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真实的瓦尔空潮,早已成为闻名暇迩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____(A.闻风而至B.纷至沓来)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栖居在人潮汹涌的现代都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1)“栖居”一词中“栖”的读音是________
(2)语段中横线处应选择的成语是_________。(只填序号)
(3)语段中“闻名暇迩”词中有一个错别字,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请在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1)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3)苏轼《水调歌头》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包含望月怀人的思念又寄托了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4)近期某省出现了罕见的阴雨寡照的天气,有如《岳阳楼记》中描写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地气象部门已经提醒市民做好与阴雨天打持久战的准备。
按要求作文
有生活就有幸福。感受亲情是一种幸福,获得成功是一种幸福,得到关爱是一种幸福,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奋斗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就在身边。
请以“_________也是一种幸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旧庭院
许冬林
①我很喜欢开白花的灌木类花树,像茉莉、木槿、栀子……开起花来,一朵朵都是心思简静,悠然芬芳。
②童年时,我家有一棵单瓣栀子,大伯家有一棵重瓣栀子,都是姑姑岀嫁前栽的。栀子花树长大了,开花了,我和堂姐刚好到了戴花的年龄。
③那时候,每天早晨还没有起床,母亲已经将带露盛开的栀子花掐回来,就等我起床给我梳辫子戴花。我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闻着花香,觉得晨晓潮凉的空气都有殷勤待我的情意。我戴着洁白的栀子花,穿着杏黄色的连衣裙,背着小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觉得整个世界都很美。觉得自己是一只白色的蝴蝶,幻作了人形,来人间游览,处处都有新奇和感动。多少年过去,我一直觉得那一段时光最有人间的美意。
④少年时读过一首古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读过就喜欢得要命。成家后,住公寓楼,住在楼上,养花不易,幸运的是住一楼的邻居家有个庭院,院子里栽有栀子花。我就有福气了,时常傍在阳台边,享受那摇荡蓬勃的花香,领受那饱满甜蜜的情意。后来,又贪心,终于抱回一大盆的栀子花,养在家里,一养多年。养到后来,就像养了一个女儿,一边欢喜一边念念放不下。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我们枕着花香入睡,浮游在花香里饮食起居,世事悠然,无哀无忧。
⑤有一年,在北京的一处广场边,看到人卖花,其中就有栀子花。那花枝叶稀疏,花开胆怯,眉目之间甚是楚楚可怜。可能还是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养得不够丰润有神采。我彼时离家已有些日子,再见栀子花,如遇流落在此的故人,又感动又心酸。身边有一位西北长大的朋友,我问他,知道那是什么花吗?他一脸懵懂茫然。他说他们那边没有栀子花,也没有莲藕,没有菱角……,我听了,替他遗憾半天。我一直以为,有家的地方,就有栀子花,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栀子花。人总要在水气和花气里长大。
⑥我奶奶年轻时守寡,她自觉是个不幸的人,自此穿衣再不穿艳色,连从前的绣花鞋子也摁进了箱底。但是,却一辈子保持着戴栀子花的习惯。初夏的浓荫下坐着一位身穿藏青色斜襟褂子的老人,她头发绕在脑后,绕成一个扁圆的髻,髻边钭插一朵栀子花。她颤颤走动在树荫下,一阵一阵的香气软软袭来。戴花的奶奶有着观音一样的慈悲温和的美。
⑦栀子花,开在南方多雨的庭院里,开在简洁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她多像一个素色的女子,没有遗世独立,也不轻易伤感。她只以一种温婉清美的姿态,将一种格局的生活撑得格外饱满,撑得别具情味。
(选编自《散文》2018年8月刊,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南方的栀子花有哪些特点?请从色、味、神等角度加以概括。
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④自然段引用古诗有什么用意?
(2)“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该句。
3.细读第⑤自然段,分析加点词语“感动”“心酸”的原因。
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本文中奶奶的形象并写出她对你的启示。
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做答。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着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A组同学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二
“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代“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组同学制作了以“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摘录了以下一则新闻。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须要争取的,和平是须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请为这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2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进名著。
依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版社的沉默逐渐成为一种威胁。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也就是他的灭亡。那时,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此时此刻,郊区滨海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文段出自文学名著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国别)伟大文学家_______________,文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