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文。
生活中,你见到过许多脸,有熟悉而亲切,有陌生但令人难忘。有慈祥的,有凶煞的,有震撼人的……请选取一张给你深刻印象的脸,以《 的那张脸》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选材典型,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套作。
②书写工整规范,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微写作。
近日,一位年轻病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里读书的照片在网上流传,令许多人感佩。一网友留言说:“静下来,读读书,减压又充电。年轻人,好样的!人应该永远活在希望中!”另一网友说:“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请就这则材料写一则小评论,字数150字以内。
名著阅读。阅读《昆虫记》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一个猎手捕猎归来了,把蟋蟀放到住所的的入口处,独自进洞去了。我迅速拿起这只蟋蟀,将它放在离洞口稍远处,它望了望便跑去抓住放得太远的猎物。……蟋蟀惊慌失措,连蹦带跳拼命逃窜。飞蝗泥蜂朝它猛扑过去,彼此打成一团,尘土飞扬,两个决斗者轮番占着上风,一时难分胜负……
(1)填空。上文选自法布尔的科普巨著《昆虫记》中,作者用 的方法来研究昆虫,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该巨著被誉为“ ” 。
(2)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你认为鲁迅给予该书如此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探究。阅读下面三则关于“甩锅”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甩锅”,本是游戏用语,也称“甩锅局”。正常游戏中你的发挥正常,输掉游戏的原因在于队友。简单来说,甩锅等于不背锅,队友有误必须背锅。
材料二:美国疫情刚现苗头,美国就称此次病毒为“中国病毒”,有意诋毁中国。美国疫情全面爆发后,美国更是将疫情的所有责任甩锅中国,让中国成为了众矢之的。据报道,特朗普在发布会上称,中国“本可以阻止”新冠病毒,美国正在对此进行“严肃调查”。
材料三:当前,美国已把新冠疫情的爆发上升到选举层面。针对此前应对疫情不力,特朗普政府及共和党肯定是要担负责任。但由于在国内无法甩锅,因而只能甩锅中国,后来是世卫组织,再后来是欧洲。可见,找一个替罪羊,是特朗普政府的共识。如果甩锅不成,那么特朗普就要成背锅侠,会失去总统连任的机会,甚至还要被追责。
①根据上面三则材料,说说“甩锅”这一词语的意思。
甩 锅:
②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特朗普政府千方百计“甩锅”的目的是什么?
对联欣赏。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下面这幅对联很具特色,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分析。
上联: 辛弃疾
下联: 霍去病 我的理解是:
难忘一种鸟叫声
陈忠实
①在乡村生活和工作的几十年里,每到公历5月中下旬的初夏时节,无论是行走在乡间土路上,抑或是坐在月光朦胧的自家小院里,都会听到“算黄算割——算黄算割”的鸟叫声。在乡村叫得上和叫不上名字的诸多鸟儿中,最让人亲切的鸟叫声,莫过于这种被乡人称作“算黄算割”①的鸟儿了。没有任何神秘的因由,这种鸟叫声提醒庄稼人,麦子黄熟一点就要及时收割一点,不能等得整块麦子全黄熟了才收割。那样往往会被骤来的暴风雨毁了成熟的即将到口的麦子。其实,麦子一边黄熟一边收割,这是任何一个庄稼人都明白的常识,谁也不会太在乎空中响着的这种“提醒”。然而,人们对“算黄算割”的鸟鸣声和对这种鸟儿的亲切感,在于它传达的小麦即将成熟的喜讯。对于喝了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的包谷糁子的庄稼人来说,麦子成熟最切实的意义,便是碗里可以挑出美味的面条了,锅里可以烙出酥脆的白面锅盔了。尤其是那些日子过得紧巴到吃上顿愁下顿的人家,早已瞪着眼瞅着麦苗返青,拔节,吐穗,扬花,再由绿变黄。“算黄算割”的鸟叫声,既撩拨着他们急不可待的心,也搅动着他们亏欠太久的饱腹的欲望。
②在我幼年的记忆里,虽然没有饥饿,却对纯粹的白面馍馍有一种本能的期盼,盼到过年,可以吃到白面包子、饺子和臊子面,过罢初五,就换成包谷面馍了。再盼到收割麦子,打下新麦,直到地净场光,大约半个月左右,馍和面条都是新麦磨下的纯白面做的,之后又以包谷、豌豆等杂粮为生了,正所谓“跟着碾麦子的碌碡②过个年”。打下第一场新麦,磨下白面,母亲总要先烙一张焦黄酥脆的锅盔,咬出嗄嘣脆响的声音,那是美味香甜到刻骨铭心的吃食了……我对“算黄算割”鸟叫声的敏感,源自幼年的生存感受。即使活到这把年纪,每到初夏时节,在城市的街巷里听到树梢上一声连一声的“算黄算割”的叫声,脑子里便浮出在案板上从母亲刀下抓过锅盔的情景,口中似乎有口水溢出……
③同时浮现于脑际的图像却有点不堪,那是在收割过麦子的麦茬地里搂拾遗丢的麦穗的情景。难耐的是头顶火辣辣的太阳,直晒得裸露的胳膊由红变黑,再脱下一层层白色的皮来。脚下的麦茬地也像火烤一样,满脸满身都流出汗水,直到没有汗水可以流出,喉咙里也似乎有一种着火的焦灼。父亲拉着空车到地里来装麦捆,大约看到我不堪忍受乃至气急败坏的脸色,没有安慰或劝导,只是平静地说一句,这会儿你想一想白面锅盔就好办了……
④后来上了中学,读到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不是听人教诲之后才得知,而是在能拖动那把搂拾麦穗的竹耙的幼年就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用流尽汗水再无汗水流出的切身感受获得的生存道理,盘中餐更具体为母亲案板上的一块锅盔,或一碗纯粹麦子白面做成的面条。我对这位已记不得名字的诗人产生了敬重和亲近感。
⑤记不清哪年看到一幅画,是一个拾麦穗的女孩,扎着羊角辫儿,穿着红兜肚,模样是天然的好看,正在收割过麦子的麦茬地里捡拾麦穗。我看见这幅画面,当即想到我拖着耙子搂拾麦穗的情景。我体会到的不堪和画面上那阳光而又富于诗情的美形成反差。我拾麦和搂麦是生活真实,画面上拾麦穗的女孩形象展现的是艺术化了的生活,未必要把拾穗者被太阳炙烤得淋漓的汗水和脱皮的肌肤的不雅画出来,那样就缺少诗性的浪漫诗性的美了。
⑥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是个大命题,我从喜欢上文学就面对这个命题了,几十年过来,依旧朦朦胧胧莫衷一是,姑且不赘。倒是宁可淡忘幼年搂麦穗拾麦穗的记忆,多欣赏画中所洋溢的诗性韵味,当会有一种解脱的轻松。
(注释)①四声杜鹃鸟的叫声。②碾压谷物的农具。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作缘于“算黄算割”的鸟叫,引发了作者对自己及乡亲艰辛生活的回忆。
B.乡人对“算黄算割”的叫声特别亲切,是因为它及时提醒乡人收割小麦,并给他们带来了麦子即将成熟的喜讯。
C.文章末段划线句子的意思是:过去乡村生活太艰苦了,应当忘记;我们要多珍惜当下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D.本文选材典型,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文笔又不乏细腻。
2.“算黄算割”的鸟叫声唤起了作者的哪些“生存感受”?
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位已记不得名字的诗人产生了敬重和亲近感?”
4.文章第⑤段写我看“拾麦穗的女孩”这幅画有什么用意?
5.结合全文,说说几十年后作者为什么还难忘“算黄算割”这种鸟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