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我的梦想”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

请以“我的梦想”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例文: 梦想与现实 搏击长空,翱翔九天之上是鹰的梦想;纵情狂奔,绝尘草原之间是马的梦想;兴云布雨,翻腾万顷碧波之中是龙的梦想。那么人呢?人的梦想是什么? 身为万类灵长的人,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于一身,所思所想自然与众不同。有人梦想出将入相、封妻荫子;有人梦想,一朝高中、金榜题名;也有人梦想家资千万,富甲天下……芸芸众生,千姿百态,演尽人世兴衰。其实梦想并非是天马行空式的逍遥游,自有它滋生的现实土壤。 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的,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现实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梦想。汉朝名将霍去病终生不娶,一生以“直斩楼兰报国恩”为梦想;而诗圣杜甫的梦想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何两个人的梦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取决于两人身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汉武帝时天下安定,只有北方匈奴不时侵犯边境,武帝大举对匈奴用兵,于是当时社会竞相以军功为荣,才会有霍去病的“直斩楼兰报国恩”。而杜甫所处的时代则是安史之乱,大唐国运直转急下,纷争四起,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十分困顿,饥寒交迫,才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由此可见,现实是滋生梦想的土壤。 然而,现实并不是梦想的温床,很多时候,现实也是残酷的。一代英才诸葛亮,穷毕生之心血,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终于病逝五丈原,振兴汉室的梦想随着他一起被长久地埋入地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想来真令人扼腕而悲啊!南宋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年轻时意气风发,怀一腔热血南渡,幻想借南宋王朝收复北方失地,一展宏图,可惜统治者们偏安南方,苟且偷生,致使辛弃疾报国无门,在无情的岁月流失中磨尽英气,只好空发“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当梦想与现实发生激烈的冲撞,格格不入,其内心的苦闷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屈原投江了,陶潜弃官了,李白醉了,杜甫哭了,柳永沉沦了。 现实包裹于梦想之中,梦想游离于现实之间,现实与梦想缠绕交错在一起,我站在历史的晦明之间,看着他们渐渐模糊起来,摸摸自己的胸口,忽然感觉:梦想与现实总是要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才能奏出和谐的强音。 【解析】 本题为话题作文。话题简单易懂,不设审题障碍。“我的梦想”这个话题,比较宽泛。从意义上讲,“梦想”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渴望”。若从“妄想”这一义项出发,我们可以从“梦想与现实”的关系这一角度切入,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有梦想才有动力,但要实现梦想必须根据现实各方面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为之努力,为之拼搏,才能圆梦。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梦想与现实”或“梦想与行动”这些论题来展开论证,写成议论文;也可以从虚拟的角度,针对现实,谈你美好的愿望,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以散文的笔调,描写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横向拓展,并列成段,铺排现实生活中不如人意的现象,再分别将它们提升到一种理想的境界;还可以编拟故事,反映梦想与现实分离会导致不良后果这样一个主题,以警醒人们找到梦想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若从梦想的另一个义项——“渴望”出发。可以反映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渴望,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每个人,每一个成长阶段总有一些梦想,然而梦想往往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正是我们表达心迹的材料。有的令自己遗憾终身,有的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又有的需要我们为之呼吁,有的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把它说出来,是非功过供人评说,让人们在读你写的文章时,与你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这就需要你用心去坦露你的心迹,用清新纯朴的文字来扣住读者的心弦。比如回忆儿时的梦想,长大后,再看看梦想能不能实现?在不断实现梦想后的今天,你是否还拥有新的梦想?在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后,你还会做梦吗?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感悟出,什么才是真正的梦想?可以回忆,可以抒情,可以感悟,可以对梦想进行议论评判,这些均在可写的范围之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_____________伴我行”为题作文。

要求:①择题目(1)的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选择题目(2)的另拟题目作文。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查看答案

阅读《观沧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一首山水景物诗,通过描写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抱负。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位置、角度和对象,气势宏大。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对眼前所见之景的总写,是远景描写,把大海写得神奇壮观。

D.《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所写,流露出诗人建功立业的霸气,映证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2.请自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查看答案

阅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里奚举于             愿为鞍马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既克,公问其

C.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则无敌国外患           惩山北之塞,入之迂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面名言中,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蕴含的道理不完全一样的是(   )

A.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4.阅读文章第一自然,请分析六个历史人物经历上的共同点,并用简洁的语言另举一例和他们经历类似的历史人物及其事例。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苍蝇的秘密生活

高珮君

(1)如果按照数量平均分配,地球上每个人大约拥有1700万只苍蝇。

(2)属于你的那一群,可能生活在最低气温零下70℃的北极、海拔5364米的珠峰大本营、贝加尔湖1.7千米深的湖底,或是利用浓密的毛发在体表形成一个小气泡,漂在美国莫诺湖捕食、产卵。你最熟悉的,大概是那些从洞穴时代起就与人类形影不离的家蝇。它们在垃圾堆、臭水沟振翅游荡一番,熟门熟路地飞进厨房,靠脚底的味蕾品尝食物的滋味,用反刍出来的胃酸和唾液里的消化酶溶解食物,然后用细长的口器凑上去吸食美味的汤汁。

(3)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昆虫学家艾丽卡·麦克阿丽斯特,是这种双翅目昆虫的忠实粉丝。不久前,她专门写了一本书,作为“献给苍蝇的赞美诗”,书名就叫《苍蝇的秘密生活》。在她笔下,这群昆虫无所不为,无所不在,闹哄哄地生活,尽心尽力地为人类做贡献,却从没得到认可。

(4)麦克阿丽斯特最喜欢的苍蝇,是一种身长1-3毫米、芝麻大小的小蝇。它们像蜜蜂一样勤恳工作,为可可树传授花粉,没有它们就没有巧克力。芒果、红辣椒、黑胡椒、胡萝卜和洋葱,都要靠苍蝇传粉。

(5)有些苍蝇是食尸动物和食粪动物,它们负责吃掉排水沟里的污泥,回收动物腐烂的尸体和粪便,让它们尘归尘土归土。这类苍蝇大约有1100种,法医和侦探可以通过观察它们卵的发育阶段,来判断凶案发生的时间。

(6)每年雨季,许多鸟迁徙到非洲维多利亚湖,在密密麻麻如同云雾的双翅目蠓虫群中大饱口福。对当地穷人来说,这些飞舞在半空中的蛋白质是天赐的美食。他们把蠓虫挤压成黑色的肉饼,油煎,做成汉堡包,每个约含50万只蠓虫,虽然味道很差,但其营养成分比普通牛肉馅饼高6倍以上。

(7)古埃及人欣赏苍蝇不屈不挠骚扰人类的毅力和勇气,把它们视为“圣物”,用金子制作苍蝇形状的护身符,奖给新王朝最英勇的战士。古罗马人相信浑身布满浓密刚毛的苍蝇能“以形补形”,把家蝇捣碎做成膏药来治疗秃顶。

(8)现代科学来了,苍蝇是被第一批被送上太空的生物,在国际空间站的实验室“到此一游”。果蝇有75%的致病基因和人类一样,是遗传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9)不久前,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布报告称,他们对苍蝇大脑工作原理的研究,可以用于改善互联网搜索引擎。弗吉尼亚州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苍蝇大脑的线路图,试图分析它们是如何思考的。

(10)遇到危险时,苍蝇不但会拍拍翅膀飞走,还会屈起6只脚迅速弹跳。科学家认为,这个过程中并不只有本能反应,而是苍蝇基于气味、记忆、饥饿、恐惧等,用大脑思考得出的逃生策略。

(11)更可怕的是,它们拥有异常强大的繁殖能力。普通家蝇一生中产卵500个,有的苍蝇还会更多。雄性马蝇在追逐异性时,能够以每小时145公里的时速狂飙40公里。受气候变暖影响,到2080年,家蝇的数量将增加244%。

(12)据美国昆虫学家布莱恩·威格曼研究,上一次苍蝇数量激增,还是在恐龙灭绝的白垩纪晚期。

(13)早在2.6亿年以前,这群长翅膀的小家伙就已经在古生物的粪便中快乐生活。作为大自然的幸存者,它们轻巧地掠过沧海桑田,见证无数生物的诞生和消逝,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作别年轻的人类。

1.同麦克阿丽斯特的同名专著一样,本文也可以作为“献给苍蝇的赞美诗”,请写出作者为苍蝇写赞美诗的理由,至少三条。

2.文章第(2)段用第二人称进行写作,请说说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3.阅读第(13)段,请自选择角度,结合语言特点对其做简要的品析。

4.选出下面对文章使用说明方法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以“苍蝇的秘密生活”为题,大量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对苍蝇的生活和作用了解不充分。

B.第(1)段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但作者不写苍蝇的总体数量,而是写每个人拥有的苍蝇数量,使读者对苍蝇的数量之多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C.第(6)段划线句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蠓虫营养价值高。

D.第(11)段主要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苍蝇追逐异性时的飞行速度之快。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苔藓青青

王尚桐

(1)那日登临小昆山,紧紧依傍在九峰禅寺的一棵古银杏,据说已有500年的树龄了,小昆山人习称白果树。灰褐色的树干上,紧紧包裹着一层碧青的苔藓,就像为古树穿了一件绿衣裳。配上树枝上万千片扇形的银杏叶,树干碧青,绿荫如盖,古树顿时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令人心驰神往!

(2)看见苔藓,就不由想起故乡,就会想起童年。老家门前台阶石缝里的苔藓,老屋黑瓦上、残破的水缸沿、湿漉漉的井台上、甚至乌龟的甲片上……一丛丛苔藓,绿茸茸,湿润柔软,那是童年抹不去的绿色记忆。只是到了西北边陲的新疆,气候干燥少雨,大漠戈壁,全然不见苔藓的踪影。只有在梦中,江南水乡,雨后潮湿的空气催生出一层层绿意,润润的青,泛着幽幽的光,抚慰着对家乡故土的思恋。

(3)青青苔藓,非草非木,无枝无叶,无花无果。苔藓平凡,虽然无根,但它紧贴大地,不会随风飘散,也不会稍纵即逝,也永远不会腐烂。如果世上有灵魂,那苔藓灵魂不朽。

(4)小时候听父母讲,他们幼时读书,每每书背不出,字写错时,先生戒尺打手心,常常是他们必做的“功课”,经常举着红肿的双手,扑向布满青苔的石壁上,那冰凉湿润的苔藓是最佳的止痛药。

(5)圣诞节到了,圣诞老人驾着雪橇给孩子们送欢乐时,别忘了拉雪橇的驯鹿,那是生活在北极的精灵。在冰天雪地中,苔藓不畏严寒,顽强生长在厚厚的冰面和积雪下,在北极的冰雪世界里,驯鹿能够闻出它的气味,前蹄奋力刨开冰雪,皑皑白雪中,那绿莹莹的苔藓,可是救命的食物,它能帮助驯鹿,熬过漫长的冬季。

(6)去苏州游玩,徜徉在诗意的平江老街,临街一幢幢老屋,爬山虎、苔藓攀附着斑驳的墙体,层层叠叠覆盖着,颇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趣。住在这样的老屋,苏州人讲:夏日“阴笃笃”冬日暖洋洋。冬暖夏凉,苔藓功不可没。

(7)小区一位“沪漂”东北老人告诉我:俺们长白山那嘎达的参农,每当刨到山参,必用苔藓包裹刚刚挖出的山参,那苔藓,绿油油,薄薄的一层,还挂着晶莹的露珠,老新鲜啦。参农用原生态的苔藓保湿保鲜,保证了山参的品质和性格不变。看来苔藓摇身一变,又成了天然的保鲜剂。

(8)天然的苔藓,不用播种,不用耕耘,它有超强的修复自然的能力。在悄无声息的修复过程中,它稳固了土壤,保住了植被,保持了水分,增强了自然的免疫系统。苔藓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用温柔的手,精心缝合自然的瑕疵和遗憾,缝合疲惫和恐惧,用柔情和爱意,去抚慰大地受伤的心。

(9)苔藓卑微,从来不受人们待见。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苔者,至贱易生之物”。并写《养苔》诗云:“汲水培苔浅却池,邻翁尽日笑人痴。未成斑藓浑难待,绕砌频呼绿拗儿。”在大自然中,苔藓永远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也不是。它表现出迥异的生活形态。它悄悄生,静静长,有一种隐忍的气质,不与树木争强,不与花草抢眼,演绎着它独有的生命故事。

(10)苔藓永远进入不到艺术家的法眼。画家画梅画竹画松画牡丹,没有哪个画家画苔藓。歌唱家咏梅唱花,从未听歌唱家唱苔藓。面对喧嚣的世界,没有脾气的苔藓,一言不发,不占空间,几乎没有什么重量。我们看不见它的生长,可它一刻不停地在生长,这就是它的生成之道。

(11)下山路上,脚下一滑,险些摔倒,低头一看,不禁莞尔。石阶上铺满苔藓,青青的碧,满满的绿,却隐隐地仿佛云蒸霞蔚一般,升腾着灼灼的生命之光。哦,绿色的小精灵和我开了个玩笑。

1.“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为文章增色,请品析文章标题“苔藓青青”有何妙处。

2.阅读全文,李渔笔下“至贱”之苔却显出独特的价值和特点,请你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列举苔藓的作用,至少三个。

3.分析第(9)段加点词“演绎”一词的意义和作用。

4.分析第(11)自然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选出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第(1)段写银杏树,是为了引出“苔藓”。开篇点题,以苔藓赋予古树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苔藓的赞美之情。

B.文章第(5)段把拉雪橇的驯鹿比作精灵,以它载着圣诞老人带给孩子们的欢乐间接地突出了苔藓不畏严寒、顽强生长的精神品质。

C.从体裁看,本文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苔藓的描写,表达出深刻而又耐人寻味的哲理感悟。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苔藓的描摹和赞美,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作者心里,它“抚慰着对家乡故土的思恋”。

6.阅读全文,请结合袁枚的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