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简明的标题。 2018年12月13日,第五个南京大屠杀...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简明的标题。

2018年12月13日,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十时,国家公祭仪式开始。现场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下半旗致哀;全市主城区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路上的行人和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也同时默哀1分钟。

公祭日当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举行了多个悼念活动,如“世界和平法会”、“烛光祭”等。

 

示例一:第五个国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 示例二:第五个国家公祭日: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解析】 拟写新闻标题,要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拟写标题;也可以对新闻材料的导语进行概括拟写标题;有的在概括导语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内容来整合作答。本题可依据导语句“2018年12月13日,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举行了多个悼念活动”概括拟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析】
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根据选文④~⑩段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  落

⑤~⑥

⑦~⑧

⑨~⑩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

B.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2.选文第③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赏析选文第⑧和第⑨段划横线的句子。

(1)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做赏析)

(2)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请自选角度赏析)

4.选文第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缺处填补适当的内容。

①美国记者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学写到:“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②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  ”之美誉,《昆虫记》能获得如此美誉,与法布尔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关,他自己这样评说:“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    ”。

 

查看答案

    蒙骜伐魏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

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注释:①蒙骜:秦国大将。②高都、汲:地名。③恤:体恤,顾惜。④趣():同“促”,催促。⑤持:握着……的手。⑥王:指秦庄襄王。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骜帅伐魏  师:军队 B.魏师败   数:屡次、多次

C.以有魏也   徒:只,仅仅 D.公子在外十年矣  亡:死亡

2.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

(2)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

3.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

 

查看答案

虞美人·梳楼

(南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漾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溟漾(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1.这首词选取了绵绵的细雨、__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2.下面所列诗句中哪句与“海棠红近绿栏杆”烘托之情一致,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查看答案

    还记得《背影》里的“父亲”吗?“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走一步,再走一步》里的“我”,“我小心翼翼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还有不经意间看到的一个小动物、一只小昆虫、一株藤蔓,它们也在朝着一个目标攀爬,或许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但是依然不停的攀爬……在我们的生活中,“攀爬”是最美的姿态,有时候为别人,那是付出;有时候为自己,那是成长。或许是身体的苦旅,或许是心灵的跋涉。

请你以“攀爬的姿态”为题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