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间布谷鸣 杨泽文 ①在我的乡下老家,人们并不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间布谷鸣

杨泽文

①在我的乡下老家,人们并不大知晓布谷鸟还有“杜鹃”“杜宇”和“子规”等别称。可见,“布谷”的叫法多出于农人之口。如果从“布谷”一词的发音以及语意来理解的话,分明就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以致多少洋溢着土地的芬芳和古老的气息。

②记得早年在乡间生活时,出于好奇,我曾多次向老人们打听过布谷鸟的情况,但在他们的闪烁其辞中收获甚微。因为绝大多数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近距离地见过布谷鸟,更谈不上仔细观察了。再说,布谷鸟鸣叫时正是农耕大忙的季节,有多少人有闲功夫跑到山林间去侦察布谷鸟?

③“布谷是来催人干活的,而不是让人来观看的。”这是乡村老者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以致常让我再难开口继续询问布谷鸟的事。我只好在每年布谷鸟鸣叫的日子里,不断争取上山放牧的机会,以便亲自观察。可我的愿望总是一次次落空。在山林间独自鸣叫的布谷鸟,似乎只可闻其声而不能见其形,每当你悄然地寻声而去时,它早已察觉了你的意图,鸣叫声便立即停止了。

④父亲知道了我的努力后,随即表示出很不理解的样子。他对我说:“该让人看的鸟,它会主动近距离地接近你并让你开眼的,比如燕子啊,麻雀啊,喜鹊啊,乌鸦啊,等等。而布谷鸟本来就是不愿让人来观看的,它只希望你聆听到它的声音,然后记起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

⑤父亲的话虽然打击了我,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观察的机会。最终,一个难得机会到来了。当我在林间一棵大树下观看鸟巢中的鸟蛋时,忽然觉得惊奇不已:巢中原有的四个小鸟蛋中,这天增加了一个大鸟蛋。正让人暗自纳闷,突然有布谷的鸣叫声从高空飘落。惊喜中我抬头仰望,很快就在绿叶簇拥的一根细枝上,看见一只比野鸽小一点的褐色鸟儿,正在独自发出“布谷布谷”的鸣叫。发声时头向前伸和向上昂,两翼低垂,尾羽上翘且散开,显得羞怯而庄重,孤寂而自信,失落而脱俗……

⑥为避免遭人指责,我没有向别人泄露自己侦查布谷鸟的事。我只是把鸟巢中看到的鸟蛋异常的情况告诉了乡村小学的一位老师。那位老师说:“鸟巢中最大的那枚鸟蛋,是布谷鸟寄放的。它是一种寄生性的鸟,自己不会做巢,也不会哺育幼雏。从孵卵到育雏的工作都要由别的鸟儿来替它完成。因此,你发现的装有五个鸟蛋的鸟巢,将来出巢的只会是一只鸟,这只鸟当然是布谷鸟。至于其他孵化出的小鸟很快就会被布谷幼雏挤出巢外。说起来这有些残酷,但这是自然现象啊……”

⑦记得听完老师的介绍,我对布谷鸟的好感降低了许多。原来在乡间受人尊崇的布谷是一种连巢都不会做的鸟,而且每一只布谷鸟的出现是以另一种鸟的几只幼雏作牺牲为前提的。出于少年的义愤,我再次到林间,将鸟巢中的布谷鸟蛋捡了出去,直到后来我亲眼见到四个小肉团似的小鸟幼雏出壳时,内心才开始踏实起来。多年后的今天,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时,心里似乎又有了一点内疚之感。因为我的无知行为,山林间缺少了一只布谷鸟的鸣叫。

⑧“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布谷》诗中的句子。从清明之后起算,布谷鸟的鸣叫期也就一两个月,然后,它就在林中做默不作声的“隐士”了。

1.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布谷鸟还有“杜鹃”“杜宇”和“子规”等别称。

B.在山林间独自鸣叫的布谷鸟,每当你悄然地寻声而去时,鸣叫声便立即停止了。

C.每一只布谷鸟的出现往往是以另一种鸟的几只幼雏作牺牲为前提的。

D.布谷是一种寄生性的鸟,自己不会做巢,但会哺育幼雏。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讲了“我”从布谷鸟的侦察探究中一步步了解布谷鸟的心路历程。

B.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细致的神态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布谷鸟羞怯、高贵的气质和孤寂、自信的性格。

C.文中“我”对布谷鸟的态度前后发生着变化,由开始时的好奇、感兴趣到好感降低、愤怒到最后的内疚。

D.文章第③④段反复强调“布谷是来催人干活的,而不是让人来观看的”,一方面为后文“我”的内疚埋下伏笔,一方面隐含着每种生物都有它存在价值的道理。

3.“多年后的今天,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时,心里似乎又有了一点内疚之感。”作者为什么内疚?

 

1.D 2.B 3.布谷鸟的做法虽然有些残酷,但这是自然现象,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自己的无知行为,却使山林间缺少了一只布谷鸟的鸣叫,所以有内疚之感。(意思接近,表达通顺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回答。 根据文章第六段的“它是一种寄生性的鸟,自己不会做巢,也不会哺育幼雏”,可知布谷鸟不会哺育幼鸟,选项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结合文章划线句子中的“向前伸”“向上昂”“两翼低垂”“尾羽上翘”等动词,可知划线句子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布谷鸟的羞怯而庄重,孤寂而自信,失落而脱俗。选项“神态描写”说法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出于少年的义愤,我再次到林间,将鸟巢中的布谷鸟蛋捡了出去”可知,当时的“我”为另外几个小鸟雏而伤害了布谷鸟这个行为感到内疚。“我”忽视了“说起来这有些残酷,但这是自然现象啊”这种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却因为自己的仁慈去干涉自然规律,并且“因为我的无知行为,山林间缺少了一只布谷鸟的鸣叫”,所以作者为自己这种无知行为感到内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也。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吾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则眉有何能,亦居吾上?”眉曰:“吾也不能与诸君厮争得。吾居眼鼻之下,不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①神:灵性;②厮:互相。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之者不如好之者

B.吾位居汝上/温而知新

C./其人舍大喜

D.居眼鼻之下/求闻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吾 能 观 美 恶 望 东 西 其 功 不 小 宜 居 汝 上 也。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一狼仍__________

(2)意__________

(3)意将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简单的几笔,写出屠户处境的危险,渲染紧张的气氛,扣人心弦,为后文与狼的斗争做铺垫。

B.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展示了完整丰富的人物形象,十分精彩。

C.“顾”“奔倚”“弛”“持”等词语,表现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

D.文章叙述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屠户的机智和勇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写作最单纯的目的就是记录。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新鲜事,人的记忆不是永恒的,快乐的记忆稍纵即逝。写作是最好的自我学习方法,它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的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这种情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悲观的。写作还可以修身养性,变急性子为稳性子,写的同时,也在思考,犹如在咀嚼东西,写得越多,嚼得越仔细。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请根据对联的上联内容,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把对联的下联补充完整。

百味人生  写  酸甜苦辣  写尽

上联:读诗书礼易,读出书香境界

下联: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澳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对“一国两制”坚信而笃行,“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就会充分显现出来。(将“只有”改为“只要”)

B.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语序调整为“观察、分析、解决”)

C.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删去“随着”)

D.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轮胎制造基地、全球第一耗胶大国,但生产的天然胶却不能自给。(“虽然”调到“中国”前)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罗马音乐会现场,骨笛、古琴、古筝、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合奏,将中国音乐的优美与大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B.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C.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D.董事长德高望重,公司上下同仁都对他恭敬有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