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归省/反省 晦暗/教诲 创伤/踉跄 拾级/拾金不昧
B.家眷/证券 缄默/减灾 矗立/伫立 连翘/翘首以待
C.载途/记载 迁徙/徒步 堕落/坠落 强调/强词夺理
D.斡旋/翱翔 绚丽/渲染 妩媚/抚摸 间隔/挑拨离间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一段路,这一回我觉得很短,另一回又觉得很长;同一件事,有时我觉得有趣,有时则感到乏味;某个时候我什么都能做,换另一个时候又什么都不想做……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受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象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①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
②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2)(甲) A 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 A 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乙) A 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上。
①选文中A是 (填人名)
②甲文中的“两个公人”和乙文中的“三个人”都是受人指使要来谋害A性命的人,请分析A对这两拨人前后态度不同的原因与他性格的变化。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
①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专家组组长,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咬牙坚守岗位,各地援鄂医疗队不顾风险、“最美逆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无数英雄勇赴险境,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稳固长城。品格可昭日月,精神感人至深。
②英雄者,国之干。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他们挺身而出,肩鸿任钜,勇担重任。从保家卫国到见义勇为,从救死扶伤到舍己为人,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英雄。为什么总有英雄不惧危险、勇毅前行?为什么总有猛士直面考验、迎难而上?支撑英雄壮举的,是为民担当、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是心中那份割不断、扯不开的责任牵挂。英雄主义,包括以责任为己命、视责任比天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高扬英雄主义,同时也呼唤人尽其责、各司其职,号召全社会共同从源头上化解风险、抗击疫情。
③英雄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明白自己被寄予的使命。英雄慷慨激昂、正气沛然,是因为他们摆脱了“小我”的束缚,找到了“大我”的寄托。英雄在前,激励我们每个人筑牢责任的堤坝,让无情的病毒寸步难行。面对英雄的奉献和牺牲,我们没有理由不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出己力、尽己责,多添力、少添乱,英雄们就能少流一些泪和汗,英雄的家人就少一份担忧。这本身也是对英雄最好的保护、最暖的致敬。
④千难万险,尽心尽责就不惧风险;大计小计,人人有责是最佳之计。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人能置之度外的战斗,每个人都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对普通人而言,做好自我防护就是责任;对党员干部而言,带头向前、全面防控疫情就是责任;对生产企业而言,加班加点保障物资供应就是责任;对患者和疑似病例而言,配合防治、努力康复就是责任。像英雄般心怀大爱、履职尽责,我们就能守护好亲人健康、同事幸福、朋友欢乐,守护好社会祥和、国泰民安。
⑤责任也意味明确定责、强化问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如果说责任是战胜疫情的向导,那么岗位就是战胜疫情的战场,职业精神就是战胜疫情的精神保障。疫情面前,回避没有出路;战胜疫情,责任不能缺席。
⑥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也是托举幸福生活的坚实地基。人人行动起来,提升责任意识,立足岗位砥砺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加强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文章开头列举“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和“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英雄的感人事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第②③段都在围绕“英雄”“责任”展开论述,这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寂寂茅檐草
①记忆里,茅檐草总是那样的黑,阳光下,却映着一些油质的亮色。岁月的皴染,竟是那样的深刻而宁静。
②乡居的日子里,年龄尚小,常常会欢喜地看着房前的茅檐草。毫无理由,只因屋檐就在跟前,站在庭院中,举首即能望见。在一个个早晨,或者黄昏。
③母亲在屋中做饭,风箱拉得咕哒咕哒地响。锅底下燃烧的是柴草,一股股黄浓的烟,从堂屋门口冒出来,然后,穿过茅檐草的空隙,逸向空中。茅檐草很密,草隙也很密,浓烟便被梳理成一缕缕,一丝丝,成为了一种苍青色。苍青色的烟,轻而淡,袅袅娜娜的,柔软而缠绵,像缠绕在心间的理不清的思绪。这种情状的烟,似乎更具备“炊烟”的特质。我常常凝神看着这丝丝缕缕的炊烟,在檐草间飘逸,然后,散逝在杳渺的蓝天里,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兴奋。觉得很美,美在何处,又无从说起。
④檐草间的烟散去的时候,母亲的风箱声早停了。我知道,吃饭的时间到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茅檐草,在我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它黏稠的烟火味。
⑤夏天里,雨水多,天空中偶然飘过一块云,大地上也许就会落下一场雨。
⑥落雨的时候,我们大多憋在家中,隔窗望雨。想来,对于孩子来说,那里面是有一种忧郁的闲适和惬意的。望雨,率先盈目的自然是茅檐草的雨景。雨越下越大,檐草上落下的雨成了一条条线,一条条线排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幕幕“雨帘”。透过“雨帘”望去,庭院中是弥漫的水汽和雾气,那种隔而不隔的朦胧情景,仿佛一幅青烟水墨,有着神话般的境界,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和憧憬。“大半生,清空对雨帘”,后来读到这样的句子,心绪里就难免滋生一份湿湿的怅惘。一场急骤的雨,当是另一番景象,茅檐草流淌的,不再是雨滴,不再是雨线,而是倾泻一檐瀑布。看不到庭院内的景象,天地混沌,壮观而惊骇。
⑦一天天,一年年地下来,茅檐草日趋陈旧,像所有的生命那样,无可奈何地走向腐败。陈腐的日子使它的颜色越来越黑,败如絮。剩下的只有那不渝的坚守,坚守衰败中的那一份寂寞,腐朽中的那一份无奈。寂寥的日子,只有风轻轻地拂过,留下,或者带走一些尘埃,一些落寞的时光。也许,某一天,会有一粒草籽落在屋檐上,然后,生长成一棵莠草,从春到秋,摇摇曳曳的,直至生命的枯萎。也许,某一天,会有一位老人,拄着拐杖,望着那棵枯萎的莠草,发出生命如斯的一声叹息。悲凉油然而生,觉得世事大抵如此:该去的是都要去的,旧的消失,才会有新的诞生。情味,是淡而隽永的。
⑧如今,房屋都变成了楼房瓦屋,已然很少见到覆草的房屋了。茅檐草,已然成为记忆中的影像。我常常忆及它,是因为它最具有乡村的味道,是我回望故乡的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⑨檐草、雨滴、炊烟、麻雀、雪霰,还有掠过茅檐的风……
1.文章回忆了与茅檐草相关的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透过“雨帘”望去,庭院中是弥漫的水汽和雾气,那种隔而不隔的朦胧情景,仿佛一幅青烟水墨,有着神话般的境界,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和憧憬。
3.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从全文看,文章以“寂寂茅檐草”为标题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①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搢绅②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③,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④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⑤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⑥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有删改)
注:①格:搁置。②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③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④抗疏:上书直言。⑤宦寺:宦官。⑥曹:辈,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服其先见(________)
(2)此国家安危之本也(________)
(3)禾引上衣(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国家安危之本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C.此而不言,一迁给舍/野芳发而幽香
D.求二石兽于水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禾所奏切中时弊,有先见之明。他看到军备松弛,指出应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后来果然发生了盗贼闹事。
B.其他官员对童贯等人的行为不敢指责,陈禾却大胆弹劾。他认为自己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自己的本职了。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
D.陈禾是一位有先见之明、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的忠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5.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