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张车票 她迈着沉重的步子,把头垂得低低的,蹒...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张车票

她迈着沉重的步子,把头垂得低低的,蹒跚地向汽车站走去。

她没有带一点儿子平日喜欢吃的东西,只是带着一个母亲忏悔、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劳教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      。耳边响起杂乱的脚步声、喧闹声,眼角晃动着急匆匆的人影,这是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来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妈妈好!妈妈好!”小男孩抱着妈妈的头,甜甜地说。

“妈妈不好!”她的声音在颤抖,嘴唇在嗫嚅,双脚不由自主地跨出了长长的队伍,一下站到这对陌生的母子身边。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年轻的母亲有点愕然,用睥睨的目光望着她问道:“你是说谁呀?”

“我是在说我自己,也是在说你!”她内疚而又真诚地说。

“我有什么值得你说的,真是奇怪!”年轻的母亲气恼地回答。

“妈妈,我们走!”小男孩摇着妈妈的头撒着娇催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里闪动着泪花,语气是那样凝重。

“什么?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年轻的母亲惊诧不已地问道。

“是的!”她坚定地说,并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拙文,不,尝尝这颗苦果吧!”

年轻的母亲放下手中的小男孩,好奇地接过报纸,猛然,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道。

“不,不能走,我们补票去!”年轻的母亲说道。

1.填在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A.一张巨大的罗网 B.一根粗大的绳索 C.一条闪光的皮鞭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2.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

3.第一段对人物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当年轻的母亲看了报纸以后,“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试揣摩一下年轻的母亲当时的心理并把它写出来。

 

1.D 2.因为“她”的儿子小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3.动作描写,表现了“她”为自己以前教子失误而忏悔、痛苦、羞愧的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4.提示:年轻的母亲的心理应包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后怕以及对“她”深表同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 A.从外形上来看,标尺线与“罗网”没有相似之处,不能形成比喻。不恰当; B.绳索可以把人束缚住,根据文本内容,这条标尺线起到的应是警醒的作用。不恰当; C.第一,“皮鞭”抽打在人的身上使人感动疼痛,这条标尺线起到的应是警醒作用。第二,标尺线并不发光。不恰当; D.这条标尺线让这位母亲想到过往,正是她对孩子的放纵和错误的引导让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条标尺线提示并警醒着这位母亲,就像感叹号提醒人们注意一样。与语境相合,最为恰当; 故选D。 2.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读文可知,这位母亲从这一对母子的对话里想到过往,所以觉得熟悉。想到自己当初也是从贪图一点小便宜开始,纵容儿子,才使儿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才会觉得可怕。 3.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迈着、垂、走去”是对她的动作描写。从这些动作里,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对于儿子的愧疚,因为她没有把儿子教育好。儿子此时进了少年劳教所,她的内心无比痛苦。作为一个母亲,看着儿子不但没成才,还走了犯罪的道路,她又觉得羞愧。所以这些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她内心忏悔、痛苦、羞愧的心情。联系下文可知,此处她的动作和这些动作里反映出来的心情引出下文她阻止的一对母子贪图小便宜而逃票的行为。以生动的描写开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开放类试题,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言之成理即可。如:真没有想到贪图小便宜会带来这样的恶果,如果没有她的提醒,我还认为自己做得很对呢。我真是不应该呀,既不应该贪图小便宜逃票,也不应该对她斥责,我真该好好感谢她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____________         (2)其境过清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远近(《桃花源记》)

B.其反激力(《河中石兽》)

C.孔子云:何陋有(《陋室铭》)

D.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核舟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甲、乙文段画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万籁此都寂,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3)挑兮达兮,在城阙兮。________________。(《子衿》)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小石潭记》中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7年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为此,某校开展以“我爱朗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宣传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美文)“朗读”是体会语言美的重要途径。如要让你从老舍、朱自清、冰心的作品中选一篇朗读,你会选谁的哪篇作品?请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作者:_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巧妙劝说)为了提高朗读能力,李超同学打算周六晚上收看一期《朗读者》,却被妈妈以耽误学习为由阻止。假如你是李超,会如何劝说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初二(1)班的班主任张老师,一心扑在学生身上,积劳成疾,患病住进了医院。有四位同学代表全班去看望望老师,他们都说了一番慰问的话。其中哪一位同学说话不太讲究分寸?  

A. 张老师,你一心为了我们,把身体累坏了。我们的心里都非常难过,愿您早日康复。

B. 张老师,你太不注意身体了,一工作起来就没日没夜的,以后一定要劳逸结合。

C. 张老师,你安心在医院治病,我们会自觉地把班级工作搞好的,努力做到您在和不在时一个样。

D. 张老师,你要注意按时吃药,注意休息,病很快会好的。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生旦净末丑”是戏剧的行当,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

B.《小石潭记》《核舟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出自“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诗经》中有不少篇目被改编成歌词,如《在水一方》的歌词就出自《蒹葭》。

D.文人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