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看自行车的女人 梁晓声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

    看自行车的女人

梁晓声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不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竟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竟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⑩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有删改)

1.本文写了看自行车女人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一件:她被胖女人冤枉并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

第四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文字在文章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的画线句子。

4.从全文看, “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

 

1. 第二件事: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 第四件事: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 2.①点题 ②开篇设悬,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下文写关于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几件事作铺垫。 3.这里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她的钱被抢后的无助、伤心和委屈。 4.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信任、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她信任“我”,不收“我”补交的存车费一事,引发人们对信任与猜度的思考,呼吁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份信任。看自行车的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为她写点什么是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②—⑥写她被胖女人冤枉并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第⑦段写我没带零钱,她让我不用给钱,直接骑车走吧;第⑧段写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第⑨段写退休摄影师忘了取自行车和拎兜,她一直抱着拎兜,守着自行车。 2.本题考查文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文章第①段开篇点题,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就是看自行车的女人;还起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在我心里已经很久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往下读的兴趣。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追了几步”“回头看看”“慢慢走回”“捡起”“呜呜哭了”等都是动作描写,“瞧着发愣”是神态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具体细致地写出了看自行车的女人,在被胖女人欺负后的无助、委屈,引发作者和读者的同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与分析。看自行车的女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被人欺负后的无助,让我同情;她毫不怀疑我没带零钱,而让我不用给钱骑车走,让我感慨:人和人之间有了太多的猜疑,但她是无条件相信我的;她不要我欠的两毛钱,因为她已经不记得了,虽然她挣钱很不容易;她帮我抬自行车,给我塑料绳捆纸箱,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行为让我感动;她提到儿子考上大学时的骄傲,让我知道这是一个爱孩子的好妈妈;一直守着摄影师忘记的自行车和拎兜,让我又一次见证了这个女人的认真、善良、负责。这样一个好人,应该和城里人平起平坐才对,应该赢得城里人的尊重,不应该被人欺负。作者在最后一段表明,写她,一方面赞扬这个女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一些品质已经被一些所谓高贵的人丢弃了;此外,呼吁我们平等对待弱者,现有社会的这种平等对待还太少太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七(1)班开展“诚信交友”综合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项目。

(1)请仿照示例设计活动形式

示例:搜集“诚信交友”的格言

                          

                          

(2)展示一条关于“诚信交友”的名言,并注明作者。

(3)下图讲述一个与“诚信”有关的故事,请你用60字把它概括出来。

(4)紧扣活动主题,补充对联。

上联:恩泽润心似甘露                下联: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4)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5)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道尽天下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整默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濯:洗涤。②以:因为。③公:指王华④度:估计、思考⑤号:哭⑥谓:对……说     ⑦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以大醉,,遗所提囊   去:           (2)求尔金   耶: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

 

3.请根据故事内容,简要概括王华是一个怎样的人。(至少两点)

 

查看答案

《论语》六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⑤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习之           年与

B.不亦               好之者不如之者

C.与朋友交而不乎           日中不至,则是无

D.吾十有五而于学           非无以成学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不愠       相委

B.为师矣         静修身

C.回也不改乐       一犬坐于前

D.择其善者而从     因往晓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章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及做人要有修养,启发人们要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B.第②章强调“温故知新”的重要性。在复习中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C.第③章是孔子学生曾参的话。谈学习的方法,强调要随时反省自己。

D.第⑥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B.“风正一帆悬”,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以小景写大景。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还未消退,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精心构思,将自然的理趣蕴含于景物的描写之中,情景理交融。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诗人希望能托雁儿捎个信,问候一下家里人。尾联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