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完成下面小题。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

阅读《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完成下面小题。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

3.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说,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可走。你赞成走哪条路?说说你的理由。

 

1.我们要给父母安全感。 2.“父母框架”是指他们的人生经验(或父母自己内心的标准)。 3.对比论证作用:将父母标准下的二类孩子加以比较分析,对比鲜明,有力地阐述了“标准”的内涵。 4.示例:我赞成走第二条独立之路。因为只有你独立了,能自食其力了,父母看到了你的成熟和强大才会放心,这样你就为父母提供了安全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从标题、开头、结尾来考虑,有时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结合第⑥段语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概括本文论点为:我们要给父母安全感。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第④段“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可概括为“他们的人生经验”。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细读画线句可知,这句话把父母喜欢的孩子与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的孩子进行了对比,所以这是对比论证。结合本段“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可知此处对比具体突出的阐述了“标准”的内涵。运用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更加鲜明有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中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联系实际谈谈看法,运用“观点+理由”的格式解答,合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①说到病毒,就必须弄清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关系。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下面对病毒特征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病毒结构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

B.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C.自己不能完成生化反应,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D.变异后的病毒对人体都有较大的杀伤力。

2.第②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有何作用?

3.第③段加点词语“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尤金《分享的滋味》,完成小题。

分享的滋味

尤金

①对于食物,父亲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从骨髓里透出来的款款深情。

②父亲很胖,但是,一进厨房,他身手之敏捷,让世间所有的胖子看了,都只能暗叫一声“佩服”,就算是瘦子也会自叹弗如。

③厨房里有一口大黑锅,沉甸甸的,可是胖胖的父亲单凭一只手,便轻轻松松地将它拎了起来,让它稳稳地坐在炉子上,宛若练了轻功一样。靠着这口大黑锅,父亲在闲暇时为一家大小煮出了不计其数的美味佳肴。

④他炒饭,能让裹着蛋液的饭粒在锅里尽情地飞舞;他炒菜,双手转如飞轮,蔬菜在锅里还来不及喘息,便被他铲起置于盘中,那颜色啊,碧绿得如同春天的树叶;他炒牛肉,更显功夫,只听得“哧哧”连声,酒香与肉香并肩齐飞,晶莹的洋葱和柔嫩的牛肉不旋踵便缠绵缱绻地相拥于盘中了;至于他做的干煎大虾嘛,红彤彤、亮闪闪,多一分嫌老,少一分不熟,那种恰到好处的鲜嫩爽滑,是味道的极致。

⑤父亲也常常做一些需要极大耐性的菜肴,诸如梅菜扣肉、焖牛腩、冬菇凤爪、东坡肉、豆豉排骨、罗汉斋等等。每当菜啊肉啊的在锅里慢慢熬煮的时候,他便手执一本书,坐在靠近厨房门口的安乐椅里,一边舒心惬意地读,一边密切地监督他的菜和肉,他是绝对不允许自己把菜煮煳的。菜和肉在他周全而又尽心的照料下,总知恩图报地呈现出最佳的光彩。

⑥在屋子里安静地做着功课的我们,浸在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香气里,幸福的感觉特别强烈。是父亲和母亲用食物的香气把屋子转化为温馨的家园。

⑦有些人,在厨房经过一整天的辛劳,胃口会大受影响,会说:“太累了,吃不下。”可父亲不同,他吃得比谁都多,他吃东西时那种全心全意享受着的样子,食物若有知觉,也会觉得他的胃囊是它们这一生所能追求的最好、最圆满的“归宿”。

⑧父亲宠味蕾,是不遗余力的。

⑨然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不但宠自家人的味蕾,也宠他人的味蕾。

⑩有很长一段时期,每逢星期天,亲戚朋友都会聚集在我们家,共享晚餐。主炊的,便是父亲和母亲。

我清楚地记得,父母从菜市场回来时,好像两棵走动的圣诞树,左手臂和右手臂,还有左手和右手,都层层叠叠地挂着鸡鸭鱼肉和瓜果蔬菜。

之后,两人就像两架风车一样,转呀转的,在厨房里不休不歇地忙着。父亲主炊时,充分地展露了他做事富于条理的性格。蒸炸煮炒烩焖烘,各就各位。气定神闲的他,总是先把汤熬了,在汤咕嘟咕嘟地喋喋不休时,才不慌不忙地切肉、洗菜、剖鱼、剥虾;之后,有条不紊地焖肉、炸鱼、煎虾、炒菜。母亲充当他的助手,两人合作得天衣无缝。

当暮色蓬蓬松松地肥胖起来时,亲友也陆陆续续地到了。

这时,一切菜肴都已准备就绪。分设几桌,丰盛的菜肴摆满桌面,笑声像长了翅膀的鸟儿,在膨胀着香气的空间里飞来飞去,那种花团锦簇的热闹,是记忆里经年长青的榕树。

多年后回想,单凭父亲、母亲的两双手,在短短一日内,怎么能够弄出大大小小几十个人吃的菜肴呢?他们请客,不是偶尔的一次两次,而是周周如此,乐此不疲。

答案其实就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那就是:分享的意愿。

父亲喜欢和至亲的手足们分享人生一切美好的滋味。我成人后也常常烹制各式各样的点心与朋友们分享,每当看到朋友津津有味地品尝美食的笑脸,便有大朵笑花从我心里茂盛地绽放出来。这种“          ”的心态,其实就源自父亲当年潜移默化的影响。

1.父亲的厨艺精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第3—5段的内容加以概括。

2.父亲除了有精湛的厨艺,还有哪些性格特点呢?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3.请说说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分设几桌,丰盛的菜肴摆满桌面,笑声像长了翅膀的鸟儿,在膨胀着香气的空间里飞来飞去,那种花团锦簇的热闹,是记忆里经年长青的榕树。

4.请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写上一个点明主旨的句子,不超过10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之处事亦              然:

(2)行者见而之              哂: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B.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C.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D.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4.《河中石兽》和本文都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河中石兽》所写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而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的故事。

5.文中除了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外,你还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完成小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B.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也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C.诗歌开头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D.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请用自己的语言将颈联的画面描述出来。

 

查看答案

同学们阅读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请完成下列题目:

①《红星照耀中国》用事实向全世界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而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B.《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③说说下列材料中的人物是谁?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在看演出中途,他把棉衣披在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尽管被高额奖金悬赏缉拿,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且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命令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他被少先队员关于帝国主义大鼻子的回答逗得哈哈大笑,开玩笑叫作者大鼻子,风趣地回答作者关于大鼻子漫画的疑问。

人物:_________________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