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因为疫情严重,特殊行业忙碌不懈,许多行业都延迟开工,有人的爸妈都是医护人员在日夜颠倒地工作,有人的爸妈是政府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地为百姓服务,有人的父母是生意经营者,虽然人在家,但心里可能挂念着高额的经济损失……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么多时间与父母朝夕相处,这段时间,你是否更加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与生活,你是否重新审视了你和父母的关系,你是否对世间的冷暖凉热又有了新的感悟……
请结合所给材料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姓名、班级、校名。
说明文阅读。
睡不踏实陌生床
搬进一个新的家(一套新住宅);出门旅行,住一家酒店;或者临时在朋友家的客房过上一夜……很多人久久难以入睡,夜里辗转反侧或不断地“睡一会儿就醒”。这种现象在第一个晚上最明显,人们称此为“首夜效应”或“陌生床反应”,问题就是这张位于陌生环境里的陌生床引起的。
睡眠学专家把睡眠者分成三类:第一类被称为“天赐睡眠者”,这些人不管到哪里都能睡得好、睡得香。第二类就是容易产生“陌生床反应”的睡眠者,如果让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过夜,睡眠问题就会找上门来。第三类属于睡眠障碍者,他们总是睡不好觉,但奇怪的是,只要到了一个陌生地方,第一晚反而睡得比平时好;但仅此而已,过后又是老样子。对这种“非逻辑现象”,睡眠学家至今未找到合乎逻辑的解释。
不久前(2016年),科学家们专门针对“陌生床反应”开展了研究工作,他们对受试者做了连续8个晚上的测试,根据对脑电波的分析研究,发现“有问题者”具有一种和海豚及鸟类相似的睡眠模式——“脑半球睡眠”。也就是说,在陌生的地方睡觉,他们的左半脑始终处于一种“警戒状态”,哪怕已经进入深睡阶段,左半脑始终比右半脑清醒,而且很容易与外界“应答”,对异常声音和各种异常刺激特别敏感,从而导致睡眠不安稳,动不动就醒来。
按说研究结果已经清楚地解释了问题: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安全,为了在睡觉时也能防止不速之客的袭击。然而新的疑问又产生了:为什么有的人有“陌生床反应”,有的人没有。应该说,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进步,现代人大多睡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陌生床反应”已没有必要,所以“脑半球睡眠”在一般人身上基本上已经退化,但在一部分人身上还残留着,尤其是对陌生刺激很敏感的人,当人们出差和旅游住酒店时,通常会有很多因素构成陌生刺激。比如陌生声音背景(走廊里声控开关的声音、电梯运行的声音、临街的公交车辆声音等);陌生邻床制造的陌生干扰因素(陌生的打鼾声、陌生的梦话和翻来覆去的声响);床垫不对头(太硬、太软、太窄、太短);难以适应的温度(中央空调无法在房间按客人的需要调节、不可打开的窗户),因为人在睡眠时的最佳温度是17至22℃;光线因素(太亮、太刺眼、太暗),睡眠时不仅不能光线太亮,而且也不宜漆黑一片,有的客房没有夜灯,造成一关灯便是全黑,致使睡眠者陷入烦躁不安。
为此,建议有“陌生床反应”的出差人员和旅游者,最好戴上眼罩、耳塞乃至携带一个自己睡惯了的枕头,以便尽量减少和削弱陌生刺激因素。
(选自《新民晚报》)
1.本文整体上属于什么结构形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陌生床反应”就是在某个陌生环境的第一天晚上,久久难以入睡,夜里辗转反侧或不断地“睡一会儿就醒”的失眠现象。
B.“陌生床反应”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安全,为了在睡觉时也能防止不速之客的袭击。
C.这篇文章从说明文分类上看,应该是科普说明文中的实物说明文。
D.“脑半球睡眠”在一般人身上基本上已经退化,但在一部分人身上还残留着。此句中加点词语“基本上”不能够删去,如果删去就变得绝对化,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议论文阅读。
勇于突破人生的边界
①“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这是杨絳先生96岁时,于《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前言里写的话。从价值的坐标出发,人生边缘的确并不意味着终点。探索人生的价值,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一个人跋涉的远近,最终取决于能不能突破人生的边界
②有一位大学教授,每逢开学都这样向新生讲述学习的意义:如果把人类截至目前的所有知识围成一个圆,那么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直到有一天,当顺滑的边缘有了凸起,就意味着稍稍延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正是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凸起,才让知识的圆圈愈加宽广,文明的薪火越烧越旺。在相当意义上,人类文明的拓展,就是一次次重构边界、扩展边界的过程。对个体来说,人生价值的飞跃,又何尝不需要对边界的突破与拓展?
③然而,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往往离不开化茧成蝶般的磨炼。在穿过被称为“海上坟场”的智利合恩角后,船长郭川以诗明志,他“恐惧过、绝望过、崩溃过,但从没有放弃过”。女潜水员徐海燕为了让水下长城的奇观重现于世,打破了平淡生活的“合理设定”。现实中,总有一群人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的边缘,勇敢地探素着未知的世界,挑战着生命的极限。数据显示,目前,共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有数百人进入太空。他们都可谓是人生的突破者。
④突破人生边界,单有冒险品质还不够,尤需蓄积不平凡的坚韧。1953平的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走是川”,还是公路交通的空白。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带领1200多名筑路军民,用手中的铁和十字镐向世界屋脊徒步进发。有人问起公路的起点,慕生忠把铁锹往地上一戳,喊道:“我们的帐篷搭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劈开昆仑山,战胜唐古拉,通过怒江上游的黑河,炸开冈底斯山的石峡……如今,格尔木已经成为青海第二大城市,青藏公路也被冠以“天路”之名。可见,只有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和决心攻坚克难,才能创造不朽功勋,书写人间传奇。
⑤哲人有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并非由窄变宽、由急变缓的河流更像是奔腾在崇山峻岭间的小溪。与其在看似停滞的人生边界踟蹰不前、哀婉叹息,莫如果敢地迈开脚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⑥在人生的边界上敢于突破、奋勇前行,定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开篇引用杨绛先生的话,作用又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记叙文阅读。
守着花一样的芬芳
①我在一个雨天走近它。墙角处,它红得清纯、干净而又安静。小小的,饱满的头颅昂扬在细细的草茎上,风一吹,沾着的雨水轻轻滑落,花骨朵柔韧地颤动几下。它的好看,不是惊鸿一瞥,也不是富贵斗艳,它的好看是淡淡的,不求人看到,却如大地的篱笆、乡村的炊烟,默默地、自然地,却又生命力非凡地在那平凡世界里盛开。
②这花儿,倒让我想起那个常来我们小区收废品的人。她娇小、瘦削,五十多岁的样子,声音倒很洪亮,常骑着三轮车来我们小区转悠吆喝。那天,我把车库里堆放的水果箱、牛奶箱之类杂物一股脑儿往外扔,她说六毛钱一斤,我说你收去吧。我的本意是你拿走好了,她却很细心地把纸箱都拆了折叠好,找来一条尼龙绳四角缚住,杆秤钩子拉起这叠纸板。女人已经把脚踮得很高了,她的手臂拼命地往上提,脖子跟着吊起来,伸着头去看像是很遥远的“秤花”,等整个身子稳住了,似乎看到她为了平衡屏了一会气,本来不大的眼睛眯得更细了。很快,她响亮地说出“七块八”,紧接着,她又说:“给你八块钱吧!”我忖度了一下,估计钱是一定要给我的,我便说那就七元吧!她迅疾地补了一句:“都已经是七块八了!”似乎觉得把八毛钱省去了很不好意思,又一边说“你人真好”,一边从三轮车的底座下取出钱来。我接过钱的一刹那,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滋味从心头生起,是温暖,是感动,是敬意,抑或是生活的朴质?手掌上,棱角坚挺的五元纸币和两个锃亮的硬币静躺着,此时传递着我的手温,我显得笨拙极了,不知道该安放何处?
③我迟疑的片刻,她又与我聊起我妈。我妈七十多岁了,隔三岔五要来屋边的一片菜畦里耕种,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她们就聊上了,很熟络的样子,有时,我在书房里,就传来两个女人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腔音,一个是吴越老媪,一个是河南妇人,语言的交流上却一点没有沟壑。我突然想起“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诗句,感觉那么温馨,那么投缘。她们究竟聊了啥,我没听清,但我听得出,每一次与我妈聊,她都很爽朗开心。在别处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里,女人知道,除了三轮车上自己的吆喝声,她大多数时间是寂寞的,只是一个人穿行在城市的小区,在别家的灯火中念想着自己的家人,念想着幸福团聚的日子。所以,女人见我妈的身影没有在菜园里晃动,她就惦记起我妈来了。她说我妈身骨子真健,很善良,人好。在她眼里,我妈是她恩人似的,她说这话时,满心的喜悦写在脸上,仿佛有一阵又一阵的幸福掠过来。我莫名被眼前这样一个直性子女人感染,转眼又瞥见那朵墙角的无名花,灿灿然,润湿,光洁,红晕在娇小的花瓣上荡漾着,那么透亮。
④夜色渐渐笼罩过来,女人已经把一天的收获都高高地堆向三轮车,她习惯地环顾一下“营地”,俯下身,拾捡起草缝和石隙间的断绳、纸屑和破塑料瓶,甚至不是她扔的一个烟蒂……日暮苍山下,一个早已被纸板淹没的女人渐行渐远。
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梦,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的梦竭尽全力。尽管有时候并不招人注意,但坚守着花一样的芬芳和情操,不迷失不低落,自有生动摇曳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
1.本文主要记叙了“她”的哪几件事?
2.本文以“守着花一样的芬芳”为题目有何作用?
3.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语句。
4.本文以“花”喻“人”,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结合文章内容选择其中一处说说你的理解。
5.作者认为在为自己的梦竭尽全力时,“坚守着花一样的芬芳和情操,不迷失不低落,自有生动摇曳之美”。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请简要回答。
文言文阅读。
防患于未然
初,霍氏①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②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
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③。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鄉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④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疋,后以为郎⑤。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注)①霍氏:指霍光的家族。②泰:通“太”。③息:通“熄”。④亡:通“无”。⑤郎:官名,侍从皇帝左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____
上乃赐福帛十疋,后以为郎。____
2.下面句子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鄉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B.鄉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C.鄉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D.鄉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
4.人为徐福上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选文所叙之事蕴含的道理又是什么?
5.读了选文,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或者感悟。
诗词赏析。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面关于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1903年中秋时节秋瑾第三次来北京时所作,是她当时情感的真实写照。
B.词的上片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又反思八年婚姻的“风味”,国事家事交织,作者不禁感慨万千,无可名状。
C.词的结尾,发出了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无限悲情与惆怅尽在滚滚沾衣的泪水之中。
D.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从风格上说诗比词在抒情方面更加个性化,多空灵婉转、回环往复之致,秋瑾的《满江红》既是如此。
2.请结合全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谈一谈你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一组三字短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