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班级正在开展“不忘初心,改革创新”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

班级正在开展“不忘初心,改革创新”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辩论)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大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七集“良渚玉琮王——神之徽章”。文物良渚玉琮王在动画特效下,神兽竟然眨巴着一双大眼睛,开始手舞足蹈起来。那蠢萌的“舞姿”,一下子拉近了大家与这5000多岁的国宝之间的距离。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文化创新”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写出观点、理由和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字数在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下图与我们学过的一则文言故事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字数在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是备选的一副对联,只有上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上联:潜心改革鲲鹏展翅

下联:       

 

(1)示例: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因此,文化创新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值得推崇。 (2)示例:庆历六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也蕴含着作者的政治抱负。 (3)示例:锐意创新龙马腾空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认识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明确话题“如何看待文化创新”;根据材料中的“在动画特效下,神兽竟然眨巴着一双大眼睛,开始手舞足蹈起来。那蠢萌的‘舞姿’,一下子拉近了大家与这5000多岁的国宝之间的距离”可以看出,国宝在创新的技术手段下,让它得到了复活,拉进了与观众的距离。因此我们的观点必须是肯定文化创新的价值与意义。理由主要在于文化创新可以让传统文化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让它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这是与时俱进的体现。结论则是我们应该积极鼓励支持文化创新。 (2)这道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根据画面上的“岳阳楼”三个字和题干的“下图与我们学过的一则文言故事有关”可知,这个故事内容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背景(缘由)。主要根据课文《岳阳楼记》的第一段进行简要叙写。要点包括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邀请好友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以及文章表达的主题。 (3)这道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注意围绕活动主题“不忘初心,改革创新”,并结合上联。上联有“改革”二字,我们下联在同样的位置应该包含“创新”二字。比如:大胆创新海鸥搏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诗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爱上层楼,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岳阳楼记》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默写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后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薛谭、秦青:薛谭和秦青是传说中秦国两名善于唱歌的人。②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打着拍子。④遏:使……停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薛谭学讴秦青______

(2)自谓尽之,遂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薛谭前后不同学习态度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金陵人/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B.湖中人鸟声俱/哀转久

C.天与云山与水/未复有能其奇者

D.往湖心亭看雪/晋陶渊明爱菊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强饮三大白别/野芳发幽香

B.湖中得更有此人/必有我师

C.姓氏/如土石何

D.更有痴似相公/莲,花之君子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晚上,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第2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金陵人”“客此”与开头“崇祯五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C.全文以记叙开头,中间写痴人痴事,结尾借舟子之口议论,表达了作者的“痴情”,结构完整,笔调淡雅流畅。

D.作者在描写湖上影子时,运用了白描手法,视线由近到远,景物由大而小,勾勒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让人感到天地间人的渺小。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查看答案

下列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一、二句以夸张笔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写出诗人的精神苦闷时,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与第一、二句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B.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七、八句巧用姜尚和伊尹典故,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的前途依然有信心。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全诗构思巧妙,诗人将自己的希望和失望、奋进和抑郁,急遽地迭相交替、变换,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自己由希望到失望的心路历程。

 

查看答案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

①自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在医学上应用,花了13年时间。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20 世纪末开始把目光投向基因疗法。近年来,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很可能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基因缺陷造成的。就像盖房子必须要依赖图纸一样,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也需要各种“图纸”,这就是基因蓝图。它们允许细胞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来控制应有的功能。如果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质就会随之改变,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工作。而基因疗法,就是试图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③基因疗法目前还处在“物以稀为贵”的时期。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 年德国医生伊丽莎白•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疗效很好,但十分昂贵﹣﹣一次治疗就花费了一百万美元,而且这种疗法仅针对一个人,只使用一次,成本非常高。

④基因疗法对遗传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疗法向公众开放。2016年4月,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绿灯”。2017年,治疗失明的基因疗法也将在美国通过商业许可。

⑤不过,基因疗法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据行业杂志《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报道,前不久,就有三位患脑瘤的病人因服用基因试验药物而相继死亡。无可置疑,任何一种成熟可靠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需要经过一代、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以很多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热切期盼着安全、廉价的基因疗法能早日造福人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

1.下面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基因疗法离我们还很遥远

B.基因疗法与癌症的关系

C.基因疗法临床治疗的风险

D.基因疗法的治疗原理与应用探索

2.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一样会很快应用于临床实践。

B.自然段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基因蓝图比作图纸,生动地说明它对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有着重要作用。

C.自然段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目前用基因疗法治疗疾病费用昂贵,成本很高。

D.自然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基因疗法向公众开放。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既介绍科学原理,又列举真实事例,向读者普及了基因疗法的相关知识。

B.自然段中加点的很可能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自然段中加点词绿灯的意思是基因疗法可以修复人的免疫系统。

D.自然段中介绍了基因疗法失败案例的确切来源,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