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 朱建勋 ①十五年前的那场雪,我记忆犹新。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

朱建勋

①十五年前的那场雪,我记忆犹新。

②那一年,我种大棚也就两三年的光景,还未学会坦然面对,总觉得有许多潜在敌手,总是莫名紧张。每逢刮大风的天气,围着大棚转圈儿,看护着箍棚的铁丝,生怕哪一根被风挣开了,大棚膜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拉也拉不住,蹶起蹄儿就能飞向天去。若是哪根帮边竹片抵挡不住风的推搡,柔韧的腰肢被齐胸折断,刺破了大棚的肚腹,风就会趁势肆虐,把大棚撕开一道口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庞然大物般的大棚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孔洞就被轻易打败!到了傍晚,风未消散,急匆匆回家,胡乱吃几口饭,扛上被子,在棚头铺上草苫守棚。其实这是于事无补的,但与大棚睡在了一起,就有了同仇敌忾、同舟共济的味道,觉得力量就会大些。

③那时村里有几十家种棚的。立春前十天育苗,靠阳光这个加热器,十天八天种子才拱出土,谁都替种子着急,恨不得自己钻到苗哇里替种子挺起身子。天有阴晴,一天一天过去,苗哇上生出一小片一小片白色的霉点,那是种子坏了。果然,霉点下面的种子软塌塌的,成了一粒稀屎。三三两两站起来的芸豆苗儿,顶着个硬硬的黑皮儿,像个脱不掉的帽壳儿,嫩叶儿还包在黑皮里,只是颤抖着倔强地站起来。

④重新育苗,天气仿佛觉得愧疚,第二茬苗儿往往出得齐整,但时间晚了,收成不会景气。第二年开始用煤炉加温,三三两两的蜂窝煤炉,丛丛星星之火,温暖在苗哇二层膜下窜动,六七天光景,芸豆苗儿就出齐了。

⑤蜂窝煤炉,一炉煤烧三四个钟点,半夜起来加一次煤,天亮再起来加一次煤。睡眠严重不足不说,煤气还顺着呼吸钻进血液里,重者煤气中毒,轻者头晕目眩,不舒服的很。每年育苗,个个都像泥猴子,弄得人不人鬼不鬼,但效益不错,于是东家一亩,西家一亩,大棚遍地开花。

⑥还说那年的那场雪。那年晴天多,育苗盖两层草苫,三五个蜂窝煤炉左右开弓,芸豆苗儿七八天就绿油油地站起来,一幅看什么都新奇的样子。我正沉浸在苗齐苗壮的窃喜中,雪却像个不速之客,呼啸而至,一口气下了一尺厚,仍不解恨。大棚摩拳擦掌,虽然它对风雨的横冲直撞能应付一阵子,但对付雪花软绵绵的太极拳法,却吃了大亏。雪密集而柔软,不像雨水,沾上大棚的身子就被击退,流走了;雪粘在大棚身上,甩也甩不掉,还会越聚越多,每一片雪都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先是在大棚外用刮雪的刮耙把雪从大棚上拉扯下来,然后狠狠踏在脚下。但是雪太大了,前面刮下来,后面又布满了,脚下已有半米深,举足为艰。用铁锨挖开一个孔洞,掀起大膜,钻进大棚,里面的光亮被雪遮挡。举手晃动大棚膜,大棚膜疲惫地伸伸肚皮,像个驯服的白马,任由雪骑在它身上,风扯动辔头,雪更趾高气扬。

⑦大棚膜像怀上了马驹,肚腹越来越大,低垂下来。苗哇上方的雪越聚越多,大棚膜成了足月的母马。大竿不堪重负,咔嚓断裂,大棚膜被刺穿,雪团像出生的马驹溜滑进大棚,压在苗畦的二层膜上,那群芸豆苗儿惊慌失措地左躲右避。我随手拿来一根备用大竿,用铁丝拧死,替补上断裂的那根。棚膜敞着个松垮垮的大裂口,寒冷央裹着雪花冲进来,我模索着找到大棚里的铁针,用钳子夹紧,放在火机上烧红,弄弯,在雪里凉一下,穿针引线,口里衔着手电,站在高脚板凳上缝合大棚膜。

⑧雪还在继续,还有大竿劈叭声传来。我穿梭在大棚里,像一个人走在孤寂无助的暗夜里,心凉得像冰块-一样,泪顺着我的眼角滑进雪堆里。忽然,黑暗中有一束灯光来了, 那是年迈的父亲,他拖来几根大竿,帮我挨个换掉断裂的大竿,大棚似乎一下有了底气,挺起了脊梁……

⑨雪后,大棚像蹒跚学步的孩子,摔了一些跟头后,结实起来了。如今,育苗由蜂窝煤炉换成地热线,温暖环绕,芸豆翻身打滚,三两天就摇摇晃晃站了起来,在大竿下的一根根绳坯的牵引下,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拍着嫩绿的小巴掌,逐渐窜出了花花绿绿的前程。四十五年过去了,我已褪去了初种大棚的那份惶惑,对于风雪也坦然了许多,但雪夜中的那一束灯光,却一直温暖着我,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简洁明了,既点明中心事件发生的特殊时间,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B.③⑦两段划线句描写的芸豆苗形象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豆苗的怜惜之情。

C.第⑥段运用对比突出大雪对大棚的侵扰,烘托当时形势危急和“我”内心的焦急。

D.父亲不是事件主人公,但他在雪夜给予“我”的温暖和帮助,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赏析词句

(1)立春前十天育苗,靠阳光这个加热器,十天八天种子拱出土,谁都替种子着急,恨不得自己钻到苗畦里替种子挺起身子。(赏析加点词)

(2)大棚膜疲惫地伸伸肚皮,像个驯服的白马,任由雪骑在它身上,风扯动辔头,雪更趾高气扬。(赏析修辞手法)

3.第⑧段写“泪顺着我的眼角滑进雪堆里”,简要分析“我” 流泪的原因。

4.有人说,文章题为“雪夜”,但②-⑤段的内容都与雪夜无关,应该删去。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要分析。

5.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十五年前的那场雪记忆犹新。

 

1.B 2.(1)“才” 是副词,强调了种子发芽的速度太慢,突出“我”盼望种子快点发芽的急切之情(或:突出了着急之情;期盼程度之深) (2)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风狂雪大、大棚不堪重负的景象,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3.(1)为大棚不能承受风雪负感到难过(或担心大棚倒塌自己辛苦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2)为自己在雪夜独自守扩大棚感到无助悲伤。 4.示例一:我不同意这个观点。②-⑤段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描写“我”初种大棚(的精神紧张和身体劳累等方面)的辛苦,这些内容强调了“我”种大棚经验的欠缺(或:初种大棚的惶感心理和技能不足)和对大棚的感情,为下文写雪使出现危险和“我”拼命保护大棚(或:“我” 在雪夜中拼命保护大棚),以及父亲来相助等情节做铺垫,内容与雪夜密切相关,不能删去。 示例二:我同意这个观点。②-⑤段描写的是“我”初种大棚时的情形,发生在雪夜之前,与雪夜无关,删去可以避免情节旁逸斜出,让中心更突出,所以应该删去。 5.(1)十五年前的那场雪来势汹汹,“我 ”费劲心力守护大棚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十五年前父亲在那场雪中送来的灯光和帮助,给无助的“我”带来温暖、希望和勇气,至今仍令我感激。(3)十五年前的那场雪让“我”领悟到“人总是要经历磨难才能成长”的人生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解析】 1.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 “但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豆苗的怜惜之情”有误,应为:③段表达作者对豆苗的惋惜之情,⑦段表达作者对豆苗的怜惜之情; 故选B。 2. 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1)“才”副词,副词的作用是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这里运用了表时间的副词“才”,修饰限制动词“拱出”,表示种子刚刚发芽,从时间上表明种子发芽的速度慢,用时长,表达“我”盼望种子快发芽的迫切心情。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大棚膜”比喻为“驯服的白马”,比喻的作用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棚膜不堪重负的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富有感染力。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大棚膜”和“雪”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拟人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狂雪大的特点。 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由第⑧段“雪还在继续,还有大竿劈叭声传来”可知,“我”流泪的原因是,“我”害怕雪太大,大棚会倒塌;由第⑧段“我穿梭在大棚里,像一个人走在孤寂无助的暗夜里,心凉得像冰块一样”可知,“我”流泪的原因是,风狂雪大的夜里,“我”独自守着大棚,感到孤寂无助的悲伤。 4. 考查对文章情节结构的把握。 示例一:我不同意这个观点。②段写“我”刚种大棚,还未学会坦然面对风雪。因此才有下文写雪夜发生的事情,让“我”学会了坦然面对风雪,褪去了当初的惶惑。③-④段写“我”刚种大棚育苗不成功,只好重新育苗,影响了收成。因此才有了下文雪夜,“我”拼命支撑大棚,保护芸豆苗的场景。⑤段写种大棚人很受罪,但效益不错。因此才有了下文,“我”苦苦支撑大棚,直到父亲来相助。②-⑤段的内容与后文的雪夜息息相关,不能删去。 示例二:我同意这个观点。文章的中心事件,是写雪夜“我”独自苦苦支撑大棚,直到父亲来相助。从中心事件发生的时间来看,发生在雪夜,而②-⑤段写的是发生在雪夜之前的事情,与雪夜无关,可以删去。从中心事件表达了父亲在雪夜给予“我”的温暖和帮助来看,②-⑤段可以删去。 5.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1)⑥-⑦段写风雪越来越大,“我”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来阻挡大棚的倒塌的场景,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2)由⑧段“忽然,黑暗中有一束灯光来了, 那是年迈的父亲,他拖来几根大竿,帮我挨个换掉断裂的大竿,大棚似乎一下有了底气,挺起了脊梁”可知,父亲给孤寂无助的“我”,送来了灯光和及时的帮助。父亲给予“我”温暖、希望和勇气,一直伴随着“我”,让“我”难以忘怀。(3)由⑨段“我已褪去了初种大棚的那份惶惑,对于风雪也坦然了许多”可知,经历风雪后的“我”,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我”在雪夜得到了磨练,增长了见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南公作《不欺述》,所书之人,皆以卑微不见于史氏。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及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 今何靳?”策曰:“然, 有质钱田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闲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节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注]①驵:市场经纪人②帑:库房③靳:吝啬④质钱:抵押借钱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B.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C.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D.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所之人       书:

(2)其自毙       俟:

(3)见君帑有之   向:

(4)公买五斤     止: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

(2)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4.选文记叙的两个人物有何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完成小题。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元)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曲开头化动为静,描写了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险峻,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B.乙曲前三句回顾了骊山历史,“今何处 ”强调对古今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

C.乙曲第四句的“只见”二字强调阿房宫的破败,加重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D.两首散曲结尾分别用“兴”与“亡”、“赢”与“输”的对比深化全曲的主题。

2.两首散曲都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人们不会忘记,在战“疫”最艰难的时刻,央视元xiāo(A.宵  B.霄)晚会变身抗疫特别节目,参演者(A.朴实无华  B.不加修饰)的独白,汇聚成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十位演艺界明星,在世界各地联袂唱响抗疫歌曲《坚信爱会赢》,鼓起人们必胜的信心。每一句话语,都能带给我们温暖;每一段旋律,都透出(A.坚定  B.坚毅)的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用诗的语言、画的色彩、乐的旋律、舞的动作、书的线条,记录下全民战“疫”的感人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那英伦三岛小学生用稚嫩(A.nèn  B.néng)童声演唱的《让世界充满爱》,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舞台上响起的《义勇军进行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文中①处拼音选择正确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最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3)填入横线的语句,下列排序正确的是_______

①凝聚起中华民族奋斗前行的磅礴力量

②彰显了灾难面前唇齿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③定格了各界守望相助的温暖瞬间

④都用艺术的形式传递着疫情下的温情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③①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疫情防控以来,使许多人放弃了休假,坚守各自岗位,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B.粉丝崇拜刘慈欣是因为能在他的作品里看到未知领域里属于国人的探索足迹。

C.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强,一次能送超过 22 吨左右的东西。

D.古村落建于南宋,原始古朴的风貌赋予它丰富的自然生态和良好的旅游资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___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7)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8)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9)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