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题。 (A)最后他(毛泽东)说: “如果我索性撇开你的问...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题。

(A)最后他(毛泽东)说: “如果我索性撇开你的问题,而是把我的生平的梗概告诉你,你看怎么样?……

“我继续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是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用了一百六十块钱——里面包括我许多次的报名费!在这笔钱里,想必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因为订阅费是每月一元。我常常在报摊买书、买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二七年我上井冈山为止,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一九二O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的指引。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B)当别人请他(朱德)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A)中画线句“这段自修期间”时间长度有________,“自修”的具体地点在________

2.两位伟人都爱阅读,毛泽东相比,写朱德阅读时却着墨甚少,这是否有损朱德的光辉形象?请结合原著简述理由。

3.《红星照耀中国》记叙毛评东1921年之前的读书事迹有十几处,请结合文段及原著,举例谈谈毛泽东给我们的读书启示。

 

1.半年;湖南省立图书馆 2.示例一:不会。作品重点刻画朱德投身革命英勇善战的光辉形象,而侧面描写朱德的读书爱好等,详略得当,塑造了一个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示例二:不会。从整部作品而言,避免了行文呆板单一,和毛泽东的形象相互映衬,展现了党领导人的优秀群像。 3.示例:①要刻苦勤奋、惜时读书,以“学”为生。例如,他不顾父亲责备,把钱都花在买报买书之中;甚至多次为了寻找自己学习的兴趣而交了不少入学报名费;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地,安排读书计划,努力读书。②要博览群书,兼容中西。例如,他阅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虽不喜欢经文,但古文造诣深受赞赏,对中国近代政论更是广泛涉猎;他研读西方历史、地理、生物学、伦理学、法学、哲学和文学等等,提升他思维逻辑能力,增长了见识,才华横溢。③要质疑反思,求真探索。例如,他反复研读古代那些记叙“造反”的书,发现“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深感愤慨;他对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等人各种思想进行研读,去伪存真,探索真理。④要知行合一,实践探索。他读到《民报》上面刊载两个中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第二年也效仿他们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一九二O年冬天,他便运用这些理论去组织工人们,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⑤要立志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读书。例如,他阅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博古通今,探索“造反”(起义)救亡之路;他酷爱《盛世危言》,希望国家图强振兴;他阅读“瓜分中国的小册子”时,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阅读《民力报》(应为《民立报》)《民报》《新青年》等等进步报刊和文章,关心时政国运,寻找国家民族的独立发展的道路,时刻为着民族解放而准备。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经历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介绍了毛泽东主席的在湖南时期相关读书经历:  16岁时,他去离家50里以外的湘乡县的一所新学堂学习,有了不少进步。后来,他去了长 沙,进入了一所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因政局动荡,只待了半年。接着,他又参加了军队,当了半年兵。然后,他进入了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那里学习了六个月就退学了,退学后,他给自己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非常认真地度过了半年时间。 1912年,他进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1918年毕业。 2. 本题考查名著对人物的写法分析。从作品本身来说,作者对人物的了解有其关注的要点,作者对朱德的关注在于其作为红军总司令,重点要表现的是朱德同志投身革命英勇善战的方面,其读书爱好等是对人物形象的补充,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两位伟人都爱阅读,斯诺在介绍毛泽东时,不厌其烦地用大量笔墨来写毛泽东同志的读书求学经历。这是正面描写。在写朱德同志时,却仅用了少量的篇幅,通过康克清的讲述来写朱德爱读书,这是侧面描写的方法。这样,有详有略,正侧面相结合,使得人物各具特色。而且,毛泽东同志作为文职领导的形象出现,朱德是作为武职领导的形象出现的,一文一武,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示例一:不会。作品重点刻画朱德投身革命英勇善战的光辉形象,而侧面描写朱德的读书爱好等,详略得当,塑造了一个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示例二:不会。从整部作品而言,避免了行文呆板单一,和毛泽东的形象相互映衬,展现了党领导人的优秀群像。 3. 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感悟,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紧扣名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阐述。 如:①要刻苦勤奋、惜时读书,以“学”为生。例如,他不顾父亲责备,把钱都花在买报买书之中;甚至多次为了寻找自己学习的兴趣而交了不少入学报名费;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地,安排读书计划,努力读书。 ②要博览群书,兼容中西。例如,他阅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虽不喜欢经文,但古文造诣深受赞赏,对中国近代政论更是广泛涉猎;他研读西方历史、地理、生物学、伦理学、法学、哲学和文学等等,提升他思维逻辑能力,增长了见识,才华横溢。 ③要质疑反思,求真探索。例如,他反复研读古代那些记叙“造反”的书,发现“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深感愤慨;他对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等人各种思想进行研读,去伪存真,探索真理。 ④要知行合一,实践探索。他读到《民报》上面刊载两个中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第二年也效仿他们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一九二O年冬天,他便运用这些理论去组织工人们,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⑤要立志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读书。例如,他阅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博古通今,探索“造反”(起义)救亡之路;他酷爱《盛世危言》,希望国家图强振兴;他阅读“瓜分中国的小册子”时,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阅读《民力报》(应为《民立报》)《民报》《新青年》等等进步报刊和文章,关心时政国运,寻找国家民族的独立发展的道路,时刻为着民族解放而准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_______会好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把题目补充完整;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不少于500字;

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那个擀皮的人

简默

①父亲是一家之主。他说,吃饺子吧。母亲便忙活了起来。面粉是现成的,盛在一个深绿色的铁皮桶里,她舀了面粉,倒入盆中,添上水,和好面,然后搓掉沾在手上的面渣儿,挎着篮子到集上去买韭菜和五花肉。

②调好馅,铺开案板,找出篦帘(北方农村一种用高梁秸制作的放面食的盛具)和擀面棍,此时,面也饧了。在我们家,包饺子都是父亲擀皮,母亲捏。偶尔,父亲擀得快了就停下来,帮着母亲捏;更多的时候,他俩配合默契,父亲擀的正好够母亲捏的,这大概就是心灵相通吧。饺子好吃不好吃,首先在于饺子皮,要擀得厚薄软硬恰到好处。父亲擀起来总是得心应手,他扯过那一大团面,切成一个个大剂子,反复地揉,成条状,再切成一个个小剂儿,按成饼状, 右手持擀面棍压着大半面皮上下滚动,左手捏着面皮边儿循环转动,一张张饺子皮就擀成了。母亲是个左撇子,她将饺子皮摊在右掌心,夹足馅放在皮中间,上下对折,再左右捏上几下,饺子便在她手中严丝合缝了。饺子个大馅足,结实饱满,一个个卧在高粱秸编扎的篦帘上,从边儿开始,一圈一圈地向里包围,仿佛荡开的涟漪,最后胜利会师似的卧满了整个篦帘。此时,瓦蓝色的煤气火苗正探出舌头,舔着锅底,水沸了,母亲端过篦帘,将饺子拨拉入水。饺子在沸腾的水中翻滚着,捞出锅时愈显丰腴水灵,像满载的船儿,泊在青花瓷盘浅浅的避风港中,热气腾腾,好似被一阵风吹散的炊烟。我心急火燎地夹了一个,咬上一口,韭菜与五花肉的香味交融着,氤氲在舌尖。我明白了“好吃不过饺子”的内涵。

③对孩子来说,记吃不记打是天性。尽管幼时我淘气得不像话时,母亲便随手操起擀面棍,作势要打我。所谓打也只是瞅准了,轻轻地扫过臀部那些肉多的地方,因此我痛恨不起它,渐渐地连同那打都忘了。但我深刻地记住了那时吃过的饺子,韭菜肉馅的、芹菜肉馅的、荠菜肉馅的、芸豆肉馅的……一张小小的饺子皮包罗得下大千蔬菜,也包住了父亲和母亲的浓浓亲情。

④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除夕,一家人吃罢年夜饭,春晚也拉开了序幕。父亲和母亲将面、馅和家什搬到了客厅的茶几上,仍旧一个擀,一个捏,不时地抬头看上一眼春晚,手中却从没停下来。不到十点钟,饺子包完了,卧满了两个篦帘。饺子就是“交子”,它连接起了旧岁与新年。大年初一早晨,我们一如既往地给父亲和母亲磕头拜年,挑竿炸响穿红袄的“大地红”鞭炮,一盘盘饺子端上桌,热气萦绕,模糊了半边脸……

⑤若干年后,我记起这一幕,恍然觉得父亲擀母亲捏,正如男耕女织,一家的温馨与幸福就在这男耕女织中绵延,似乎永远不会止息。

⑥后来,父亲不在了,母亲的天空塌了一半。她常常一个人坐在黑暗中,想不起来开灯,或许也不愿意开。我是长子,我学着父亲的口吻说,吃饺子吧。不等母亲说话,妻子和儿子抢先应和。照例是和面、买韭菜、买五花肉、调馅,妻子代替父亲擀皮,仍是母亲在捏。母亲一言不发,一个一个认真地捏着,她一定想起了那个擀皮的人。饺子渐渐覆盖了整个篦帘,像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场雪。第二天,母亲的脸上居然有了微微的笑意,她大概又看到了照进生活里的些许阳光,我觉得这是饺子的神奇作用,它补缀了生活的隙。生活中,锅碗瓜盆相互磕碰是常有的事,每逢这时,我总会说,吃饺子吧。于是大家各自动手,配合默契,吃罢饺子,所有的误解与不快都散尽了,留下的是宽容与珍惜。

⑦挨到了除夕,那是父亲走后的第一个除夕,母亲在下午就将家门口的灯换成了一盏红灯,像悬起了一个小小的灯笼,它从里向外地散射着红光,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父亲回家的路。母亲和我们一起,在它的照耀下包饺子、看春晚、守岁、拜年、吃饺子,仿佛父亲仍然与我们红红火火地包着饺子,他在擀,母亲在捏,一切都像他在时一样。

⑧此时,二十四节气又开始了新的轮回。旷野无人,麦苗葱笼,稠密而泼辣,我禁不住想象在纷飞的大雪中,我扯开嗓子呼喊,喊我所有的亲人迎着雪回到故乡,喊地下所有的先人重返人间——在除夕和初一,将四下失散的他们聚拢到一块,困炉吃一盘热气腾腾的团圆饺子。

(选自《光明日报》201829)

1.作者在第段中感叹饺子有神奇作用,结合全文说说饺子的神奇作用有哪些?

2.赏析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他扯过那一大团面,切成一个个大剂子,反复地揉,成条状,再切成一个个小剂儿,按成饼状……

饺子渐渐覆盖了整个篦帘,像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场雪。

3.简析结尾段的妙处。

4.请你结合文章与生活实际,从“死亡”“爱”“生命”“自然”中任选两个词语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悟。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认识病毒

①“新型冠状病毒”这个名词大家都很熟悉了,严峻的疫情下,人类对病毒的探究一直在持续。病毒和病菌有什么区别?病毒有毒吗?病毒算是生命吗?病毒是怎样让人生病的?有药物能杀死病毒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病毒和人类同行的历史,消除未知或许是我们当前理性面对疫情的有效做法。

②19世纪末人类发现病毒,它们比细菌小很多。

③人类知道细菌的存在经历了漫长的接受过程,而对病毒的认识更晚。19世纪末,人们发现烟草得了花叶病。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把有病的烟叶捣碎挤出液汁滤过,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没检查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比林·杰克认为,这一定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粒在作怪,他把这类微粒称为“病毒”。人类就是这样结识了病毒,后来慢慢发现,许多疾病,如流感、麻疹、肝炎等,其罪魁祸首也是病毒。

④病毒是生命吗?科学界对此莫衷一是。

⑤病毒太小了,一直到1931年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人类才开始能看到它们。病毒最小的成员仅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仅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构造也比细菌简单得多,根本没有细胞结构,只不过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一种记录遗传密码的物质)外包一层蛋白质外壳而已。

⑥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科学界对此也尚无定论。要知道细菌、真菌这样的细胞生物,其细胞就像一个城池一样生机盎然。在细胞膜这道“围墙”里,蛋白质催动着千万种生化反应,吸收利用能量,合成分解生物分子,维护复制遗传信息,有序度不断增加,就像一个文明城市的运行。病毒也有自己的“围墙”,但与细胞正相反,它们都会有一层完全由蛋白质分子组成的壳,称为衣壳。相对于柔软、流动的细胞膜而言,病毒的衣壳是坚实而固定的。“国墙”里面是一片死寂,没有盎然的能量交换,没有复制。这样一个“死”的生命碎片,如果离开“活”的生命,就永远只能保持“死”的状态。

⑦于是,病毒必须要入侵活细胞,利用活细胞的分子机器以及能量和物质,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病毒颗粒来。

⑧病毒怎么肆虐的呢?复制自己杀死细胞。

⑨病毒的杀伤力比细菌大得多,它入侵到植物或动物细胞内的“目标”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复制自己。而新病毒的生产过程都会把细胞自身的能量和物质储备耗尽。最终,当这些病毒从细胞释放出去时,也就导致了细胞膜的彻底破裂,随着病毒在宿主体内的传播扩散,细胞一个接一个失去功能、死亡瓦解,宿主也就生病了。这正是病毒真正杀死生命体的一个最关键的原因。

⑩冠状病毒是“病毒王”吗?称不上。

别以为戴着皇冠就是王者了,其实冠状病毒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我们平时的普通感冒也有10%到15%是由温和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温和的冠状病毒会长期潜伏在我们的呼吸道中,只等我们的免疫力下降时,就出来兴风作浪。但只要我们的免疫力恢复正常,就又会被压制下去。

但是,为什么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那么厉害?因为“新”呀!人体对于新的病毒往往是防不胜防的,我们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办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阻止它识别并入侵细胞,一种是在细胞内阻止它利用细胞的资源去生产新的病毒颗粒。

除了免疫系统,现代人类手中其实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置任何一种病毒于死地。抗病毒药物还面临一个困难,就是病毒的变异。细胞中的核酸复制机器本就有一定的错误率,结果就是基因突变,像冠状病毒和艾滋病病毒这样的RNA(核糖核酸)病毒,变异速度尤其高,从而逃避抗体的识别。

疫苗是人类控制和预防病毒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接种灭杀活性的病毒,使人体从根本上产生抗体免于病毒感染。不过,就像前面所说,像艾滋病病毒这种多变的病毒,目前疫苗的研制仍然没有成功,往往针对的疫苗才出现,艾滋病病毒早就变异,疫苗也就没了作用。不过,变异也并非无限的,艾滋病病毒再怎么变异,也还是艾滋病病毒,它的一些关键环节不能发生改变,一旦这些环节发生改变,病毒就无法再侵染细胞或是无法复制了。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就有希望找到抗病毒的药物。

对于冠状病毒来说,主蛋白酶就是它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有药物能够抑制主蛋白酶的活性,就有希望抑制冠状病毒的复制。现在,各个团队研制药物都取得了成绩,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更为关键的因素仍旧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免疫系统的强健程度,以及我们是否有着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应对突发疫情的正确态度,把病毒阻挡在身体之外。

(选自《北京广播电视报》20209期,有删改)

1.下列对病毒的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许多疾病,如流感、麻疹、肺结核、肝炎等,其罪魁祸首都是病毒。

B.病毒是的生命碎片,如果离开的生命就不能存在,所以不是生命。

C.病毒靠不停地复制自己将宿主细胞自身的能量和物质储备耗尽,从而导致宿主生病。

D.抓住病毒不能发生改变的关键环节,就能找到抗病毒的药物。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由严峻的疫情形势引出话题,接着介绍了病毒的大小、生命特性、致病原因、抗病毒的方法及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等。

B.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病毒与细菌进行比较,说明了病毒之小、结构之简单、毒性之大。

C.我们平时的感冒有10%15%是由温和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所以冠状病毒并不是病毒王

D.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厉害,是因为病毒,人类对它认识有限,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3.小明的奶奶有糖尿病,在例行体检中,她的肺功能正常,她觉得自己不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对社区的各种防控手段不配合,如果你是小明,请你阅读以下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劝说奶奶引起重视。

链接一: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开始退化,在应对病毒时肺部上皮产生干扰素的时间可能会慢半拍,产生的量减少,而免疫细胞释放干扰素以及吞噬病毒的能力均有所下降,导致整体抗病毒能力下降,容易被病毒感染。

链接二: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三大代谢紊乱,体内多种营养物质不能被正常利用所致。糖尿病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免疫力下降。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食人之禄,犹佣也。故夫择业莫若渔,渔诚足乐也。而前世淡薄之士托而逃焉者,亦往往于渔:舜于雷泽,尚父于渭滨。然皆为世而起,从其大也,而乐不终,至于终其身乐之不厌且以殉者古今一人而已严陵是也。

义兴吴心远先生渔于西溪,亦乐之老已矣,无它心也,宁庵编修请曰:“仲父得无踵严之为乎?”先生曰:“吾何敢望古人哉!顾吾乡邻之渔于利者乐方酣,吾愚不能效也,聊以是相配然耳。”

(选自《西溪渔乐说》,有删改)

(注释)尚父于渭滨:吕尚在渭水之滨钓鱼,见《史记·齐太公世家》。仲父:对吴心远的尊称。仲,吴心远排行老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夫择业莫若/亦往往于

B.渔诚乐也/以中有乐者

C.吾乡邻之渔于利者乐方酣/野有麦场

D.吾愚不能/则治臣之罪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至于终其身乐之不厌且以殉者古今一人而已严陵是也

3.简要说说吴心远先生“渔于西溪”之“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太守之乐”的区别。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之不能尽其材

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共用了5个“也”字,含义微妙。例如第一个“也”表达作者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字表达了作者愤怒谴贵之情。

B.文章篇幅短,但语言极丰富,用“名马”“马之千里者”“是马也”等多种称谓提到“千里马”。

C.文章末尾在“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中,作者更强调“不知马”,其讽刺、愤怒之意溢于言表。

D.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伯乐不识千里马,比喻统治者不懂得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之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