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辆拼命奔跑的自行车 江东旭 ①当他蹬着自行车...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辆拼命奔跑的自行车

江东旭

①当他蹬着自行车爬上一个陡坡时,望望脚下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山路,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阿西西!”(甲)他想着,旋即猛然一蹬,胯下的自行车好似一匹回过神来的战马,顿时疾驰如风。

②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两天前的一个深夜,一个人秘密找到他,恳切地说:“先生,我们需要您的帮助……”

③听了他的话,他的脸色渐渐凝重起来。自从佛罗伦萨沦陷后,生活在这里的犹太人就遭到了无情的追捕和屠杀。在那些正义而善良的意大利人的掩护下,一部分犹太人幸存下来,眼下,他们急需一份假身份证明以逃过搜查。在阿西西,有一个民间抵抗组织的地下印刷厂可以制作假身份证,但需要有人把这些犹太人的照片带过去,再将制作好的假证件带回来。两地之间正好处在环意大利自行车赛的赛道上。他曾在这条路上夺得过“山地之王”的桂冠,身份特殊,速度快,是往来其间担当“信使”的不二人选。他很清楚,倘若接受这个任务,一旦被查获后意味着什么。不过,想到可以拯救许多犹太人,他在沉默片刻之后,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④人们在他的自行车上“做手脚”,将照片和文件藏在车框架里。第三天,迎着初升的旭日,他带着秘密使命出发了。骑上熟悉的赛道时,他全身似乎迸发出无穷的力量。风在耳边呼呼地吹,他一路狂踩。(乙)抵达目的地时,他竟累得像跟自行车长在了一起,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很多次,他以训练的名义来往驰骋,没有人怀疑他。半路上要经过一个火车中转站,那里有纳粹军警盘查乘客和行人。他便经常选择在火车进站、人群拥挤时进入车站。许多乘客看见他,兴奋地围拢过来拥抱他,索要签名,使得盘查他的人难以近身。一旦离开纳粹的视线,他立即踩着自行车一路狂奔,挑战自己的速度极限。

⑤危险随时都会降临。他曾目睹过一个意大利人因藏匿犹太人而被枪决的场面。那个视死如归的意大利人脸上的表情是那么平静,使他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他想,正义的事情凭着良知去做就是了。

⑥在玩命“训练”的日子里,有人挖苦他:“瞧吧,战争打到家门口了,这家伙还想再捞几个冠军牌哩。”他没有做任何辩解,只是在每次踏上征程时,都会在心里说:“加油,你必须骑得比过去更快,才能救下更多人!”

⑦就这样,他悄然搭救了800多名犹太人。战争结束后,他守口如瓶,直到他去世10年之后的2010年,这段尘封往事才得以揭开。他就是曾获得过环意环法双料冠军,被誉为“体坛辛德勒”的自行车手基诺·巴特利。他的儿子在纪念活动上,讲述了父亲告诫其保守秘密的原因:“好事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一个人,决不能利用他人的苦难为自己博取名声!”

(选自2019年20期《意林·作文素材》)

1.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请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从(甲)(乙)两句中任选一题作答)

(甲)他想着,旋即猛然一蹬,胯下的自行车好似一匹回过神来的战马,顿时疾驰如风。

(乙)抵达目的地时,他竟累得像跟自行车长在了一起,直挺挺地倒在地上。

3.选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第⑤段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末句子“好事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一个人,决不能利用他人的苦难为自己博取名声!”的含义。

5.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为什么人们要将基诺·巴特利称为“体坛辛德勒”。

链接材料:

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德国商人、间谍、纳粹党成员。他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德国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同时保护了1200名左右犹太人的生命,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1/4左右。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

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以他的事迹拍出的。

 

1.巴特利利用车手训练的名义作掩护,帮助800多名犹太人制作假身份证,悄然搭救他们。(答清人物、事件、结果,意近即可) 2.①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巴特利骑行时的速度之快,表现了他为营救犹太人付出艰辛努力,突出了他善良、无私的崇高精神。 ②该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夸张),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巴特利竭尽所能一路狂奔后疲惫无力之态,表现了他为营救犹太人付出艰辛努力,突出了他善良、无私的崇高精神。 3.该段通过讲述巴特利的所见,丰富了文章内容;交代了巴特利营救犹太人的原因之一是受此感召;同时说明“危险随时都会降临”,更能表现出巴特利的英勇无畏,善良无私。 4.做好事是出于本心,因此不会四处宣扬。一个人济人于危,救人于难,也是出于内心的善意,而不是为谋取名声。 5.巴特利是一名车手,获得过环意环法双料冠军,他利用车手训练的名义作掩护,像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一样悄然搭救800多名犹太人。佛罗伦萨的老百姓因为感激、怀念这位英雄的壮举,将基诺·巴特利称为“体坛辛德勒”。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故事内容。读文可知,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做巴特利的自行车手。事件的起因是有人请他把犹太人的相片送到一处专门制作假身份证的印刷厂。经过是他以训练为名送出相片。结果是他拯救了八百多名犹太人的生命,却从不宣扬,一直到二百年后,这段历史才得以揭开。可概括为:巴特利利用车手训练的名义作掩护,帮助800多名犹太人制作假身份证,悄然搭救他们。意近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甲:把自行车比作是一匹战马,这是比喻的修辞,联系“疾驰如风”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骑自行车速度非常快。表现了他的努力付出。联系人物品质可知,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善良无私的高尚品格。 乙:“倒”是对他的动作描写。“他竟累得像跟自行车长在了一起”语义有明显夸大,这是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到达目的地后的疲惫之态。从中可以看出他为了救人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联系人物品质可知,这种行为表现了他善良无私的品格。 3.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细读第五段可知,本段插叙的是一个意大利人因为藏匿犹太人而被枪毙,但这位意大利人却表现的无比平静。“使他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一句话表明巴特利正是受到这位意大利人高尚人格的感召才决定营救犹太人。“危险随时都会降临”,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做了,可见他的英勇无畏与善良无私。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联系文本当中巴特利从来没有宣扬过自己做的事情,可知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人做好事,是出于善良的本心,并不是想通过做好事让自己获得什么名声,所以巴特利到死也没有告诉别人自己做了什么。他济人于危,救人于难,完全是出于内心的善良,出于舍生取义的无畏选择,而不是为了给自己谋取什么名声,获得什么利益。据此理解表述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阅读材料可知,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德国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保护了一千二百名左右的犹太人。文中的巴特利是一名自行车手,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用训练的名义把犹太人的相片送到印刷厂,制作假身份证,保全了八百多犹太人的性命,这一些与奥斯卡·辛德勒有共通之处,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表达对他的崇敬,于是就将他称为“体坛辛德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下面小题。

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柴如瑾

①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

②“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郝铭鉴先生曾这样解释刊名的由来。今天,在我们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之时,更要牢记他的谆谆箴言,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③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

④以《咬文嚼字》2019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主旋律”误为“主弦律”,“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殊不知正是这种“差不多先生”的表现,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亦体现了一些人凡事浮皮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风。

⑤早在1951年,主流媒体就曾讨论过汉语的规范使用问题,提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今天来看,我们每一个人仍需要多些再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一字不肯放松,一词不肯含糊。这是对母语的敬畏,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的敬畏。

⑥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是谨严的基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接受社会文化和规范,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语言文字规范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有助于我们社会交际的顺畅、思维逻辑的缜密以及记忆认知的进步。

⑦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谨严的保障。“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标点、语音、字词、语法、修辞、逻辑、书写,每一处细节都容不得马虎大意,需要耐心细致的揣摩辨析、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

⑧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留下多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佳话。“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⑨作为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语言文字才能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选自2020年4月8日《光明日报》02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咬文嚼字》,被誉为“语林啄木鸟”,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

B.选文第④段引用《咬文嚼字》2019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进行道理论证,批评了“差不多先生”们凡事浮皮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风,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

C.我们在文字工作中做到“咬文嚼字”,在表面上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作者呼吁我们再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也是呼吁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保持敬畏之心。

D.选文由刊物《咬文嚼字》相关事情说起,接着论述了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的重要意义,然后论述应该如何培养谨严精神,最后回应标题,呼吁我们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助力文化发展。

3.选文第⑧段中说道“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请简述一个你熟知的“文豪巨匠”的“遣词造句”故事作为论据加以论证。

4.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如何培养我们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查看答案

请以《         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尘埃深处是繁花

七夕草

①她叫乔,认识她,是在去年夏天。

②那天交完班,我刚从一间病房走出来,就看见候诊区坐着一位白皙如莲的女子,姣好的面容,优雅得体的举止,她正在回答医生的问话。我走过去的时候,再次被她的美吸引,于是,我多看了一眼,正好她也回过头看我,她的双眸澄澈纯净,如一汪清泉。

③做了相关检查,她住院了,VIP病房,她说常常失眠,有时候头晕,天旋地转。医生下了医嘱,输液体的时候,她已经躺在病床上,一边撒娇,一边和母亲说笑。

④中午时分,液体还没有输完,有人送饭来,是她的父亲,一家人在病房里共进午餐,吃穿用度尽显阔绰。

⑤因为病房里的很多病人,都是面色苍白,一副病怏怏的神态,而她却不同,除了输液体的时候睡着,但凡醒的时候,神清气爽,神采奕奕,妆容精致。

⑥爱咬舌根的同事说,她命好,人长得漂亮,家世背景又好,语气里带着羡慕和嫉妒,谁说不是呢,她的确是个公主。

⑦再后来,知道了她的隐私,在某艺术学校当钢琴老师,收入丰厚,单身贵族。科里的护士姐妹们越发羡慕嫉妒恨,而我也是其中一个。每逢进病房看见她,内心除了被她身上散发的气质吸引外,更多的是嫉妒,她有姣好的面容,婀娜多姿,有很好的工作,有富裕的家庭,爱她的父母,一个女孩子该有的她都有了,而我,除了自食其力,勉强养活自己的工作,在单亲家庭长大,有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再无其他。

⑧攀比得越多,越自卑,那些日子,科室里的小姐妹们总是格外关注她。

⑨有一天,我上夜班,夜间巡视病房,大概12点了,她的病房里还亮着灯,我推门进去,我看见的场面,让我大吃一惊。

⑩乔没有睡,她正坐在床沿上,手里拿着一条假肢,正往墙角放,我看见她的右膝盖之下是空的,看见我一脸的震惊,她下意识地用被子盖住自己,一脸歉意地笑笑,而我,尴尬至极,不知道说什么好,竟呆呆地站在那里好几秒。

⑪还是乔先说话,打破了僵局,“吓着你了吧,平时我请假回家,除了主管医生,没人知道我的秘密,明天要做一项检查,我怕来不及,就住在医院里,被你看见了。”她说完,还是笑着,反而是我,像做错事的孩子。

⑫我胡乱说了几句,赶紧出来,内心汹涌澎湃,怎会这样呢,她明明是个完美无瑕的公主?

⑬过了半个小时,竟不知不觉又来到她的病房,她还没睡,她说,睡前看了会儿书,睡不着了,她居然问我,能不能陪她聊一会儿。

⑭于是,坐在床前。与其说是聊天,不如说,是她为我刚才的震惊,做一些解释。她说,很少有人知道,有关假肢的秘密,而我是很少人里的一个。

⑮她从小学跳舞,梦想长大做一位舞蹈家。可是,上初中后,在一次意外触电后,一条腿被截肢,那年才十三岁的她,遭受了这么大的打击,别说是梦想,好几次,她都想自杀。

⑯那是最后一次,她喝了家里的杀虫药,被父母送到医院,洗胃,住院,出院后,经常手抖。她的母亲多方打听到一位老中医医术高明,于是,带她去看,说明病史后,老中医什么都没说,只是揭开自己的白大褂,她看见,他只有一条腿。

⑰他说,人活着,不是靠双腿,靠的是一颗完整的心,我只有一条腿,活得好好的,你还比我多半条腿呢,怕什么?

⑱从那以后,她常常去老中医那里,不是看病,而是疗心。

⑲再后来,父母给她装了假肢,搬了家,学了钢琴,当了钢琴老师,成了现在的自己。

⑳说完,她淡淡地笑,而我,似乎看见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她,在我眼前,诉说别人的故事。

㉑是啊,如果不是偶然看见,在我心里,在我眼里,她依旧是只会撒娇、娇弱漂亮的公主,而此刻,我似乎看见,那些她曾经受过的伤害和遭遇,凝聚成一股钢铁般的力量,让她坚强。

㉒再后来,她睡了。

㉓我走在走廊的尽头,心绪难平。

我看见天边有一颗星星,异常耀眼,它像天空的眼睛,注视着大地,带给深沉无助的黑夜,一方光亮,也给黑夜里迷路的人们,一抹希望

㉕慢慢地,我看见天边泛着鱼肚白,黎明来了。

㉖那一刻,内心的迷茫,似乎慢慢退却,一点点被一束光照亮,所有难以启齿的磨难和曾经以为的绝望,慢慢变成了希冀。

㉗是的,繁华尽头有悲凉,尘埃深处是繁花。

1.第⑩段“乔没有睡……而我,尴尬至极,不知道说什么好,竟呆呆地站在那里好几秒”一句中,“尴尬”一词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段“说完,她淡淡地笑,而我,似乎看见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她,在我眼前,诉说别人的故事”,这句话中的“淡淡地笑”对描写乔有什么作用?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㉔段加线句子的理解。

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5.结合文章中心,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80字以内)

 

查看答案

《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____(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查看答案

赏析诗歌

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中应有赋,千秋白雪待君赓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2.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