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春雨,随风潜入,润物无声。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而这些宝贵的积淀和传承往往表现在一个家庭一件件大凡小事中。
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是先人从一代又一代的的生活中总结出的家族风气;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良好的家风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请以“我家那些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能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我校九(1)班准备开展“我爱文学”专题活动。活动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请你帮助完成下面各项活动要求。
1.请你给小报起一个有文学色彩的名字。
2.请你给小报设计一些栏目。(不少于3个)
3.打开文学之门,你会发现有许多可供欣赏研究的文学名家或文学专题。请针对其中的一位名家或一个专题设计一份以“走进 ”为题的“我爱文学”活动方案。(方案内容不少于3项,可以不具体展开。)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生子当如孙仲谋”借用典故,含蓄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指时间久远,更指词人思绪无穷。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深沉的感叹。
C.“坐断东南战未休”,这句歌颂子孙权的年少有为,有着雄才大略、不畏强敌。反衬出当时南宋朝廷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D.本词构思巧妙,以反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古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顾欢勤学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八岁,诵《孝经》、《诗》和《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然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孰若孤(若: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以: )
③见而异之(异: )
④见赋乃止(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及长,笃志好学。
3.(甲)(乙)两文都写到学习,请简要概括两个人物的学习经历,以及各带给你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一个热衷于在博物馆“打卡”的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休闲时光。毋庸置疑,“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仿佛是跨越千百年时光而来的先人信札,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得以一窥祖先们的生活图景、悲欢离合。这样的“精神盛宴”,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不再是小众需求。虽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但中国博物馆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
“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在做好保护、研究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让身处其中的观众在很舒服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这对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无疑提出了很高要求。
调查发现,博物馆“讲故事”能力仍是短板。观众对博物馆不同方面的评价中,评分最低的三项是“互动体验手段”“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体验”。至今还有很多博物馆停留在展示奇珍异宝的阶段。好的展览,要用古诗打动观众。展览的要义,不是追求最上乘的展品,而是讲好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坛坛罐罐,而是展示这个区域过去人们的生活。
(同材料一)
(材料三)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正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器物学和考古学的解读思路,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解读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及传奇故事。
与传统展陈方式相比,观众更青睐有互动和参与感的展览。为了满足新需求,不少博物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在文物活化方面各出奇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组文物表情包,被年轻人大量下载;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湖北省博物馆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等系列活动,每场预约名额被一抢而空……
(《人民日报》2019年5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一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和参观人数,与上年相比都有增加。
B.“新华社记者卢哲编制”,标明了编制者的身份和姓名,以体现信息的可靠性。
C.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18家。
D.统计图配有多个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图案,可以让读者感到形象、亲切。
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解决目前博物馆“成长的烦恼”。
3.如果选用上述三则材料做一期宣传专题,下列哪项适合做专题的主标题?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博物馆“热”背后的“冷”思考
B.博物馆的未来,路在何方?
C.博物馆,应讲好自己的“故事”
细菌和病毒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在恶劣环境中也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
B.病毒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它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C.病毒的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自身,更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
D.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从而使人类和动物致病。
2.文章从哪几方面把病毒和细菌作比较?请分点概括回答。
3.第四段中“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一句中,加粗的“大多数”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