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卖。③茔(yíng):墓地。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

(1)复有来告私杀牛者____

(2)率取数十倍以权贵____

(3)凡诉讼不得径庭下____

(4)使得至前曲直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1. (1)寻:不久 (2)遗:馈赠 (3)造:到,往 (4)陈:陈述 2.(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3.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作主;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的意思是“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寻”的意思是“不久”; (2)“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的意思是“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遗”的意思是“馈赠”; (3)“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的意思是“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造”的意思是“到,往”; (4)“使得至前陈曲直”的意思是“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陈”的意思是“陈述”。 2.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刚毅(刚强坚毅)”“敛(收敛)”“惮(害怕)”“苟合(附和别人)”“伪(伪装)”“悦(取悦)”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春风 繁密 和煦 轻盈 眼花缭乱”这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情景要合情合理。(不超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1.《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_______ (人名)的,“书”的意思是_______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不愤不启,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________,鲜矣仁。

(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________,其为人之本与。

(4)___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________

(6)如切如磋,________,其斯之谓与!

(7)君子________,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复行数十步,________,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9)欲济无舟楫,________

(10)求之不得,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蒹葭》,回答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文中词语解说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以景起兴,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所思不见的惆怅心情。

B.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大胆而热烈地传达出主人公执着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十分动人。

C.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D.这首诗虽然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但,从诗的内容看,它情感韵味更加浓重。

 

查看答案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潭以整块大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C.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寻找小石潭的过程,为下文写小石潭幽寂的环境,清澈的潭水等内容埋下伏笔。

B.本文观察入微,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设喻,如“犬牙差互”传神地描写了溪流形状。

C.第二段写潭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但其实通过写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D.文中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潭水的清澈,“水尤清冽”是直接描写,游鱼的动静情形是侧面描写。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写景方式。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到小石潭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B.全文不足二百字,但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描绘了小石潭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人之情。

C.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愉悦心情。“心乐之”,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D.作者不仅善于捕捉山水的自然美,而且在山水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怀,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