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作文 有生活就有幸福。感受亲情是一种幸福,获得成功是一种幸福,得到关爱是一...

按要求作文

有生活就有幸福。感受亲情是一种幸福,获得成功是一种幸福,得到关爱是一种幸福,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奋斗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就在身边。

请以“_________也是一种幸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不少于600字。

 

范文 挫折也是一种幸福 世界上没有绝对平坦的路,也没有绝对平坦的人生。“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人——正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林肯总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数次经商、竞选州长、竞选议员。迎来的却是无数次失败。他面对挫折,勇敢奋进,终于迎来光明——在50岁的时候当选了总统。在他的一生中,挫折与奋斗是成对出现的。也许,正是这些次的失败,使他更加努力,加倍认真,使他成功。 另一位伟人便是音乐巨人贝多芬。他的事迹也许每个人都知道。作为一个作曲家,指挥家,他竟然聋了,这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但是,他虽然耳聋,但心中的音乐却一直在演奏。《命运交响曲》是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听听吧,你可以听到一颗不受羁绊的心在跳动。挫折使他感到了心灵的声音。挫折是坍塌不屈服于命运。这一切,都是挫折的“恩赐”。 还有无数挫折孕育的人生:患肌肉萎缩症的霍金,克服了常人无发想象的困难,完成一部巨著——《时间简史》,聋哑人海伦·凯勒,她以顽强的意志写成《我生活的世界》,中国的“保尔”张海迪,自学多国语言…… 外国的名人很多,接受挫折洗礼的也有很多。中国也有与挫折奋斗的人。就拿中国的国运来说,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不屈服与命运的民族。无数次的失败没有把他打倒。反而使他跟强。中国的国运无论到了狭小的境界,还是到了宽广的境界,他都流着,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他的进步。拿破伦说过:“中国是一只雄狮。当他醒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这句话真的实现了。而世界也感到中国的力量。近年来,南方的雪灾,北方的火灾,四川的地震,台独的花招都没有影响奥运火炬的传递进程。克服挫折也是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饱经风霜而不衰,倍受挫折而更强!使中国豪迈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无数事实说明,挫折是人成长的必需品。它在有坚定信念的人面前,会使人更加努力,智慧。所以说,挫折也是一种幸福。 【解析】 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里含有两个关键词语“幸福”“也”。生活中的“幸福”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自己的“幸福”,别人(动植物的)“幸福”;感官的享受,心灵的愉悦;个人情趣的“幸福”,关乎国家民众前途命运的“幸福”。有的“幸福”是浅层次的,亲切而充满了情趣,如瞒着老师偷偷踢了一场球,辛苦六天后星期天睡个懒觉;有的“幸福”是理性的深刻的,如拼搏之后的成功,为人正直所感受到的坦然;有的“幸福”的内涵不但深刻而且宽广,如欧阳修与民同乐,范仲淹先忧后乐,所有中国人为神五成功而“幸福”,为女排夺冠而“幸福”,为中国的进步而“幸福”。有时我们感到不“幸福”,可能是因为我们只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层面来认识自己的“幸福”。多角度来全面地认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幸福”。“也”重在说明很常见,含义: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不是直接的幸福,按照一般的理解甚至是平淡、单调、乏味、煎熬、痛苦、挫折甚至可能是失败。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感悟、认识、升华,平淡、单调、乏味、煎熬、痛苦、挫折甚至可能是失败中也有“幸福”。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对“幸福”认识的一个转变,你可以不交代对“幸福”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 可以写记叙文,记一件事,在这件事中感受幸福。可以写散文,写生活中平凡的幸福:出门时妈妈的一声叮咛,失败时老师期待的目光,离家千万里时亲人亲切的问候,领奖台上的热泪,晚归时家中柔和的灯光,饥饿时爸爸温好的牛奶……还可以写经历过的人生幸福:儿童时,棒棒糖的甜、风筝的艳、花儿的香、母亲的被窝是幸福;少年时,七彩的幻想、知己交心、欢歌笑语是幸福;青年时,雨中漫步、摇曳的生日烛光、劳累后的小憩是幸福…… 题目参考:“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放弃也是一种幸福”“简单也是一种幸福”“牵挂也是一种幸福”“疼痛也是一种幸福”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旧庭院

许冬林

①我很喜欢开白花的灌木类花树,像茉莉、木槿、栀子……开起花来,一朵朵都是心思简静,悠然芬芳。

②童年时,我家有一棵单瓣栀子,大伯家有一棵重瓣栀子,都是姑姑岀嫁前栽的。栀子花树长大了,开花了,我和堂姐刚好到了戴花的年龄。

③那时候,每天早晨还没有起床,母亲已经将带露盛开的栀子花掐回来,就等我起床给我梳辫子戴花。我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闻着花香,觉得晨晓潮凉的空气都有殷勤待我的情意。我戴着洁白的栀子花,穿着杏黄色的连衣裙,背着小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觉得整个世界都很美。觉得自己是一只白色的蝴蝶,幻作了人形,来人间游览,处处都有新奇和感动。多少年过去,我一直觉得那一段时光最有人间的美意。

④少年时读过一首古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读过就喜欢得要命。成家后,住公寓楼,住在楼上,养花不易,幸运的是住一楼的邻居家有个庭院,院子里栽有栀子花。我就有福气了,时常傍在阳台边,享受那摇荡蓬勃的花香,领受那饱满甜蜜的情意。后来,又贪心,终于抱回一大盆的栀子花,养在家里,一养多年。养到后来,就像养了一个女儿,一边欢喜一边念念放不下。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我们枕着花香入睡,浮游在花香里饮食起居,世事悠然,无哀无忧。

⑤有一年,在北京的一处广场边,看到人卖花,其中就有栀子花。那花枝叶稀疏,花开胆怯,眉目之间甚是楚楚可怜。可能还是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养得不够丰润有神采。我彼时离家已有些日子,再见栀子花,如遇流落在此的故人,又感动心酸。身边有一位西北长大的朋友,我问他,知道那是什么花吗?他一脸懵懂茫然。他说他们那边没有栀子花,也没有莲藕,没有菱角……,我听了,替他遗憾半天。我一直以为,有家的地方,就有栀子花,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栀子花。人总要在水气和花气里长大。

⑥我奶奶年轻时守寡,她自觉是个不幸的人,自此穿衣再不穿艳色,连从前的绣花鞋子也摁进了箱底。但是,却一辈子保持着戴栀子花的习惯。初夏的浓荫下坐着一位身穿藏青色斜襟褂子的老人,她头发绕在脑后,绕成一个扁圆的髻,髻边钭插一朵栀子花。她颤颤走动在树荫下,一阵一阵的香气软软袭来。戴花的奶奶有着观音一样的慈悲温和的美。

⑦栀子花,开在南方多雨的庭院里,开在简洁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她多像一个素色的女子,没有遗世独立,也不轻易伤感。她只以一种温婉清美的姿态,将一种格局的生活撑得格外饱满,撑得别具情味。

(选编自《散文》2018年8月刊,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南方的栀子花有哪些特点?请从色、味、神等角度加以概括。

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④自然段引用古诗有什么用意?

(2)“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该句。

3.细读第⑤自然段,分析加点词语“感动”“心酸”的原因。

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本文中奶奶的形象并写出她对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做答。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着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A组同学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二

“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代“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组同学制作了以“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摘录了以下一则新闻。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须要争取的,和平是须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请为这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2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走进名著。

依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版社的沉默逐渐成为一种威胁。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也就是他的灭亡。那时,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此时此刻,郊区滨海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文段出自文学名著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国别)伟大文学家_______________,文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任选六句)

(1)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睎。(《蒹葭》)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卖炭翁》)

(4)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5)__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7)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8)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____。(《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教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荚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欣然往(规:计划、打算)

C.便还家(要:要求) D.此人一一为言所闻(具:详细)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远近/闻,欣然规往

B.武陵人捕鱼业/不足外人道也

C.复前行,欲穷林/既出,得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他们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4.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渔人离开时,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要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