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②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几乎所有的植物,灿烂而虚无的诱惑令它们不惜一切、倾其所能。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③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抓住土壤,变成屈曲盘桓的藤萝,向百鸟献媚,与昆虫讲和,向风霜妥协,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④可是,他的骨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因为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⑤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本性上的宽容与谦逊,也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睿智。他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好友促膝长谈、开怀畅饮,在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和清风明月的和唱中,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那一节节空缺里,是永远的满盈。
⑥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的颜色--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⑦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萌,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颀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⑧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⑨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⑩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文章是围绕“竹”展开的,在文中第②段作者还写到了花、蔓、古井,有什么作用?
2.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它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3.文中第⑦段写竹说“他可以很入世……他也可以很出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入世”“出世”的理解。
4.根据上下文在文段⑧划线位置补写一个句子。
5.积累链接: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竹因为虚心直节,常被作为有气节的代表。请默写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现出崇高民族气节的诗句。
( )
①说到江南早春时节的游乐活动,人们想到的最多的,莫过于早春的探梅了。杭州有三大赏梅胜地,塘栖的超山,湖上的孤山,玉泉的灵峰,游客大多耳熟能详。殊不知,这些年来,西溪赏梅异军突起,梅花之盛,人气之旺,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②我们一行三人由城区出发,坐车不足二十分钟就到了西溪。踏进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路灯笼高悬,暗香浮动,未走几步,梅树修竹就夹道相迎了,不觉心旷神怡。
③拱桥石径延伸到梅院深处,湖水清波荡漾,梅林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别有一番气象。古人说“西溪之胜,独秀于水,四望皆芦苇障目,地多梅花”,果然名不虚传。杭州的几处赏梅胜地,灵峰、超山等地的梅树多栽在岭脊,可称“旱梅”,而西溪赏梅却独秀于它的水乡梅林。西溪的梅花翠竹,大多依水而立,缘溪探胜、循水赏梅,竹翠梅香,隐蔽于梅林之中的草舍庭院,更增添了另一种水乡梅园的古趣。
④西溪探梅有三大特色。一是时间长,由于湿地小气候的关系,梅林的盛花期比别处要略晚一些。因而,观梅时节可延续到三月下旬。二是它的垂梅,所谓“垂梅”,也就是西溪梅树竟然如同西湖之滨的杨柳一样,能“弯腰”垂入水面。游客西溪探胜,最好的方法是坐上一叶扁舟,慢慢摇进梅林深处。游客坐在船头,从梅枝下飘然而过,细细品赏两岸红梅翠竹的万种风情。此时, 垂梅会拂到游客脸上,仿佛在欢迎游人光临。三是梅树多倚溪而栽,花明柳暗。古人有“花开十万家, 一半傍流水”之句赞叹。西溪赏梅的与众不同,还在于它的雀鸣莺啼、梅径通幽。
⑤踏进梅乡,那几句西溪咏梅名诗不觉飘浮眼前,“十里梅花放,门前水亦香;溪山皆逞艳,草木尽成妆。”“西溪探梅”由来已久,早在南宋,西溪梅花就已成为钱塘一大胜景。《辇路》一诗有“花坞有泉皆到水, 沿山无处不栽梅”之句。明代,有“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树干短粗壮,形若黄山松。好事者取小棵树,做成盆景出售,而得其名”的记载。清代,西湖十八景就有“西溪探梅”,那时西溪梅林最为繁茂,梅花大多临水而植,树茂而花艳,且品种繁多。
⑥我们一行泛舟西溪,小船飘进迷宫般的荒芦梅海之中,曲水蜿蜒,溪窄水浅,两岸梅竹相拥,花影扶疏,遮掩在万花丛中的竹篱茅屋,更是幽趣横生。先贤的那首:“西溪水殊清,石壁削寒翠;密竹障远天,梅花拥村聚;花时如白雪,人家隐香雾”的诗意不觉就浮现眼前了。
⑦古人游西溪,最为醉心的事,莫过于乘舟由梅树下而入,观赏一路漫如弥天飞雪的梅景。湿地气候多变,船到僻处,竟然飘起细雨,梅柔惹湿,笼烟荡漾,散出阵阵幽香。
⑧众人举目四顾,只见梅竹拥村,茅屋草舍,木门虚掩。溪中,残瓣铺水,落红逐流.,舟行花下,西溪之绝唱“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意境悄然呈现。
⑨在世人心中,梅,象征孤艳傲世;竹,则代表高风亮节,“梅竹”则体现了高尚品德和人格风范。清代,文人在西溪筑庄造屋。每逢节日,学士们雅聚于此,吟诗作画。他们以西溪独特的自然风貌为背景:梅的冷艳,竹的风骨,孤芳自赏,愤世嫉俗。时至今日,西溪赏梅项目的恢复,则展现了当代人冬末早春时节的欢乐情趣。
1.请结合内容,用文中短语给该文章拟一则合适的标题。
2.相比塘栖超山,湖上孤山,玉泉灵峰的梅花,西溪的梅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请结合文章作答。
3.请将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来。
4.“西溪梅花成为钱塘一大胜景”有什么历史渊源?谈谈你的理解。
5.积累链接: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阅了西溪早春的梅花盛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也借花草描绘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请将诗句默写出来。
苦难的力量
①《 》由法国著名作家 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作者称他们为“英雄”,作品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英雄”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昂扬的生命之歌。读完这本书,我为三位名人的高尚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
② 。他在青年时期就耳聋了,这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吗?谁又能想象他遭受了这种残酷的身心折磨后的痛苦心情?上天真是残忍,把最美的音乐赋予了他,却剥夺了他欣赏音乐的权利——他听不到自己的音乐。在人们尽情享受他的音乐带来的欢愉的同时,他却独自忍受无声的折磨!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与苦难抗争的成果,是胜利的标志。
③ 。他恨人,也遭人恨;他爱人,但无人爱他。他从不休息,连最卑贱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尝不到,他一生中连一分钟都不曾在另一个人的温柔怀抱里入眠。他有伟大的梦想,但是那些王公贵族总是百般阻挠,而他似乎也没有经济基础。他凭借毅力完成了几部旷世之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为西斯廷教堂画天顶画的同时,疾病正在折磨他的身体。在他完成定画的时候,身体也因此垮了。再加上精神上的重负,他再也无法站起。也许上天嫉妒他的才能,死神降临了。病痛蚕食着他的身体。1564 年,这位伟人的灵魂移开了肉体。可是谁又知道,在他临死的前一天,他还在为《耶稣死难像》而工作,让人不禁敬佩他的敬业精神。
④ 。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阶级决裂,但他又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
⑤古今成大事业者,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是贝多芬的“用痛苦换来欢乐”,米开朗琪罗的“愈受愈苦我喜欢”, 是托尔斯秦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都是历经苦难的。在我们悲伤、失望、怀疑自己的时候,重读这本书会使我们掩起悲伤,忘记苦难,洗掉疲意,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
1.请在第①段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2.请同学们把下列三句话还原到文中正确的位置。
A.托尔斯泰是苦恼的 B.贝多芬是不幸的 C.米开朗琪罗是孤独的
3.在文章第⑤段中说到“古今成大事业者,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请你再列举一个名人事例来证明此观点。
4.请在文章第⑤段的横线处填上一组关联词,使文章语义通顺。
5.积累链接: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后,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请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两句诗。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
①中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②先秦——中国花卉文化的始发期。河南庙底沟桥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五瓣花朵纹饰,《诗经》中的花卉信息以及《楚辞》“香草美人”的系统话语,反映出我国先民对植物花朵的关注和喜爱,展示了我国花卉观赏文化源头的绵远与活泼。
③但这一时期对花卉的观赏尚属自发的、分散的,甚至是偶然的,远未进入普通自觉的阶段。远古先民以狩猎生活为主,舞蹈模仿动物,各类纹饰多以动物为题材,很少顾及植物。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植物的实用价值,《庄子》说“杜可食”,《离騒》言“餐秋菊”,《诗经》咏“参差荇菜,在若采之”,都是着眼于食用。对植物长势旺盛之美的特别青睐,是《诗经》中的普遍现象,这透露出一种物质利益的审美心态。《楚辞》常说到“兰”,也是佩兰、泽兰之类药用、香用植物。这是一个植物实用意义仍占绝对地位的时期,可称其为花卉植物的“物质实用时代”。
④秦汉至盛唐——中国花卉文化的渐盛期。这一时期,花卉欣赏进入一个自觉的阶段。咏花赋开始出现,如钟会《菊花赋》,汉乐府《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以花卉引发情感,到东晋,产生了陶渊明《桃花源记》这样杰出的作品。隋唐时代,人们主要关注花卉的物色美感,欣赏色、香、味、形、姿等客观形象。通过鲜花盛开的华艳来体验生命的活力,感受生活的美好,透过花开花落来感知时序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感慨人生的蹉跎、世事的盛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洛阳城中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从欣赏心量上说,这是一个带有鲜明感性色彩的时代,我们称之为“花色观赏时代”。
⑤宋元明清——中国花卉文化的繁盛期。到宋代,花卉欣赏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知识体系。这一时期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最值得注意。
⑥一是士大夫园林、园艺活动的兴盛。苏东坡《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歌咏了30个景致,其中11处属于花卉景点,清朝《扬州画舫录》记录丰富。二是花卉产业化和民众游赏风气的兴起。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可见当时赏花宴游之风的兴盛。到了宋代,有关花市的描写极为常见,洛阳牡丹、扬州芍药都在这一阶段名扬天下。三是各类花哉园世著述大量出现。据园艺史家统计,见于著录和现存的明清农书类共1388种,其中花卉类225种。这些记录全面、系统,构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深厚的学术积淀。四是文艺创作的极度繁荣。龚自珍用《病梅馆记》针砭时弊,花鸟画中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文人写意极为流行。
⑦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意识也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人们更加关注不同花色品种的个性特征、风格神韵和观赏价值,追求花卉品格神韵与人的精神气质投合契应,并借以陶冶人的性情意趣,寄托人的品德情操。“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说法的出现,典型体现了这一审美趋向精神追求,标志着中华民族花卉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完全成熟,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文化象征时代”。
⑧上述三个阶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活动内容不断拓展、文化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三个阶段之间不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是累积叠加、不断丰富的过程。正是如此悠久持续、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我国花卉文化极其丰富灿烂的面貌。
1.试分析文段①在结构上的作用。
2.阅读全文,说一说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具体分为哪三个时期,请分别概括。
3.试分析文段⑥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说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花卉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完全成熟?
5.积累链接:我们从花开花落感知岁月流逝,从草木枯荣体悟时序变迁。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请默写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物变化的句子。
(梅)西溪独盛于梅花,盖居民以梅为业。种梅处不事杂植,且勤加修护。本极大而有致,又多临水。早春花时舟从梅树下入弥漫如雪更有红英绿萼花种不一。
——选自《西湖志》
(兰)阳和布气兮,动植齐光;惟彼幽兰兮,偏含国香。吐秀乔林之下,盘根众草之旁。虽无人而见赏,且得地而含芳。于是嫩叶旁开,浮香外袭。既生成而有分,何掇采之莫及?
——选自《幽兰赋》
(竹)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A)而不为风雨摧折(B),以其有节(C)。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选自《尚节亭记》
(菊)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
——选自《与钟繇九日送菊书》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临( ) 柯( ) 荣( ) 孰( )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限断四处)
早 春 花 时 舟 从 梅 树 下 入 弥 漫 如 雪 更 有 红 英 绿 萼 花 种 不 一。
3.阅读材料(兰),试用一个字概括“兰”的特点。
4.请根据文意将 “ 也”“焉”“ 者”三个词准确还原到原文的括号内。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虽无人而见赏,且得地而含芳。
6.阅读材料(竹),“竹”为什么被称为君子,请用原文回答。
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一句和梅、兰、竹、菊相关的诗句。
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辞可表示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谦虚与尊敬。请你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选出正确的选项填空。(只填序号)
A、孤 B、鄙 C、愚 D、卑
①谦称自己学识浅薄用( ) ②谦称自己不聪明用( )
③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用( ) ④古代帝王对自己的的谦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