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父亲丢了块表,他埋怨着翻腾着,心急火燎的四处寻找,可...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父亲丢了块表,他埋怨着翻腾着,心急火燎的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父亲离开后,儿子进屋,不一会就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地坐着,一会儿,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感悟和思考?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卷面书写根据相关内容的书写评定,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例文 学会静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的是静,宁静。 静,是于喧嚣的生活中的心灵的憩息。人们说世界太吵,世界太热闹,生活太累。何不效仿古人来寻觅一片宁静,给心灵一个憩息的港湾?晋代陶潜挥一挥衣袖,远离官场的明争暗斗,独自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和静;王维赋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动人,爱上了这独有的宁静,于是有了“王孙自可留”。这宁静是生活的本真,是一种独善其身的修为。 静,是一种品德,是生活沉淀里头的人生独悟。禅房花木深,禅师于此静修思考,得到的是对生命的透彻认识。每每有人询问何以如此淡然,只对予简单的话语,便安静地走开,而询问者茅塞顿开。这便是静的智慧。禅师在潮起潮落的生活中独悟其真谛,以此教化浮躁的人,这就是一种品德。所以静以修身,使心似琉璃是很重要的。 静,沉静下来,能够看得更高更远。浮生若梦,社会如此多艰,大多数人容易迷失方向,于是沉沦,得过且过。马云曾说的“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就是这个道理。大多数人,他们只懂得拼命地往前跑,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坚持,最终能走到胜利的彼岸。但是他们都见不到后天的太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尚未学会沉静下来看看周遭的风景,分析现在的处境以及适合自己的位置。由此可见,成功并不只需要奋力地拼搏,同时还得具备一分沉静。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用心观赏这一运动变化着的世界,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者不期而至的财富。 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怎样让自己持有一份宁静? 其实很简单。闲暇的午后,打开窗子,看一下仿若水晶般纯蓝的天空,感受那细微微的风,然后对蓝天,微风以及自己微笑。这就是一种安静,它可以把所有的不快与压力放下,享受从心底渲染出来的宁静美。或者于庭前漫步,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或者于淡淡阳光倾泻的午后,坐在椅子上,听优美流畅的音乐…此皆宁静之法。 世界很浮躁,但是我们要把欲说还休的疲倦去掉,让心似琉璃,宁静修身。 【解析】 此题属于材料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是一个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我们的写作思路应该从这些句子中得出,本作文写作难度较大。审题立意:从“用心看世界”、“聆听内心的声音”等角度去写,表达“很多时候,你寻找的东西就在身边”、“悠悠我心,不骄不躁”等主题,都是可以的。这个题目也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并且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写故事,也可以做点评,给学生思考和写作的空间很大。在文章开头、结尾、揭示中心处扣题,点明中心词语,最好能把“中心词语“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从结构上来看调理较为清晰。从作文的文体上来看,我们的考生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以叙事为主。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遵循“熟”的原则,创新作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乙)那大王却待挣扎,鲁智深把右手捏起拳头,骂一声:“直娘贼!”连耳根带脖子只一拳,那大王叫一声:“做甚么便打老公?”鲁智深喝道:“教你认的老婆!”拖倒在床边,拳头脚尖一齐上,打得大王叫救人。

①(甲)段中“他”的绰号是    。(乙)段鲁智深在桃花村痛打周通,表现了他    的性格特征。

②(甲)段中的“鲁提辖”与(乙)段中“鲁智深”都是指鲁达。为什么在前后情节中他的称谓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

《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查看答案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象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哗哗的,象刚从水盆里捞出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文段中通过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盘扣子

张丽钧

①我在审视母亲的人生轨迹时,发现它是枣核儿形的:起初,母亲的世界在南旺村那个狭小的院子里;后来,她的世界延伸到了晋州文化馆;再后来,她的世界竟然还能抵达椰风海韵的湛江……然而,大约十年前,母亲的“枣核儿”开始悲凉地收拢。慢慢滑向比先前那一端更逼仄的另一端。随着母亲的膝关节类的加重,她的世界从具城缩小到西关,再缩小到院落、房间…

②母条越来越离不开人了。有时候,弟弟、弟妹出去片刻,她都会惊慌不已。她心中藏着一种尖锐的怕,就算她不说。我们也猜得透。

③这次回家,我问母亲:“妈,你可还记得怎样盘那种蒜疙瘩扣么?”

④母亲黯然道:“记性越来越差,怕是早忘啦。”

⑤我便找出事先备好的各色丝绳,递给她。

母亲背光坐着,带着喜爱之情摩挲着那些滑顺的丝绳,慢慢拈起一根,不太自信地将两头搭在一起,又慌张的扯开。

我鼓励她说:“妈,你还记得我那件致红色法兰绒的坎肩不?那上面不就是你盘的扣子吗?每年从秋天我都要穿一穿它呢!我一直想跟你学盘扣子,可是一直没学会……”母亲听了,数落我道:“手指头中间长着蹼呢一一拙呀!”

⑧我摊开手学,装傻道“啊? 蹼在哪儿呢?在哪儿呢?”

⑨母亲仿佛在数落我中汲取了力董,脸上有了明快和自信,继而,这自信义蔓廷传到手上,只见她笑了一声,两只苍老的手笃定地动起来。

⑩扭,结,抽,拉,母亲的手从容地舞着,神助般地,她终于盘成了一个完美的扣子!

接着,我又贪婪她递上丝绳,央她再盘,央她教我盘。

母亲越盘越娴熟,那过硬的“童子功”又悄然回到了她的手上。

母亲是多么快活!她对来借簸箕的邻居大声说:这不,我家大闺女稀罕我盘的蒜疙瘩扣,让我给她盘!你看看,都盘了这么多了!

我毫不吝惜地赞美母亲的作品,毫不掩饰地表达想要更多扣子的愿望。母亲则因为帮我做了我无力做成的事而开心了整整一天。

我悄悄跟自己说:“母亲那尖尖的“枣核儿”能吸附些微的快乐,该有多么不易!所以,在母杂的有生之年,我不能学全盘扣子,绝不能……”

1.请从文中“我”的角度来叙述事件,并在空白方格内填写相应的内容。

事件

母亲的心情

A

黯然

我让母亲盘扣子

不太自信、慌张

我鼓励母亲盘扣子

B

我央求母亲帮我盘扣子

快活

C

开心

 

 

2.请按要求赏析语句。

(1)母亲背光坐着,带着喜爱之情摩挲着那些滑顺的丝绳,慢慢拈起一根,不太自信地将两头搭在起,又慌张地扯开。(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2)接着,我又贪婪地递上丝绳,央她再盘,央她教我盘。(赏析加点词的作用)

3.标题“盘扣子”有什么作用?

4.选文最后写道:“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我不能学会盘扣子,绝不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我”不能学会盘扣子?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让传统文化在香醇“年味”中更具张力

杨飞

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的灵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也已经形成了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英国首相府贴春联、特雷莎·梅穿红装招待华人孩子,柬埔寨首相洪森向华人拜年,悉尼启动农历节活动……浓浓的“年味”不仅充盈在国内大街小巷,也已经延伸至海外,推动着中国春节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国。

②代代传承,见证传统文化生命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也就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红红的灯笼、中国结、对联,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民俗,都让“年味”扑鼻而来,也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③与时俱进,传统文化更有时代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也唯有与时俱进才能寻求发展。比如华阴老腔、皮影戏、西安鼓乐等表演,其就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可见,要让传统文化涌起新时代的浪花,就必须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寻找到转化发展的表达方式,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④扎根群众,传统文化更具张力。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工作的根本原则。也只有根植于群众沃土,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才会更具张力。比如手捏的面人、糖画,唢呐吹出的曲子等,其在浓郁了“年味”的同时,就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

⑤“互联网+传统文化”,扮靓美美中国年。日渐普及的互联网,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二者相加就能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就给传统春节带来了新的“佐料”,把“年味儿”搬到了互联网上。比如,集五福、抢红包、H5拜年……借助互联网,传统文化正在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新鲜感。“互联网+传统文化”使春节既保留了传统风格也兼具了时尚元素。

⑥“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继承好、弘扬好、延续好传统文化,既是文化进步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传统文化在春节大放异彩,也激励着近14亿中华儿女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新担当新作为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2019-02-05光明网)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

3.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我们没有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割断精神命脉,所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

B. 传统文化在春节大放异彩,浓浓的“年味”不仅充盈在国内大街小巷,也已经延伸至海外。

C. 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就能寻求发展,更好创新,在新时代就会更具张力。

D. 本文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论证充分具体,有很强的说服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