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①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惟一途径,中国整中心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②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

(1)加点字“借鉴”的“鉴”注音应该是_________

(2)第①句应该加的标点符号是什么_____

A.“、”    B.“,”    C.“:”    D.“。”

(3)划线句中有一处错别字,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4)到2019年年底全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551万人。请根据中国精准扶贫成果,自拟一副五字或五字以上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1)jiàn (2)A (3)“惟” “唯” (4)合乎题意即可 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注意:(1)“鉴”的读音是“jiàn”,调号的位置不能标在“i”上,要标在“a”上; (2)第①句的标点符号是加在“帮助贫困人口”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这两个短语中间的,表示短暂的语气停顿,因此可以加“、”,本题选A; (3)注意“唯一”不能写成“惟一”; (4)题目中给出了内容和字数限制,内容是要和精准扶贫有关,字数要五字或以上,注意对联的上下联格式基本要求:字数相同、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相近。 示例一: 上联:万众一心打好脱贫攻坚战 下联:千方百计引导精准致富路 示例二: 上联:精准精确精至户 下联:扶贫扶智扶到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1)子日:“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3)“君子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当朋友遭遇失败,情绪低落时,你可以借用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他振作;当朋友取得成绩,却遭人指责时,你可以借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鼓舞他的豪情;当朋友缺乏信心时,你可以用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发其不忘初心。

 

查看答案

请你以“把    留在心中”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2)文体自定,不少于550字。(3)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许多学校张贴着“敬、静、竞”的标语,每一个字蕴含着学习、生活的态度。请任选一“jìng”字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2)文体自定,不少于550字。(3)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注释)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4.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昆虫记》被誉为“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如果你向朋友推荐这本书,请写出两点推荐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