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位大师带着他的徒弟们远行,一天,他们遇到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位大师带着他的徒弟们远行,一天,他们遇到一条没有桥的大河。大师问徒弟们:“现在我们怎么办?”一个徒弟说:“我们蹚水而过吧。”大师笑着摇了摇头。另一个徒弟说:“我们折回去吧。”大师又笑着摇了摇头。众弟子不解。大师说:“蹚水而过,衣衫必湿,水深则有性命之忧,不足取;转身而回,虽能保平安,但目的未达,也不足取。最好的办法是顺着河边走,总会找到桥的。”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600字左右。(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例文: 换个角度的智慧 一个杨桃,从一个角度看像一个小人,换个角度就像个五角星;一道难题,从上往下看给出的图形会一无所获,换个角度把卷子掉个个儿,或许就迎刃而解了;一首古诗、一些元素符号、一些历史人物,换个角度,编成一个一个小故事,不也就轻而易举背下来了吗? 记得上次做几何题,我绞尽脑汁,怎么也证不出两个三角形全等,就缺一个条件。这让我十分烦躁,甚至想要把卷子撕了扔掉。我丢掉卷子,打开窗户呼吸下新鲜空气,想冷静一下,正好看到有辆车正在往车位里停。 停车位很窄,他先从右往左慢慢倒,试了好几次都失败了。我原以为他会放弃这个位置,然而他却慢慢向前开,换个角度,尝试着将车尾调转到右边,再倒进去时竟然成功停车入位。我又想到了那令我头疼的数学题,我赶紧拿过卷子,倒过来再看,图形好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在那上面左右比划,标了很多重要的角,原本让我烦躁的题也迎刃而解了,换个角度,果然不同凡响。 数学做完了,我决定背几首古诗词,可看着那一首首晦涩难懂的诗,我头都大了,怎么办,硬着头皮背吧。半个小时过去了,却只背下了一两句,就这还不熟练,这效率也太低了吧!我又急躁起来,于是我走出房间,打开电视调节下浮躁的心绪,刚好电视上正播放《诗词大会》,那就学学吧,看人家是怎么背的。有一个年龄和我相仿的小姑娘分享了她的背诗心得:把诗中描绘的景象编写成一个故事,因为故事是自己编的,所以很好记忆,就这样边理解边记忆,再难背的诗也不在话下,并且记忆还持久。对呀,我也可以像她那样,换个角度背诗呀。我照猫画虎,开始慢了点,但后来就越来越顺利。没多久,这些诗就被我拿下了。 锲而不舍的精神当然可贵,但换个角度可以使你的坚持离目标更近。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首先,审题。对于材料作文,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尤其是结尾句或者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本则材料的关键句就是“蹚水而过,衣衫必湿,水深则有性命之忧,不足取;转身而回,虽能保平安,但目的未达,也不足取。最好的办法是顺着河边走,总会找到桥的”。“没有桥的大河”是阻碍和困难,“过河”是要完成的事情,“蹚水”“回头”都是解决事情的办法,显然这两个办法都被大师否决了,大师提出的办法是“沿着河边走,总能找到桥”,这在说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这是一种智慧。为什么要换种思维?因为换种思维可能会有新的机会,换种思维可能会节省时间、精力,换种思维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等,深入挖掘道理,写出自己对这个道理的独特的理解。其次,体裁。本文既可以写出记叙文,也可以写出议论文。记叙文用自己的具体的生活事件来突出“换种思维模式或角度”的主题。议论文则要有明确的观点,观点即是从材料中感知到的,尽量不要偏,可以深度挖掘,运用中外名人事例和名言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选材。记叙文的选材一般要突出真、小、新的特点,真实的素材才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联想,才能够引出真情实感,小的素材,才能够脚踏实地的去描写、记叙,才能写的真实有味道,新的素材才能够给读者新鲜感,心动感。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则要注意从不同角度的挖掘,重点在于用议论性的语言来分析素材,来写出自己对素材的见解,而非是叙述素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多少人,难以忘怀;有多少事,可以重来。精彩的瞬间,美好的恒久,点亮了我们生命的星空。还记得吗?曾经关爱你的那个人,温暖你的那件事,愉悦你的那道景,感动你的那份情——那眼神、那微笑、那陪伴、那鼓励……都定格在你的心灵深处。

请以“那时,那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将标题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字数600字以上;  (4)字迹端正,卷面整洁;(5)不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注释)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⑤畜:同“蓄”。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新鲜美好

C.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D.男女衣着,如外人      悉:明显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气候影响性格?

杨阳

①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他历时14年完成的巨著《论法的精神》中讨论了法律与气候的关系。他注意到,人们因为气候的不同会导致明显的性格差异:在寒冷的国家,人们对快乐不够敏感;在温暖的国家,人们对快乐的敏感性就要强些;在炎热的国家,人们对快乐极为敏感。气候是用纬度来区分的,不过因此也意味着人们可以用感觉的敏感程度对它加以区分。如果你曾经在英国和意大利观看过一些歌剧,剧本相同,演员亦相同,但你会发现,同样的音乐在两个国家却产生了极不相同的效果。一个国家的观众显得很冷淡,另一个国家的观众则非常激动,令人难以置信。

②有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形成与他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就包括当地气候对性格的影响。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为了躲避酷暑,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性格不受拘束,脾气也相对暴躁一些。而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室外活动较少,需要长时间在封闭的空间与人朝夕相处,因此养成了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被称为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俄罗斯的冬天漫长而寒冷,人们习惯于穿着厚重的冬季服装,所以他们的动作迟缓,不随意,性格上常常也呈现坚毅的特点。生长在江南水乡的人,由于气候湿润,风景秀丽,往往使人们对周围事物很敏感,而且多愁善感,机智敏捷。南方人因为神经纤维多散布在皮肤的表层,因此能敏感地觉察外界的刺痛——这也是南方人胆小谨慎及更富于艺术性的一个原因。在山区长大的人,则因为人烟稀少,开门见山,天气多变,逐渐养成了说话声音宏亮,商量事情爽快,为人诚实的性格。策马奔驰在广阔草原上的牧民,经常面对飞沙走石的恶劣气候,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高楼大厦林立,活动空间狭小独立,空气质量欠佳,憋闷的城市气候最容易让人养成孤僻的性格。

③生活中有很多人在遇到阴雨天时情绪低落,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会心情舒畅。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者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情绪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导致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也因此“偷懒”,变得不怎么活跃,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法国曾经发生过因阴雨连绵的天气迟迟没有停止,而导致很多人患上抑郁症的事情。针对这些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原因,法国当地的很多治疗机构创造性地采用人造阳光治疗法,这种用光照来治疗那些急于想看到阳光的病人的方法,疗效十分显著。

④夏季炎热,不少人的脾气也变得“一点就着”。在心理学领域,一个有趣的研究话题就是高温为什么会让人的脾气变差。最早的证据来自犯罪领域,许多司法报告发现,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的发生率在夏天上升,特别是在气温较高时。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人体对热度的生理反应有关。气温升高会导致人体心跳加快、睾酮水平增加以及其他一些代谢反应,它们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该神经系统负责战斗或逃跑反应,因此人们更有可能发生冲突。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气候影响性格”的?

2.选文第②③④段中有三处画线句子,这些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入夏以来,某地交通事故频发,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和树

张亚凌

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

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着奉着。

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似乎浑身憋着使不完的劲儿,一个劲儿猛长。不等我上小学,它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每次看到它时我就想,该不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速度?

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身说话了,那会儿她旁边只有一个正闹肚子的我。

“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家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她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院子里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的话,还不憋屈死了?你不懂,你太小了,大了就懂了。”

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我还是不解。

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短小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我第一次帮母亲晾衣服的情形至今还记得:

踩着小板凳,胳膊高高举起,还是够不着,以至于没拧干的水顺着我的胳膊流进衣服里。“再想想办法。”母亲笑着鼓励我,“只要搭上去就行了。”于是,我使劲一甩,衣服就搭上铁丝了。

母亲也经常说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

“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也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就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长”。

母亲也常指着门口那棵歪着长的树数落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小时候,一放学,我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奔至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上往起一跳就攀住了树枝,而后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了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时间长了,被母亲发现了,也被她骂过,可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还越荡越高。母亲也就骂句“疯女子”,懒得搭理我了。时间长了,先是我攀扯的那一枝斜了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90年高考失利,曾经一度,我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

“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人,就要学得像树一样皮实……”

记得当时母亲还说起巷子最西头的那个孤老婆婆,说她恓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还不到30岁说没就没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想游泳,就再也没有从水里上来。多少年了?那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这人呀,谁也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

母亲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以至于在母亲已经走了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复绿复枯萎。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们的心里,该不会被悲伤填满?

母亲离去了,纵然心里装满悲伤,我也得好好生活下去。

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1.本文写到了哪些树?它们各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2.从下面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①小时候,一放学,我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奔至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上往起一跳就攀住了树枝,而后就荡起秋千。

②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

3.章中写到“巷子最西头的那个孤老婆婆”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文章结尾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