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历史只会眷(________)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________)怠者、畏难者。用力活着,才有分量;向前奔跑,才能抵达。愿你青春灿烂,愿你前途光明!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惊涛亥浪从容渡,越是坚险越向前。
作文。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人生常在;伸手不打笑脸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请以“笑是一把美丽的钥匙”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姓名、班级、校名。
作文。
因为疫情严重,特殊行业忙碌不懈,许多行业都延迟开工,有人的爸妈都是医护人员在日夜颠倒地工作,有人的爸妈是政府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地为百姓服务,有人的父母是生意经营者,虽然人在家,但心里可能挂念着高额的经济损失……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么多时间与父母朝夕相处,这段时间,你是否更加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与生活,你是否重新审视了你和父母的关系,你是否对世间的冷暖凉热又有了新的感悟……
请结合所给材料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姓名、班级、校名。
说明文阅读。
睡不踏实陌生床
搬进一个新的家(一套新住宅);出门旅行,住一家酒店;或者临时在朋友家的客房过上一夜……很多人久久难以入睡,夜里辗转反侧或不断地“睡一会儿就醒”。这种现象在第一个晚上最明显,人们称此为“首夜效应”或“陌生床反应”,问题就是这张位于陌生环境里的陌生床引起的。
睡眠学专家把睡眠者分成三类:第一类被称为“天赐睡眠者”,这些人不管到哪里都能睡得好、睡得香。第二类就是容易产生“陌生床反应”的睡眠者,如果让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过夜,睡眠问题就会找上门来。第三类属于睡眠障碍者,他们总是睡不好觉,但奇怪的是,只要到了一个陌生地方,第一晚反而睡得比平时好;但仅此而已,过后又是老样子。对这种“非逻辑现象”,睡眠学家至今未找到合乎逻辑的解释。
不久前(2016年),科学家们专门针对“陌生床反应”开展了研究工作,他们对受试者做了连续8个晚上的测试,根据对脑电波的分析研究,发现“有问题者”具有一种和海豚及鸟类相似的睡眠模式——“脑半球睡眠”。也就是说,在陌生的地方睡觉,他们的左半脑始终处于一种“警戒状态”,哪怕已经进入深睡阶段,左半脑始终比右半脑清醒,而且很容易与外界“应答”,对异常声音和各种异常刺激特别敏感,从而导致睡眠不安稳,动不动就醒来。
按说研究结果已经清楚地解释了问题: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安全,为了在睡觉时也能防止不速之客的袭击。然而新的疑问又产生了:为什么有的人有“陌生床反应”,有的人没有。应该说,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进步,现代人大多睡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陌生床反应”已没有必要,所以“脑半球睡眠”在一般人身上基本上已经退化,但在一部分人身上还残留着,尤其是对陌生刺激很敏感的人,当人们出差和旅游住酒店时,通常会有很多因素构成陌生刺激。比如陌生声音背景(走廊里声控开关的声音、电梯运行的声音、临街的公交车辆声音等);陌生邻床制造的陌生干扰因素(陌生的打鼾声、陌生的梦话和翻来覆去的声响);床垫不对头(太硬、太软、太窄、太短);难以适应的温度(中央空调无法在房间按客人的需要调节、不可打开的窗户),因为人在睡眠时的最佳温度是17至22℃;光线因素(太亮、太刺眼、太暗),睡眠时不仅不能光线太亮,而且也不宜漆黑一片,有的客房没有夜灯,造成一关灯便是全黑,致使睡眠者陷入烦躁不安。
为此,建议有“陌生床反应”的出差人员和旅游者,最好戴上眼罩、耳塞乃至携带一个自己睡惯了的枕头,以便尽量减少和削弱陌生刺激因素。
(选自《新民晚报》)
1.本文整体上属于什么结构形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陌生床反应”就是在某个陌生环境的第一天晚上,久久难以入睡,夜里辗转反侧或不断地“睡一会儿就醒”的失眠现象。
B.“陌生床反应”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安全,为了在睡觉时也能防止不速之客的袭击。
C.这篇文章从说明文分类上看,应该是科普说明文中的实物说明文。
D.“脑半球睡眠”在一般人身上基本上已经退化,但在一部分人身上还残留着。此句中加点词语“基本上”不能够删去,如果删去就变得绝对化,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议论文阅读。
勇于突破人生的边界
①“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这是杨絳先生96岁时,于《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前言里写的话。从价值的坐标出发,人生边缘的确并不意味着终点。探索人生的价值,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一个人跋涉的远近,最终取决于能不能突破人生的边界
②有一位大学教授,每逢开学都这样向新生讲述学习的意义:如果把人类截至目前的所有知识围成一个圆,那么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直到有一天,当顺滑的边缘有了凸起,就意味着稍稍延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正是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凸起,才让知识的圆圈愈加宽广,文明的薪火越烧越旺。在相当意义上,人类文明的拓展,就是一次次重构边界、扩展边界的过程。对个体来说,人生价值的飞跃,又何尝不需要对边界的突破与拓展?
③然而,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往往离不开化茧成蝶般的磨炼。在穿过被称为“海上坟场”的智利合恩角后,船长郭川以诗明志,他“恐惧过、绝望过、崩溃过,但从没有放弃过”。女潜水员徐海燕为了让水下长城的奇观重现于世,打破了平淡生活的“合理设定”。现实中,总有一群人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的边缘,勇敢地探素着未知的世界,挑战着生命的极限。数据显示,目前,共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有数百人进入太空。他们都可谓是人生的突破者。
④突破人生边界,单有冒险品质还不够,尤需蓄积不平凡的坚韧。1953平的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走是川”,还是公路交通的空白。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带领1200多名筑路军民,用手中的铁和十字镐向世界屋脊徒步进发。有人问起公路的起点,慕生忠把铁锹往地上一戳,喊道:“我们的帐篷搭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劈开昆仑山,战胜唐古拉,通过怒江上游的黑河,炸开冈底斯山的石峡……如今,格尔木已经成为青海第二大城市,青藏公路也被冠以“天路”之名。可见,只有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和决心攻坚克难,才能创造不朽功勋,书写人间传奇。
⑤哲人有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并非由窄变宽、由急变缓的河流更像是奔腾在崇山峻岭间的小溪。与其在看似停滞的人生边界踟蹰不前、哀婉叹息,莫如果敢地迈开脚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⑥在人生的边界上敢于突破、奋勇前行,定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开篇引用杨绛先生的话,作用又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