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简说吟诵 吟诵,是我国先秦时代产生的一种传统汉语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简说吟诵

吟诵,是我国先秦时代产生的一种传统汉语诗文口头表达方式,此后逐渐成为读书的主要方法之一。吟诵包括“吟”和“诵”两种主要方式。“吟”是将古诗文的语音长短有致地延长,听上去有种接近于歌唱的旋律感,所以有人将其称之为“吟咏”或“吟唱”。“诵”是在口语基础上强化语音张力和节奏感,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效果。“吟”和“诵”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所结合,从而产生了或偏于“吟”或偏于“诵”的多样化形式。

吟诵之所以成为古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二是古诗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韵律。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容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自然就会形成具有优美旋律的声音形式。而这个声音形式只靠眼睛来看,只靠默读的方式是无法体现的,只有通过有声的吟诵才能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说:声音既是古诗文意义得以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外在形式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吟诵恰恰是表现古诗文声音之美的最好方式。古人在诗文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就离不开吟诵,并渐渐成为一种创作习惯。古人的读书学习也离不开吟诵,如孔子和墨子都有“诵诗三百”之说。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文,是因为它符合学习的规律。过去人们把小学生上学堂学习称为“读书”或者“念书”,而不是“看书”。这说明有声的“读”和“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语言文字也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在这四者当中,前三者都与“声音”有直接关系,这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声音进行“听”“说”“读”,可以调动更多的人体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和促进记忆。

吟诵是借助声音来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但它与现代人们所说的朗诵不同。吟诵和朗诵的最大不同在于吟诵更注重四声和对作品形式的研究,这使它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便于学习和把握。汉语四声本就有高低和长短的不同,将四声读准,加上适当的停顿或者延长,就会形成一定的节奏和旋律。与此同时,把握好古诗文的形式特点和内在节律,如古体诗、古文的内容层次与段落结构,近体诗词的格律规定,自然就会形成一首旋律优美的吟诵调。

这些年,我们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吟诵采录工作发现,尽管各地的语言习惯不同,吟诵还是遵循了一些共同的原则和方法。在字读上,要求发音正确,通语要求尽量纯正,方言也要以该方言的“正音”为准,切不可“倒字”;在节奏上,要求按词、词组的音步、音节停顿或延长,切不可“破句”;同时注意把握诗文内在的神理气韵,从而达到“声音形象”与“文学意趣”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艺术之美。在漫长的历史传承和实践中,各地学人根据自己的方言特点和对古诗文的体会,形成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传统吟诵调。

需要重视的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吟诵的传承出现了危机。有少数学者如唐文治、赵元任、叶圣陶、朱自清等,在保留吟诵传统、从事吟诵教育、培育吟诵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努力。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古诗文吟诵。吟诵正在重新成为人们认知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成为学校进行古典诗文教学的一种新颖有效的方式。

1.文章的标题为“简说吟诵”,请说一说作者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

2.第一自然段中“吟诵包括‘吟’和‘诵’两种主要方式”中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画线部分),会显得重复累赘吗?请结合文章分析。

 

1.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为“吟诵”,揭示说明内容,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 2.不能去掉,主要表范围,限制说明吟诵的方式很多,“吟”、“诵”只是常用的两种,去掉后就说明吟诵的方式只有“吟”、“诵”这两种,这不合符实际情况,去掉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 3.不累赘,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古人的读书学习方式离不开吟诵,但各有侧重。第一个例子是说明“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文,是因为它符合学习的规律”,第二个例子是说明“有声的“读”和“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两个例子使说明更具体、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解析】 1.本题考查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文章主要讲了吟诵的历史、吟诵受欢迎的原因、吟诵是学习诗文的方法、吟诵的共同原则与方法、吟诵传承出现了危机。因此题目“简说吟诵”点明了本文的说明的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吟诵包括‘吟’和‘诵’两种主要方式”,“主要”表范围,是用来修饰限制“方式”的,说明人们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吟”“诵”这两种方式。但如果去掉“主要”,就意为吟诵就包括“吟”“诵”这两种方式,没有其他的方式了。这与实际不符,因此不能去掉。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方法。由“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容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自然就会形成具有优美旋律的声音形式”、“古人的读书学习也离不开吟诵,如孔子和墨子都有‘诵诗三百’之说”可知,这个例子是说明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文,是因为它符合学习的规律;由“过去人们把小学生上学堂学习称为‘读书’或者‘念书’,而不是‘看书’。这说明有声的‘读’和‘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可知,这个例子是说明有声的“读”和“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两个例子的侧重点不同,不会显得重复累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2)请默写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和颈联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诗。

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起。

④秦王色,长跪而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有先生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广于君                    广:扩充

B.五百里哉                直:只,仅仅

C.秦王色                    挠:屈服

D.长跪而之曰                谢:感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刺王僚也            徙于南冥也

B.挺剑                    之细柳军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非得一人井中也

D.有先生也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A.况且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因为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认为他是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是错误的主意。

B.况且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因为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他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是错误的主意。

C.况且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认为他是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D.况且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他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自然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唐雎临危受命,任务异常艰巨。

B.选文第②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博安仁不但在全世界鼎鼎有名,而且在四川,乃至全国也是好评如潮。

B.同学们写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乱编造、无病呻吟。

C.这一条航线的开辟,使两地之间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D.是否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战役,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道理我一直都懂,你这番话,让我理解得更加深刻,茅塞顿开

B.在我国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某些国家落井下石,实在太不厚道。

C.这个老教授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为人只看重大局不去在意小的事情,真可谓是不修边幅啊!

D.在辩论赛即将结束时,他一反常态,以咄咄逼人的辩词战胜对方,令人赞叹不已。

 

查看答案

下面语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

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

C.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D.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