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请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请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请根据下列材料,概括出四川人的基本性格特点。

(材料一)

“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还未见过严肃、怒目、沮丧等消极表情的,这反映出当时四川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区域式的性格特质。”

——四川博物院谢志成

(材料二)

四川人说话向来快言快语,有话就说,总是明刀明枪,大不了甩一句:“我们要来就来个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

——《四川人性格地图》

(材料三)

四川人爱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喜爱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卧半躺。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

——《李劼人说成都》

(材料四)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成都市建川博物馆

(2)下面是关于“川江号子”的介绍。联系全文,将空缺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①______________?它是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传统民间歌唱形式。据记载,在明、清时期,就有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可见②______________。号子头根据江河的水势、水性不同,编创出不同音调节奏的号子:闯滩行船时,号子音调高昂、节奏激烈;下水或平水时,③______________;上水拉纤时,号子音调雄壮、节奏明快。一代代传唱下来的川江号子,犹如④______________,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某旅行社接待一批来成都旅游的江南游客。导游带游客们去听四川方言评书,遇到下面的情形。

(评书片段)

道是火锅香辣巴适,却是艳阳暖人安逸。才见九眼桥吃赏午,又盼红瓦寺打牙祭。请客吃饭要落教,为人处世莫阴到。洗澡泡菜家家有,九斗碗席宴宴逢。

游客陈先生:我们来一趟不容易。评书里的方言词语听不懂,不是浪费时间吗?这样安排有啥意思?

如果你是导游,面对这样的情形,会如何劝导游客呢?

 

(1)①乐观开朗;②爽快(耿直、直爽);③随性自在(追求闲适生活);④忠勇爱国(忠贞坚毅、勇敢顽强) (2)示例:①什么是川江号子②川江号子历史悠久③号子音调悠扬、节奏平缓;④一部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交响曲(喻体恰当即可) (3)示例:陈先生,您好!我能理解您的困惑。但你们远道而来,旅行社也想让大家真切感受一下四川的文化特色。四川方言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川味”的独特表达形式。从方言评书中,您还可以感受四川人的生活面貌和性格特点。和江南文化相比,或许别有特色,您觉得呢? 【解析】 (1)考查信息分析整合能力。要注意每则材料都要进行分析,针对材料进行适当的想象。由【材料一】汉代陶俑没有“消极表情”,可推知四川人是乐观开朗的。由【材料二】的四川人说话“快言快语”“明刀明枪”可推知四川人是耿直爽快的。由【材料三】的“爱随时随地找舒服”,可推知四川人是随性自在的。由【材料四】的“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可推知四川人是勇敢顽强的。 (2)考查语意连贯。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从前后句的内容推理空缺处的内容。由空缺①附带的问号,及其后的对川江号子的解说,可推知此处是自问自答,向读者介绍川江号子,故空缺①处要填:什么是川江号子;空缺②前有“可见”一词,表明要填入其中的是推论结果,由前一句“在明、清时期,就有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可推论川江号子历史悠久,故空缺②处填:川江号子历史悠久;空缺③处,结合分号与前后两句分析,这里是进行排比,排比要句式相同,找出前后两句的共同点:对号子音调和节奏用二字词形容,“闯滩”时高昂激烈,下水或平水时就应该悠扬舒缓,故空缺③处填:号子音调悠扬、节奏平缓;空缺④前有“犹如”二字,表明要进行比喻,写出川江号子的总特点,注意喻体要恰当,要能体现川江号子的特点,如:一首音韵顿挫的诗。 (3)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进行交流的能力。注意语言表达时,注意人物身份,还要分清场景,用对方容易接受的语言。本题可以先肯定对方的意见,缓解对方的对立情绪,再告诉对方:一个地方的文化因素也是旅游的重点内容,旅游要品味与自己原住地不同的景观与文化生活,四川人文化生活的特点就是听评书泡澡泡茶楼等,所以安排听评书环节,并不是在浪费时间,而听的是感觉味道,也不必一定听懂。表达时注意用上敬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乡野上的花朵

刘江滨

①农村长大的孩子对花总是淡漠的,在农人眼中花的地位远不如草。因此,我这个曾经的乡村男孩,对花的记忆需要刻意从底片上漂洗。

②北方农村常见的花,是果树的花。杏花、桃花、梨花……开在村庄或田野,春天一树芬芳,好不热闹。我的村庄最多的是枣树。到了春天,开出黄色小花,星星点点。枣花不起眼,但味道馥郁,很远就能闻到,故而十分招蜂引蝶。我们那一带遍植枣树,养蜂人特别多,酿的蜜就叫枣花蜜,忒甜。

③还有一种开在树上的花,也可当食材,就是洋槐花。洋槐花开在盛夏,洁白如雪,香气逼人。可以直接嚼着吃,也可与面掺搅在一起,蒸熟了,拌着蒜汁吃。我的老家有许多洋槐树,摘槐花、吃槐花是小时候常干的事。拿着竹竿,顶端绑一根铁丝,弯成钩,够着槐花,一拧就下来了。

④除了果树的花,还有瓜蔬的花,更是纯粹为结果而开,比如黄瓜、茄子、花生等。这些花就像朴素的村姑,一点儿不招人。它们开花像在分娩,更注重的是落花后的果实。许地山的《落花生》里,有句话我至今记得:“落花生,落花生,落花果就生。”如果说瓜蔬的花毫不起眼,庄稼的花就湮没不闻了。我问过一个农村出来的职员,小麦、玉米、谷子开花是啥样的?他吭哧半天答不上来。其实不能怪他。这些庄稼给人贡献的是活命的粮食,它们从来不以花朵招摇。然而庄稼当然是开花的。小麦开花叫扬花,抽穗之后开出朵朵小白花,似雪似奶酪。谷子开花在夜里,大约两小时,所以很多人认为谷子不开花。

⑤还有一种花,不得不说,就是棉花。花朵和果实叫一个名字,这恐怕是植物中少有的吧?棉花盛开在深秋。苍天悯人,天凉了,人们需要棉服了,棉花就开了,就收了。冀南平原是产棉区,待到深秋时节,朵朵棉花像天上的白云,在田野盛放。清人马苏臣诗云:“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⑥乡野上还有两种可做油料的花。一是油菜花,金灿灿、黄澄澄,绚丽而壮观,它以群体列阵的方式宣示着独特的美丽。一是向日葵,花盘奇大,周遭花瓣环绕,颜色也是温暖的黄色,且朵朵葵花向太阳,故人们又叫它太阳花。

⑦当然,乡村也有“没用”的花。常见的是一种喇叭状的花,学名叫蜀葵。这种花特别好活,撒一把籽儿在院落潮湿的泥土里,很快就长出了幼苗。到了夏天,齐刷刷地开花了。讲究一点的家庭,在院里种上蜀葵,红的、白的、粉的、黄的,各种颜色的花儿一开,满园芬芳,煞是好看,给庸常的日子平添几许亮色。

⑧大地上也有许多名贵的花,如牡丹、兰花等,多种于园林,常有人养护,被文人墨客赋予精神的含义,成为美的化身。而乡野上的花朵,土生野长,风吹雨浇,拙朴无名,但它们实实在在地献出果实,使人类得以瓜瓞绵绵,繁衍生息。所以我们实在应该把欣赏的目光更多地给予乡野上的花朵。

(原文有删改)

1.联系全文,“乡野上的花朵”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

2.第④段写“一个农村出来的职员”说不出小麦、玉米、谷子开花的样子,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第⑤段引用马苏臣咏棉花的诗句,有怎样的效果?说说你的看法。

(2)文中所写几种花都有名字,结尾却说它们“拙朴无名”,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4.作者认为,散文应当“真实可爱”。请结合选文,从选材、情感、语言等角度,任选其二,简要谈谈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查看答案

科幻小说有“三味”:科学味——现实基础和科学依据;幻想味——大胆想象和离奇情节;人文味——人文情怀和崇高精神。读者常津津乐道于前两味,却易忽略第三味。读完《海底两万里》,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述你在“人文味”方面的收获。(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

2009年台军“买官案”中,前中将袁肖龙被控贪污、违背职务期约不正利益等罪名。判决书引用《儒林外史》开篇语:“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指袁肖龙为求功名富贵,无视公平正义。请问:袁肖龙让你联想到《儒林外史》中哪位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要陈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邦达轶事

董邦达,字孚存,富阳寒士也。厄科场,滞京师,寓武林会馆。资尽,馆人迫之,徙于逆旅,衣装以给。无何装尽,逆旅主人逐,窘无所之。有刘媪者,奇其才,谓必不长贫贱,馆之家;属勤业以待再试。邦达日夜磨砥,期得第自振,且酬媪德。

榜发,仍落第,甚,蝶躞街市,倚一高门痴立。启门者见之,呵问,告以下第生,其人大喜,要入款语,出红笺倩书谢柬。既而留食,谓董曰:“某,侍郎司阍仆也;君适所书,大为主称赏,肯留此代笔否?小有薄奉,以资君旅。”邦达方失路,欣然诺之。自是一切书牍,皆与董拟草,其文辞往往当意。侍郎益信任仆,有密事,召仆至内室拟稿;仆惶窘良久,乃以实告。侍郎大骇,急邦达至厅,具衣冠见之,且谢曰:“使高才久辱奴辈,某之罪也。”因请为记室,相得甚欢;俄为之纳妇。邦达每念其恩,益自刻厉。逾年,举于乡;又四年,及进士第。

先初,邦达赴举京阙,其父为贷廿金以附侍讲某公北行。公曰:“董君寒士,何须盘缠,北土气寒,汝衣甚凉薄,即以备御冬可也。”翌日启程,则凉薄如昔。诘之,曰:“家本无资,曩④金亦之戚友者。寒士宜寒骨,颇堪霜雪,不愿以予故,增父累也。”

(选自《清名人轶事》,有删改)

[注释]①蹀躞(dié xiè):往来徘徊。②司阍(hūn):守门。③廿(niàn):二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衣装以给         质:典当 B.仍落第,甚           恚:恼怒

C.邦达至厅       延:邀请 D.曩金亦之戚友者      假:虚假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刘媪者,奇其才,谓必不长贫贱,馆之家。

(2)具衣冠见之,且谢曰:“使高才久辱奴辈,某之罪也。”

3.据史载,董邦达后来官至高位,且为一代名家。读完此文,你发现他获此成就的根源了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诗歌一二句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2.诗歌尾句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