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家乡的小瓦 ①家乡在皖南丘陵上,丘陵没有山...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家乡的小瓦

①家乡在皖南丘陵上,丘陵没有山峰那么伟岸峭拔,却也平仄有致,《蓝色多瑙河》那样洒脱、平和,站在屋前一望,那高低起伏的丘陵,怎么看怎么顺眼,怎么看怎么亲切,而与之相契相合的是那寻常沉静的小瓦。

②小瓦是田因诗意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试想一下:屋后是红色丘陵,房前是绿色水稻,天上是白色云朵,假如没有青青的小瓦和坐在藤椅上翘望的乡亲,这是不是一种缺憾呢?

③小瓦没有什么尊贵出身,却是乡亲最为亲近的存在。不管你走到哪个村落,一抬眼,看见的就是青青的小瓦。

④小瓦,乡亲不知道它的大名,也不想去知道,这就像父母召唤我们,从来只喊我们的乳名一样,有的是亲昵,有的是无间,因为小瓦也是他们的孩子。

⑤冬闲时节,乡亲就开始在土窑前忙碌:用黏土制瓦坯,送到窑里烧。对于小瓦,我们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我们喜欢的是小猫小狗之类的玩意儿,趁着父亲歇晌的时候,我们偷偷溜进瓦场,团泥捏小猫小狗。我们想要把泥猫泥狗塞进窑里,而父亲最多在封窑的时候,把它们放在窑门前。

⑥烧窑的日子,父亲每天都窝在窑洞里,添柴禾,看火候,比照顾我们还要细心,小瓦出窑了,我们挤到窑门前,直到泥猫泥狗抢到了手才一哄而散。出窑怎样辛苦,新瓦烧得怎样,我们是不上心的,但泥猫泥狗可是被我们摸得光滑锃亮的。

⑦烧了两年窑,砖瓦备齐了,父亲就计划着盖房,有新屋住了,我们高兴得上蹿下跳。泥瓦匠看到小瓦,拎起一块,敲了敲,这瓦好火候,不愧老把式。我这才注意到那青色的素净的小瓦,也学着泥瓦匠的样子,拎起一块敲了敲,清脆清亮,有着金属般的悦耳乐音,连耳朵都跳了起来。

⑧新屋落成了。小瓦一层层一排排的,鱼鳞一样卧在屋顶。凝望着新房,父亲一脸的沟壑被笑意填满了-这可是他劳碌大半辈子的杰作啊。

⑨坐在宽敞明亮的新屋里,透过窗户往外看,屋檐的小瓦成了一弯挑起的秀眉,舒展而快乐。虽然天空碧蓝如洗,但是我却独喜欢小瓦的沉稳如石,有了它的庇护,什么风霜雨雪,什么严寒酷署,都被挡在了屋外。

⑩梅子时节家家雨。夏日的雨是最恣肆的,似乎想横扫一切,但是遇到了小瓦,却怎么也张狂不起来了。虽然雨势如风,但是落到小瓦上,却成了一首浑厚悠长的古筝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聆听着小瓦上的雨点,那浮躁焦虑的思绪会随风,心境也空明了。

⑪小瓦之上也是有风景的,你注意过吗?梧桐的花儿落到屋上,一朵一朵,切切如私语般。那花儿铺了一层,就像一个紫色的梦,连空气中似乎都飘着它紫色的香呢?鹁鸪喜欢成双成对的站在屋脊上,咕咕,咕咕地和鸣着,亲昵着,是在感谢小瓦给它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吗?麻雀对此感受更深吧。它们把窝搭在瓦楞里,整天就绕着小瓦上下翻飞。有风雨了,它们就钻进瓦楞里,安逸地梦呓着。

(12)屋顶也是晾晒的好地方。母亲的蚕豆酱是在屋顶晒的,父亲打回的小鱼也是在屋顶晒的;豆渣是在屋顶晒的,辣椒干也是……小瓦是一张便签,A不能一一记下父母一年的收获,B也留下了一些美好的片段。

(13)站在老屋之前,望着屋顶上的小瓦,小瓦之上的瓦松、青苔,忧然发现自己离开得太久、太久。其实,无论我离开得多久,这老屋,这小瓦,这小瓦之下的记忆总是那么清晰,那么鲜亮,就像发生在咋天一样。

1.全文写关于“小瓦”的事情很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三件事。

2.仔细阅读第⑪段画线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3.根据语境,在第(12)段A、B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小瓦是一张便签,A不能一一记下父母一年的收获,B也留下了一些美好的片段。

4.阅读第②段画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如果没有“青青的小瓦”“乡亲”,这是一种“缺憾”吗?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理解。

5.(甲)(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情感,请从表达方式的共同点和情感的不同点进行分析。

(甲)站在老屋之前,望着屋顶上的小瓦,小瓦之上的瓦松、青苔,恍然发现自己离开得太久、太久。其实,无论我离开得多久,这老屋,这小瓦,这小瓦之下的记忆总是那么清晰,那么鲜亮,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选自章中林《家乡的小瓦》)

(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鸣鸣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选自鲁迅《故乡》)

 

1.(1)冬闲时节,父亲忙碌制瓦坯送到窑里烧,我们将捏的小猫小狗塞进窑里。(2)烧窑的日子,父亲细心照顾,我们欢快地抢泥猫泥狗。(3)盖房子,“我”学泥瓦匠拎小瓦敲,声音清脆清亮。(4)新屋落成,父亲凝望新房,满脸笑意。(5)梅子时节,“我”聆听小瓦上的雨声,内心变得空明了。(6)梧桐花儿落在小瓦上,鸟儿把窝搭在瓦楞里,别有一番风景。 2.比喻、拟人、通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梧桐花儿落在小瓦上,给屋顶铺上了一层紫色,紫色的屋顶像梦境一般美好,流露出作者对小瓦上美景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虽然;但是 4.是缺憾,因为只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没有乡亲,就会缺少一份亲切与亲近,小瓦是乡亲最为亲近的存在,本文流露出作者对小瓦的喜爱与怀念,更是对乡亲、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意对即可) 5.相同点:记叙、抒情、议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不同点:【甲】叙写了“我”虽离开老屋很久,但这里的一切依然清晰、鲜亮,流露出作者对老屋、对小瓦、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乙】描写了荒村的萧索、没有一点生气活力,以及“我”离开故乡并不感到留恋,流露出“我”对故乡人与人之间产生隔膜的怅惘、失落、压抑之感。 【解析】 1.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根据“我们偷偷溜进瓦场,团泥捏小猫小狗。我们想要把泥猫泥狗塞进窑里,而父亲最多在封窑的时候,把它们放在窑门前”概括得出:冬闲时节,父亲忙碌制瓦坯送到窑里烧,我们将捏的小猫小狗塞进窑里;根据“父亲每天都窝在窑洞里,添柴禾,看火候,比照顾我们还要细心,小瓦出窑了,我们挤到窑门前,直到泥猫泥狗抢到了手才一哄而散”概括得出:烧窑的日子,父亲细心照顾,我们欢快地抢泥猫泥狗;根据“泥瓦匠看到小瓦,拎起一块,敲了敲,这瓦好火候,不愧老把式。我这才注意到那青色的素净的小瓦,也学着泥瓦匠的样子,拎起一块敲了敲,清脆清亮,有着金属般的悦耳乐音,连耳朵都跳了起来”概括得出:盖房子,“我”学泥瓦匠拎小瓦敲,声音清脆清亮;根据“小瓦一层层一排排的,鱼鳞一样卧在屋顶。凝望着新房,父亲一脸的沟壑被笑意填满了-这可是他劳碌大半辈子的杰作啊”概括得出:新屋落成,父亲凝望新房,满脸笑意;根据“聆听着小瓦上的雨点,那浮躁焦虑的思绪会随风,心境也空明了”概括得出:梅子时节,“我”聆听小瓦上的雨声,内心变得空明了。根据“梧桐的花儿落到屋上,一朵一朵,切切如私语般。那花儿铺了一层,就像一个紫色的梦,连空气中似乎都纲着它紫色的香呢?鹁鸪喜欢成双成对的站在屋脊上,咕咕,咕咕地和鸣着,亲昵着,是在感谢小瓦给它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吗?”概括得出:梧桐花儿落在小瓦上,鸟儿把窝搭在瓦楞里,别有一番风景。 2.本题考查对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的把握。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梧桐的花儿落到屋上,一朵一朵,切切如私语般。那花儿铺了一层,就像一个紫色的梦,连空气中似乎都飘着它紫色的香呢?”分析,“切切如私语般”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花儿铺了一层,就像一个紫色的梦”,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连空气中似乎都飘着它紫色的香呢?”采用了通感(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的修辞方法。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的模式,写出表达效果即可。如: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梧桐花儿落在小瓦上,给屋顶铺上了一层紫色,紫色的屋顶像梦境一般美好,流露出作者对小瓦上美景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不能一一记下父母一年的收获”和“也留下了一些美好的片段”之间的关系是转折关系。故应填:虽然……但是…… 4.首先明确态度,是缺憾。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本文的情感分析即可。根据“瓦没有什么尊贵出身,却是乡亲最为亲近的存在。”和“小瓦,乡亲不知道它的大名,也不想去知道,这就像父母召唤我们,从来只喊我们的乳名一样,有的是亲昵,有的是无间,因为小瓦也是他们的孩子。”分析得出:因为只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没有乡亲,就会缺少一份亲切与亲近,小瓦是乡亲最为亲近的存在。根据本文表达出对老屋、对小瓦、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分析,小瓦和乡亲是寄托乡村情感的载体。所以不能缺少“青青的小瓦”和“乡亲”。 5.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注意从表达方式和情感的角度分析。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情感方面结合内容分析即可。(甲)“站在老屋之前,望着屋顶上的小瓦,小瓦之上的瓦松、青苔,恍然发现自己离开得太久、太久”是记叙的表达方式。“其实,无论我离开得多久,这老屋,这小瓦,这小瓦之下的记忆总是那么清晰,那么鲜亮,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老屋、对小瓦、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乙)“老屋离我愈远了”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记忆中的故乡和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他不禁“悲哀”,通过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点出“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表达了“我”对故乡及故乡的人产生隔膜的怅惘、失落、压抑之感。据此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我们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强调,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人类在màncháng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níngjù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材料二:

漫画《守望相助》

材料三:

万堂起明晖,天下自大同

①水有山中小碧泉,雾中大汪洋,月有倒挂小玉钩,中堂白玉盘,各自平淡,但二者相遇便生出了永恒的美;镜有暗黄小铜镜,璀璨大明镜,花有傲世白梅,葳蕤梨花,各自安然,但二者碰撞便诞生了无限的妙。世间两种不相关的事物,看似普通,但二者只是没有遇到正确的事物。

②万堂起明晖,天下自大同。

③蝉度过了无尽的黑暗,但最终在夏日里放声歌唱,成为了夏天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并没有因为长期的黑暗而放弃,一往无前,挣破了禁锢,实现了价值。陈胜躬耕于田垄之间就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鹤之志”的慨叹,在蹑足行伍之间一举获得了民心,成功完成秦末首次起义。鲁迅意识到中国人并非病于形,而是病在思想,果断弃医从文,精于杂文、小说的创作,以笔代枪,唤醒一代青年人的民族魂,成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必须敢于直视,这才可望,可想,敢说,敢做,敢当。”人首先要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价值所在,再正视局势变化,审时度势是成功之道,最后正视自己与世界的统一性,完成自己的人生追求。

④浅碧,深红,淡黄,花白,魅蓝的花各有各的美,没有优劣之分,世人爱牡丹,陶渊明喜菊花,周敦颐怜芙蓉,王冕娇白梅等等,文人墨士,迁客骚人,各有各的爱好,有了自己对于尘世的看法和品行的感悟,恋人之间互赠红蓝玫瑰,朋友之间互赠满天星,同学之间互赠薰衣草,康乃馨赠予师长等等,每一种被赋予不同的意蕴,这与其生长条件和外表密不可分,无论是自身战线还是外界赐予的美名,这些花均为我们的生活增色许多。从花眼里看人眼,看世界眼,每一样事物都理应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都值得被我们认可,人都处于道德完美的追求路途上,只是有深有浅而已。

⑤一个民族需要合理的比重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好比一个罐子要有大石块,沙子,水才能成为坚不可摧的整体,大石块是英雄,是壮志昂扬还我山河的岳飞,是并合四海一扫八荒的秦始皇,是仅以肉身挡住子弹的邱少云,他们是民族精神的缔造者。沙子是文人,科学工作者等等,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的酒仙李白,是三十年致力青蒿素的屠呦呦,是氢弹保存技术发明者于敏,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延续者。水是芸芸众生,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水,一个民族才能兴旺。历史的铁证证明众生的力量是强悍的,如秦末起义,五四运动等等,人民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不能只有英雄伟人,没有百姓一切尽是空谈。

⑥英雄是骨,伟人是肉,百姓是血,唯有一个民族全部的人拼尽全力才能铸就一个钢铁之躯,只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

②万堂起明晖,天下自大同。人活于世,在于正确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于明晓万物与自己的关系,在于认可万物与世界的必然联系。正确运用各种关系来实现人生的非凡,一家灯火并不稀奇,万家灯火这才叫震撼。

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人活于世均有意义,张罗好自己的灯,不要在灯火阑珊错过对的人,不要在春意阑珊暗自慨叹。

⑨水月镜花,一个值得令人琢磨千万年的物像。

1.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的题目。

(1)根据文中的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写出材料二漫画的内涵。

3.材料三第①段中写水月相遇和镜花碰撞,有何用意?

4.说说材料三第⑤段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及作用。

5.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中国不仅援助他国抗疫物资,而且派出了医疗专家团队协助抗疫。有人在网上评论:“中国不是人类的救世主,不应该承担这个角色。”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呢?选择材料一和材料三的有关内容作为论据佐证自己的观点并作适当阐述,字数100个左右。

 

查看答案

题目二: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要有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4.字迹工整,书写清楚(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2分);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题目一:《那         本上,满是回忆》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要有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让信用的地基坚固起来

①古人云:“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主持变法,“恐民之不信”,遂立木定诺、依诺行赏,“以明不欺”,于是民众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这个故事充分说明,诚信不会自动生长出来,只有建立讲信重诺的良性循环,诚信才会成为助力社会有序运行的润滑剂。

②“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名片,个人凭一言为定的信用立足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动能,企业凭一诺千金的信用获得发展:诚信是国际合作的基石,国家凭一言九鼎的信用互利共赢。诚信不仅仅是靠内心道德律令推动的美德,更是法治框架下国家治理、社会运行、市场健康的刚需。让信用的货币流通起来,让信用的要素管用起来,让信用的地基坚固起来,就需要把诚实守信纳入制度安排,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领域。

一段时间以来,频发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偷税漏税、欠债不还、电信诈骗等失信问题,使诚信建设一度陷入“破窗效应”的沼泽。如何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近年来,从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到限制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高消费,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一系列激浊扬清的有力举措犹如徙木立信,在社会上树起“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风向标。

④古语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守诚信是最大的财富,讲诚信是最大的聪明。倡导诚信、激励诚信,关键在于提升诚信的社会价值,拓展信用的效用边界。比如,“信易贷”“信易租”“信易行”“信易游”“信易批”等守信激励项目不断涌现,信用良好即可享受融资信货,创业租赁、交通出行,旅游服务、行政审批等便利和优惠,大大提升了人们信守承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守承诺、讲信修睦的新风长吹不止,增进的就会是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出的就会是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氛围。

⑤揆诸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文明越开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对诚信的需求就越高。伴随着中国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信用体系建设同样迎来关口,信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信用越来越成为系统化、全民性的价值资产。从这个角度出发,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社会诚信建设被纳入全面依法治国,信用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进入新一轮机构改革视野。循着这些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共建共促一个“信用社会”,共襄共享一个“诚信中国”,美好未来在向我们走来。

⑥“生长在山间的松树,千年长青;镌刻在鼎上的誓言,万年不改;铭记在心中的诚信,永不凋零!”中华民族素来明礼崇信,抱诚守真,过去千百年来文明薪火不灭、社会赓续发展即受益于此。面向未来,我们将构建诚信文化,诚信经济,诚信生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人民日报2018年09月27日04版)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生长在山间的松树,千年长青;锈刻在鼎上的誓言,万年不改;铭记在心中的诚信,永不凋零!

 

4.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5.下面名人名言能否作作为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A.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杨简

B.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曹植

C.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蝙蝠身上有百余种病毒,为什么它自己没事?

蝙蝠是百余种病毒的天然宿主,但它们并不会因此而染病,其原因何在?一项新研究发现, 这或许与蝙蝠独特的“全天候”免疫系统有关。这一特性未来有可能为人类所用,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

有研究显示,蝙蝠这种飞行哺乳动物很可能是多种病毒在自然界的最初宿主。其中就包括近年来在全球多地引发疫情的“非典”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埃博拉病毒等,但蝙蝠自身却从没有受到这些病毒影响。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专家领导的这项新研究发现,蝙蝠“携毒而不染毒”的关键可能在于,它们的免疫系统“全天候”运行。

该组织下属澳大利亚动物健康实验室研究人员来歇尔.贝克说,当我们的身体遇到病菌或病毒入侵时,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免疫保护反应。为弄清蝙蝠体内类似的免疫反应,研究小组重点研究了蝙蝠免疫系统中的干扰素。干扰素是细胞受到感染后首先产生的物质之一, 具有抵御病毒感染的作用。

结果发现,蝙蝠体内有三种干扰素,仅为人类的四分之一。尽管数量不多,但蝙蝠的干扰素“工作强度”更高。比如,即便没有感染任何病毒,蝙蝠的Ia干扰素也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24 小时“待机”。

贝克说,对于其他哺乳动物来说,长期开启免疫系统是危险的,比如可能使健康组织和细胞中毒,但蝙蝠的免疫系统“全天候”运行却没有带来此类问题。如果能将蝙蝠免疫系统的这一特性加以利用, 未来有可能帮助人类抵御病毒,防控传染病。

(选自中国科普网)

1.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 “蝙蝠身上有百余种病毒,为什么它自己没事?”

2.第一段中加点的词“或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其作用。

蝙蝠体内有三种干扰素,仅为人类的四分之一。尽管数量不多,但蝙蝠的干扰素“工作强度”更高。比如,即便没有感染任何病毒,蝙蝠的Ia干扰素也会-直处于活跃状态,24 小时“待机”。

4.本文标题作用是什么?

5.近几年来全球瘟疫肆虐,特别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的危害,结合本文我们应该获得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