边竖起拇指称赞,甜甜的汁液自嘴角淌出。过了不久,有服务员前来兜售橘子,他们一买便是四包,投桃报李,送了两包给我们。大家高高兴兴地剥着橘子吃,金黄色的橘子皮,化成了浮动在空气里一圈圈美丽的光晕,我们在氤氲的橘子香里对视、微笑。

⑧少顷,他们从皮包里掏出了一本袖珍字典——是日语和中文对照的——翻开来,指着一些日常用语,虚心地向我讨教汉语的发音。我起劲地教,他们开心地学,有些卷舌音,他们怎么也无法发出准确的音,边学边笑,大家笑得几乎岔气。

⑨火车抵达上海后,夫妻俩见我们行李超多,自告奋勇地帮我们将那个累赘的大皮箱一步一步地拖下火车去。

⑩站在绚丽的阳光下,他们用蹩脚的汉语喊道:“再见,再见!”

⑪那声音,蕴含着甜甜的笑意。

(选自2017年第8期《读者》)

1.说说文章以“皮箱与柿子”为题的作用。

2.请按照顺序用词语(短语)写出“日本夫妻”对“我们”态度变化的过程。

极端不满→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友好告别

3.联系全文,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词句赏析。

(1)“我把它们从手提袋里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将其中两个特大、特圆、特饱满的,递给他们。”(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他们惊了一下,原本紧紧绷着的脸,出其不意地松懈了,还慢慢地注入了一点笑意。”(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5.读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

 

1.“皮箱与柿子”是本文的行文线索,“皮箱与柿子”在文中是体现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矛盾产生、化解直至变得融洽的载体,“皮箱”是矛盾的起因,“柿子”化解了矛盾,文题也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将两种看似不相关的物品并列起来,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矛盾缓和 亲密和谐 主动帮忙 3.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我们”和日本夫妻产生尴尬的起因。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我”解释困境、送柿子、教汉语等情节作铺垫。 4.(1)“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这个词写出我动作的小心谨慎,表现我深怕自己的好意会被日本夫妻拒绝。 (2)画线句子是神态描写,写出了日本夫妻情绪缓和、表露友善的过程,表现其因“我”送柿子而感到吃惊甚至有些不好意思的微妙复杂的心理。 5.示例一:从日本夫妻的角度,不要将那些无意妨碍自己乃至得罪自己的人拒之千里,而是要接受他人的善意,和谐相处。 示例二:从“我”的用度,要善于化解与他人的矛盾,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解析】 1.考查文章以“皮箱与柿子”为题的作用。赏析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手法等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等等。如标题“皮箱和柿子”,是文章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物件:柿子在文章中是用来化解矛盾的,皮箱在文章中是体现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矛盾产生、化解的载体。也就是说“皮箱和柿子”是情感的凝聚点,是全文的“文眼”,由此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同时“皮箱和柿子”又看不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任何内容,所以又有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章情节线索和理解人物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找出不同点。“他们便露出了极端不满意的神情”对应的是第③段。第一空根据第⑥段“我”将四个柿子中最大最圆的两个递给日本夫妻,“两个人齐齐伸出双手来接,以日语说道:‘谢谢啊,谢谢!’僵持的气氛,全然扭转了。”可知矛盾得以缓和;第二空根据第⑥段“他们一买便是四包,投桃报李,送了两包给我们。”日本夫妻买了四包橘子,“送了两包给我们”,“我起劲地教,他们开心地学”汉语,关系亲密和谐;第三空根据第⑨段“夫妻俩见我们行李超多,自告奋勇地帮我们将那个累赘的大皮箱一步一步地拖下火车去”,可见日本夫妻的热心主动;第⑩段“站在绚丽的阳光下,他们用蹩脚的汉语喊道……”对应友好告别。 3.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中间在文中的作用:结构: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内容: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但是具体作用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才行。此文第②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从义乌搭乘火车到上海,携带的物品多”的交待,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和日本夫妻产生摩擦;开启下文的情节和为下文日本夫妻的不满与矛盾的化解蓄势。从内容上看,这段话叙述了“我”携带的物品之多,由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1)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模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小心翼翼”:本指动作非常小心谨慎。根据语境可知,因为我的大行李挤占了日本夫妻的空间,让他们不高兴,于是我希望通过送柿子来缓和气氛。这里通过描写动作的小心来表现我深怕自己的好意会被日本夫妻拒绝的心理。 (2)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题干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等。从“紧紧绷着的脸”“松懈了”“注入了一点笑意”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日本夫妻情绪缓和、表露友善的过程;从“他们惊了一下”“出其不意”可以看出,表现了日本夫妻因“我”送柿子而感到吃惊甚至有些不好意思的微妙复杂的心理。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语言的表达。解答此题在理解本文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实践,谈谈与陌生人相处的方法即可。注意表述语句的流畅、简洁与生动性。从日本夫妻的角度看,不要将那些无意妨碍自己乃至得罪自己的人拒之千里,而是要接受他人的善意,和谐相处。文中的“我”并不是有意要挤占日本夫妻的空间,并且“我”主动给他们柿子,起劲教他们汉语。从“我”的用度看,要善于化解与他人的矛盾,热情待人,乐于助人。文中的“我”主动用小小的柿子化解了皮箱给对方带来的尴尬,并得到了甜美的回报。说明我们与陌生人相处,首先应有一颗真诚的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校八年级(1)班拟开展“诚信,从我做起”综合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活动。

(1)请仿照示例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搜集“诚信”的格言

(2)展示一条有关“诚信”的名言。

(3)中华民族从来注重诚信,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请写出两个有关诚信的成语:       

 

查看答案

走进名著。根据提示填空。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人名)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2)《红星照耀中国》中,记录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其中,________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2)夕日欲颓,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________,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5)《黄鹤楼》中写登楼所见优美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渡荆门送别》中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钱塘湖春行》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处(阙:通“缺”) B.多趣味(良:实在)

C.晴初霜(旦:早晨) D.林寒涧(肃:严肃)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②非亭午夜分

B.①沿溯阻/②多生怪柏

C.①不曦月/②清流

D.湍绿潭/②可以调琴,阅金经

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