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交上满意的答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600...

请以《交上满意的答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范文 交上满意的答卷 交上满意的答卷 我没能完成这份答卷——虽然它真的简单透了…… 阳光明媚,我们满怀希望地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不要不信,我们才不是等那些普通的老师呢!我们是在等一个心理医生加教师!我高兴地快要飞起来了! 这时,一个时尚的女士身着浅咖色呢子风衣,黑色铅笔裤,再加上一双擦得锃亮的高跟鞋缓缓走了进来。“哇!”我们不由得低声赞叹。 她微笑着打量了我们一番,微微点了点头,好像还挺满意。 她站在讲台上,一手撑着桌子,一手拿着粉笔,侧身对着我们,边写边说:“大家好!我是这节课你们的带班老师,叫我王老师就好!这节课,由我为大家上一节心理课。内容很简单,但是也很难,已经难倒了一大批同学了。不知你们怎么样!”她微笑着说。 她环顾了一下,用柔和的语气说:“先来个简单的!请问假如世界末日来临了,你有资格乘诺亚方舟离开,并且可以选择带三样东西……”老师话没说完我们就一阵骚动“带什么?”“不知道,玩具?” “安静!”老师拍了拍桌子,我们吓了一跳。老师发怒了!立刻闭上了嘴。 “好了,继续。”老师点点头,“只能带三个,你会选择带什么呢?A电脑B很多好吃的C爸爸D妈妈E食物。请大家不要出声儿,把答案写在我刚发的纸条上。只能选3个!” 几分钟后,大家满意地抬起头。好像都有了正确答案。 “下面,写出你父母的名字,年龄,生日和职业。”她微笑着说。 一开始还好,安安静静,可很快就卡住了。“年龄?生日?” “编一个吧!” “不行呗,不敢。” …… 老师敲了敲黑板道“不要想歪门邪道,我什么资料都有!” ……接下来是一片寂静。 “组长收,快!”老师说。她拿着答卷看了看。叹了口气问“爱父母的举手!”立刻举起了很多手。“但是我看没有一个同学知道父母的生日呀!”她皱着眉轻声说。 “叮铃铃……”下课了。 老师咬了咬嘴唇道:“课就到这里。但请同学们回去反思,你们真的爱父母,关心父母吗?你们满意你们的答案吗?”说完老师转身就走,只留下几声鞋跟和地面亲吻的清脆声。 对于我,这不是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我一定会用行动向父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解析】 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题目关键词“答卷”,本义是“回答试卷上试题”,这里是比喻义。人生就是一个考场,经常会给我们出各种各样的考题。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成功的获得等等,过程都是在“答卷”。“交上满意的答卷”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实现了目标,获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要求,做法让人满意等等,也可以指一种意愿,想交上满意的答卷。人生有些问题我们终难圆满解决,某些考验我们也不会尽如人意,但是我们想“交上满意的答卷”,我们努力且执着。人生的考场上,考题有很多,思想的、品德的、行为的……需要我们交上答卷的时候也很多。所以可知作文选材很宽泛,生活中富有考验的小事、场景、问题都可以作为选材的内容,立意也可以有多个角度,例如诚信、孝心、善良、意志、严谨认真等等。行文中注意“答卷”含义的点拨,要有相应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点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有删改)

1.本文记录了三个不同时间的官井村,请阅读全文,完成填空。

时间

环境与民生

四十年前

风沙肆虐,乡民逃亡

三十年前

2018年

 

 

 

2.本文内容具有真实性,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写出两点并简要分析。

3.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结合上下文,请按要求赏析语句。

(1)从写法角度赏析语句。

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语句。

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

4.阅读全文,谈谈村民特地保留“远处的沙丘”和“一苗树”的原因。

5.本文标题为“沙海一苗树”,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闻发布]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爱卫办副主任毛群安提出,疫情提示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集体就餐时建议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新闻链接]

什么是“分餐制”?

分餐制是指由厨师、服务人员或家人,按照等量的原则,把主食和菜肴分配到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独自享用的就餐方式。它是相对多人合用一份或几份菜肴的“合餐”而言的。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分餐制主要形式有三种:厨师分餐,厨师在厨房将制作的菜点成品按每客一份分配,由服务员送给每位就餐者进食;服务员分餐,餐厅服务人员在分餐台或台面将菜点成品分配给每位就餐者进食;就餐者自行分餐,就餐者通过使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分取菜点成品,再用各自餐具进食。自助餐和套餐均属于分餐制。

中国饭店协会则认为,中餐的分餐制形式可以分为服务员在餐桌分餐、上菜前分餐、自助餐、摆放公筷公勺及1人1份的用餐方式等4种。同时作为就餐消费者,提倡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摘编自《“食”尚进家门,“分餐革命”正在进行》)

为什么倡导“分餐制”?

当代人类所患疾病由发生原因分析,大致可归为微生物、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四大门类,引起疾病的大致比例为:微生物10%、遗传10%、环境30%、生活方式50%。医学、卫生和营养等方面专家,也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诫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分餐是预防、减少各种疾病交叉感染机会的有效途径,这对于经历了各种传播性疾病肆虐的现代社会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健康饮食方式呼唤分餐制》)

[新闻热议1]

“合餐制”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习俗礼仪。然而,合餐制在表达人们亲密温馨气氛的同时,因“同餐桌、同碗盘、同筷勺”的餐饮习惯,为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合餐制意味着许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饭菜,人员相互接触频率增加,更容易给病菌可乘之机。在共同就餐时,就餐者就有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者。因此,分餐制就成为防范餐者传染病菌的可行方式。

分餐避免了筷子、勺子等餐具的交互接触。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分餐的记载,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事实上,饮食习俗的变迁呈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从人类社会初期,以采摘为主的饮食方式就造成了人类的分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丰富,人们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临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隐患,分餐制需要“再出江湖”。

(摘编自《以疫情为契机倡导分餐制》)

[新闻热议2]

第一,可以防止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交叉感染。“有数据表明,实行分餐制能使病菌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第二,可以简化筵席程序,减少菜品,避免浪费。分餐制“可使全国餐饮业每年节约粮食和农副产品约100亿元”。第三,饮食文化传统可以改变。分餐制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只是唐代以后,分餐制才变成合餐制”。第四,分餐制对于弘扬我国饮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和传统就餐方式的科学化和文明化,引导和规范餐饮行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理由中,第四条完全正确。第一、二条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不知数据从何而来。至于第三条,值得商榷。由于合餐制是中国农业生产模式、伦理道德观念、饮食审美情趣、勤俭持家传统、烹调工艺体系和宴宾待客礼仪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必然古今一线贯穿,始终是中华民族进餐方式的主流。至于《周礼》《史记》记载的史料,虽然也有一点“分餐“的意味,但那毕竟只是一种宗法礼制下的生活等级待遇,仅局限于社会上层;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战国时代,科学地实行全民分餐难以想象。

(摘编自《分餐制的冷思考》)

[新闻热议3]

新华睿思·数媒智慧分析平台调查数据:

(摘编自《大数据告诉你推行分餐制“卡”在哪》)

行业协会人士:中国人过日子希望团团圆圆,对“分”比较忌讳。喜欢热热闹闹围坐一桌,其乐融融的氛围。此外,同西餐不一样,中餐有很多整鸡整鱼的菜式菜品,也不好分。

餐饮业经营者:分餐制就在每个人身边。单位食堂、学校食堂是典型的分餐制。但和食堂就餐不一样,上餐厅下馆子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交流,有社交属性。我经营着一家重庆老灶火锅,没有分餐。在重庆,麻辣红汤九宫格是传统,也是主流。本地有一人一锅的小火锅餐厅。这样很好,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分餐可以倡导,但最好顺其自然交给市场,不要一刀切。

餐饮业创投人: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投入产出比。分餐制对餐饮企业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行之后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分餐制运营成本带来的价格提升,消费者能否承担?

(摘编自《业界话分餐》)

1.关于分餐制,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分餐制指的是专人把饭菜定量分配给每一位就餐者,它是相对于多人合用一份菜肴的“合餐”而言的。

B.分餐制能够避免用餐者的餐具发生交互接触,事实证明它能有效预防、减少各种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

C.分餐制早在人类社会初期已出现,经历变迁,在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隐患频现的当今,又再引发关注。

D.分餐制在引导和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可以倡导,但注意不要急于求成和一刀切。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分餐形式可以按分餐人员、使用餐具及用餐方式等进行细分,基于此,商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适合的分餐形式。

B.合餐制是中华文化的习俗之一。意味着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饭菜,因此它能很好的表达人与人的亲密,营造温馨的气氛。

C.分餐制早在商周就有史料记载,带有彰显层级地位的特征,因此可以推断分餐制在古时就是中华民族进餐方式的主流。

D.合餐制的形成原因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丰富和彼此的分享,可见合餐制是比分餐制更为先进和优越的礼仪文化。

3.关于调查数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公筷公勺的认可度超过半数,可见它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有一定比例受访者对分餐制存在抵触心理,可见推广分餐制仍存在一定的阻力。

C.超过两成受访者对分餐制和公筷公勺心存顾虑,可见该群体也将会成为反对者。

D.有部分受访者对分餐制和公筷公勺保持沉默,宣传时应注意对该群体给予关注。

4.“新闻热议3”中,业界人士认为目前推广分餐制面临哪些困难?请分点概括。

5.请从下面的聚餐活动中任选一项,为其选择一种分餐形式,并根据材料和生活实际列出两点理由。

活动A:小学同学聚会,将由家长带领在饭店聚餐。

活动B:奶奶七十大寿,将与近亲在家中聚餐庆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中的“历历”“萋萋”两词分别描绘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尾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助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注] ①任:信任。②当意:称意,合意。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于镜而见焉___________

左右匿笑___________

2.对“客终不悟”,作者感叹“悲夫”,“客”可悲在哪里?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感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安陵君许寡人/远而无所至极邪

B.广于君/居天下之广

C.聂政之韩傀也/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D.秦王挠/愈恭,礼愈至

2.把“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王盛气凌人的质问,唐雎沉着冷静,从容应战,他以断然否定和严正反击,表现了维护国土的坚定立场。

B.唐雎连用三个“士之怒”的事例反击秦王对“布衣之怒”的歪曲丑化,根本目的是要展示“士”的胆色和傲气。

C.秦王两次提到韩、魏两国的灭亡,前者是炫耀武功以从气势上击垮唐雎,后者是为缓和与唐雎之间的激烈矛盾。

D.唐雎“挺剑而起”与秦王“长跪而谢”形成强烈对比,气氛一下从尖锐激烈的白热化彻底扭转,秦王威风扫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