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熬鹰 ①大别山绵延数百里,到孙铺镇杏山时,一派莽莽苍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熬鹰

①大别山绵延数百里,到孙铺镇杏山时,一派莽莽苍苍。林深叶茂,遮天蔽日;鹞鹰盘桓,兔走狐奔,把古老神秘的杏山衬托得无限生机。仓爷是生活在杏山脚下的一个老猎户,也是方圆百里唯一的熬鹰能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仓爷的腿脚已不再灵便了。提一杆猎枪,为追撵一只兔子或是狐狸,穿梭在丛林里疾走如飞,已是遥远的事情了,却成为他永久的回忆。

②仓爷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家里熬鹰。熬鹰是一件颇为苦累的活计,几天几夜,人与鹰就那么对峙着,不吃不喝不眠,直至一方最终败下阵来,才宣告熬鹰的结束。一场活儿下来,开始还桀骜不驯、斗志昂扬的鹰,这会儿羽毛凌乱,蔫头耷脑;熬鹰的人,也眼布血丝,形容憔悴,走路不稳,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③仓爷七十三岁这年,在杏山上又逮住了一只鹰。这只鹰,个头虽不大,但野性十足,自仓爷逮住它的一刻起,就没有消停过。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左冲右突,扑腾挣扎,试图逃离笼子的束缚。仓爷递给它水和羊肉,它睬都不睬,扇着翅膀,带起很大的风,将仓爷手中的碟子都打翻在地。几天过去了,这只鹰的野性丝毫无减,仓爷伸手探进笼子,想摸摸它的羽毛,猛不防被它铁钩一样尖利的喙,拉下一道深深的口子,顿时流血不止。仓爷在心里说,自己真正碰上了强劲的对手啦!

④熬鹰是从这天夜晚开始的。仓爷用一条铁链子,将鹰拴在一根悬挂的横梁上,横梁摇摇晃晃,鹰就在上面不断地来回扑腾。仓爷说,横梁晃动,让鹰在上面不停地运动,可以锻炼掉身上多余的脂肪,更利于以后捕猎。

⑤仓爷手持一根棍子,守候在鹰的面前。熬鹰的日子里,是不给鹰任何吃食的,包括一滴水的饮用。仓爷也是不吃不喝,一直陪着鹰熬下来。仓爷时刻观察鹰的一切。那鹰,精力充沛,斗志昂扬,没有丝毫就范的意思。它紧紧抓住来回晃悠的横梁,用铁钩一样尖利的喙,不断啄击腿上的铁链子,每啄击一下,喙与链子都会发出金属撞击般的声音,异常刺耳。鹰似乎已意识到,它的自由,是与这根铁链子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啄断腿上的链子,才能重回蓝天,自由翱翔。鹰执著地啄击着,每啄击一下,都像啄击在仓爷的心上,让他担心鹰随时都会啄断链子,摆脱束缚,一冲九霄。仓爷还看到,由于不断啄击,力度太大,血已从鹰的嘴和鼻孔里流出,结成了黑色的痂。

⑥后来,鹰在横梁上停止了无谓的挣扎,开始拿眼睛盯屋里的一切,扫视了一圈,最终将眼睛停留在仓爷的脸上,如豆一样金黄色的鹰眼里,闪烁着深深的仇意,隐隐还有一丝迷茫。仓爷感到,鹰的眼睛在与他碰撞的瞬间,似乎要啄透他的五脏六腑,洞穿他的一切。熬鹰几十年了,仓爷从没有发现有哪只鹰是这么用眼神看人,仓爷的身子不由震颤了一下。

⑦仓爷感到自己明显地胆怯了,仿佛做了亏心事似的,赶紧低下了头。仓爷想,是自己老了吗?不!即使是年龄的原因,自己也要坚持把这只鹰熬下来。仓爷自从逮住这只鹰后,就喜欢上了它,他决定熬完这只鹰后,就“金盆洗手”,给自己的熬鹰生涯圆满地画上句号。他不相信,自己熬了几十年的鹰,如今却要败在最后一只鹰面前!

⑧仓爷很快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态,又勇敢地迎上鹰的目光,和它对视起来。仓爷和鹰,就这么一直久久地对视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鹰终于架不住仓爷的目光,困意袭来,几欲闭上眼睛。仓爷清楚,这是到了熬鹰的关键时刻。那鹰每次耷拉上眼皮,仓爷都用手中的棍子拨弄它,让它始终无法闭上眼睛。仓爷这次看到鹰的身子开始颤栗了,眼里流露出乞怜的神色。仓爷伸手抚摸鹰的头时,鹰不再挣扎,没有了先前的凶悍,一动不动,任凭仓爷的手顺着它的头滑下,一直抚摸到它的脊背。金色的眼睛里,透出温和柔顺的光。仓爷知道这是熬鹰成功了。在一阵欣喜中,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下来,让他有一种虚脱般的感觉。正待仓爷转身欲拿羊肉喂鹰时,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倒在地……

⑨也许,七十三是个坎儿,仓爷熬败了鹰,最终没有熬过自己。那鹰,每天盘桓在仓爷的坟头,长唳着,不忍离去。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开了人,该怎样生活。

1.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小说主人公仓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文章以“熬鹰”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结尾写道:“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开了人,该怎样生活”。怎样理解这句话?对此你有何看法?

 

1.①为仓爷和鹰提供了生长的环境和背景。②突出形象,有如此雄峻的大山,才会有如此桀骜不驯的鹰和坚韧意志的仓爷。③引出下文仓爷驯鹰的情节。 2.仓爷是一个坚韧顽强、经验丰富的熬鹰能手。几天几夜不吃不喝,最终熬败了鹰,表现出坚韧顽强。“金色的眼睛里,透出温和柔顺的光。仓爷知道这是熬鹰成功了”表现了仓爷熬鹰的丰富经验。 3.熬鹰,就是人以自身的精神意志战胜鹰的精神意志,使鹰屈服于人的过程。①熬鹰,就是磨掉鹰的野性,最终听从主人的使唤。②熬鹰也是熬人,是人和鹰的精神和意志的真正较量。③熬鹰其实是对生灵的戕害。 4.①被驯服了的鹰最终会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生灵,恰是对生灵的破坏和戕害。②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和万物和谐相处,才不会有悲剧发生。 【解析】 1.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等。“大别山绵延数百里,到孙铺镇杏山时,一派莽莽苍苍。林深叶茂,遮天蔽日;鹞鹰盘桓,兔走狐奔,把古老神秘的杏山衬托得无限生机。”这处环境描写中“大别山”“孙铺镇杏山”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背景;“莽莽苍苍”“林深叶茂”“遮天蔽日”等突出了山高林密,这种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的环境造就了桀骜不驯的鹰,也磨炼了仓爷的意志。同时这处环境描写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据此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准确和全面,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另外,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根据本题的要求,必须有内容,有形象特点。本题主要结合熬鹰的过程来分析仓爷的性格。根据文章四到八段中对仓爷的各方面的描写进行分析。“仓爷用一条铁链子,将鹰拴在一根悬挂的横梁上,横梁摇摇晃晃,鹰就在上面不断地来回扑腾。仓爷说,横梁晃动,让鹰在上面不停地运动,可以锻炼掉身上多余的脂肪,更利于以后捕猎。”“仓爷清楚,这是到了熬鹰的关键时刻。那鹰每次耷拉上眼皮,仓爷都用手中的棍子拨弄它,让它始终无法闭上眼睛。”“仓爷伸手抚摸鹰的头时,鹰不再挣扎,没有了先前的凶悍,一动不动,任凭仓爷的手顺着它的头滑下,一直抚摸到它的脊背。金色的眼睛里,透出温和柔顺的光。仓爷知道这是熬鹰成功了。”这些句子突出了仓爷熬鹰的经验丰富。“仓爷手持一根棍子,守候在鹰的面前。熬鹰的日子里,是不给鹰任何吃食的,包括一滴水的饮用。仓爷也是不吃不喝,一直陪着鹰熬下来。仓爷时刻观察鹰的一切。”“仓爷很快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态,又勇敢地迎上鹰的目光,和它对视起来。仓爷和鹰,就这么一直久久地对视着。”表现了仓爷的坚韧顽强。由此概括出仓爷是一个坚韧顽强、经验丰富的熬鹰能手。 3.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含义。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结合文章第二段“熬鹰是一件颇为苦累的活计,几天几夜,人与鹰就那么对峙着,不吃不喝不眠,直至一方最终败下阵来,才宣告熬鹰的结束。一场活儿下来,开始还桀骜不驯、斗志昂扬的鹰,这会儿羽毛凌乱,蔫头耷脑;熬鹰的人,也眼布血丝,形容憔悴,走路不稳,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可知,“熬鹰”重在一个“熬”字,“熬”本身就是一种折磨,折磨鹰使其失去野性,成为人的奴隶,是对鹰的伤害,同时也是人与鹰的较量。本文仓爷熬鹰的结果,“鹰的身子开始颤栗了,眼里流露出乞怜的神色……鹰不再挣扎,没有了先前的凶悍,一动不动……金色的眼睛里,透出温和柔顺的光。”最终鹰被驯服,屈从于人。“正待仓爷转身欲拿羊肉喂鹰时,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倒在地……”“仓爷熬败了鹰,最终没有熬过自己。那鹰,每天盘桓在仓爷的坟头”仓爷也熬倒了自己。所以“熬”是双向的,而且通过熬鹰过程来看,这也对生灵造成极大的伤害。据此作答即可。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开了人,该怎样生活。”表面意思是鹰被驯服了就会依赖主人,现在主人去世了,没有了依赖,鹰不知道该怎样生活下去,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人类对动物的这种伤害是难以弥补的。深层的应该引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记叙了仓爷熬鹰这件事,仓爷最终驯服了鹰,但自己也被熬倒离开人世,这种做法对双方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由此告诫我们,要和世间万物和谐相处,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据此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

(1)茅盾曾对《水浒传》中的人物有如下的评价:“对于杨志,我们可怜其遭遇,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寄以满腔同情,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可言。”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次日早晨,武松在厅上告禀,催逼知县拿人。谁想这官人贪图贿赂,回出骨殖并银子来,说道:“武松,你休听外人挑拨你和西门庆做对头。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狱吏便道:“都头,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俱全,方可推问得。

见知县这么说,武松回去后做了什么事,然后再去自首?请简述。

 

查看答案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三篇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时期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二)与子由书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者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三)食蚝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注)①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②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梁代何逊、唐代张藉、宋代孟宾于等诗人均曾任过水部郎官职,作者责受水部员外郎。故称。③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④肯綮(kěn qìng):筋骨连接的地方。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

书此纸遗之;__________     ②正尔嚼:__________

2.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肉 与 浆 入 水与 酒 并 煮 食 之 甚 美 未 始 有 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

4.《初到黄州》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中的“惭”解释为____,一个“惭”字道出了苏轼当时____的心情。

5.有人说,作为“吃货”的苏轼,他“时时不忘吃,而且懂吃会吃,甚至吃出了一种人生的境界”,请结合上述诗文作品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用“/”给下面的诗句断句,并将断好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上。(每句限断一处)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1)思想感情:________

(2)哲理: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书法作品,回答问题。

         

作品一:好书不厌百回读 嘉树新成十亩阴(包世臣)    作品二:茗杯瞑起味 书卷静中缘(吴让之)

如果在书房中悬挂一幅书法作品,下列两幅作品你选择哪一幅?请结合所选书法作品的书体特点和内容说说选择的理由。

选择:________

理由: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