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国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B.穷冬烈风(穷:极)
C.犹幸预君子之列(预:参与)
D.缀公卿之后(缀:装饰,点缀)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尝趋百里外 B.援疑质理
C.色愈恭,礼愈至 D.四支僵劲不能动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目前。“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B.第②段里连用了“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生动传神。
C.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求书之难、求师之难和生活之苦。求书之难,这是由于“先达德隆望尊”造成的困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D.位列公卿,皇帝恩宠,四海称名,可以说是功名成就了,而作者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阅读《古人之“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之“让”
①汉代有一个名叫陈嚣的人,他家的地和邻居纪伯家的地以一道竹篱笆为界。晚上,纪伯偷偷地将竹篱笆往陈嚣地里移,为的是扩大自家的地块。陈嚣察觉后,非但没有和邻居争执,反而将篱笆再往自己一方移了一丈。纪伯见了非常惭愧,不仅归还所占土地,而且也将篱笆往后移了一丈。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拔藩益地”的故事,它所赞美的,正是古人“让”的精神。
②古人说:“先人后已谓之让。”换言之,“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先替别人着想;如果双方有利益冲突,也要先考虑别人的要求。打开中文辞典,可以发现很多和“让”关联的词,如“礼让”“谦让”“忍让”等。可以说,“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
③古人讲究“让”,首先出于对礼教和德性的考虑。《康熙字典》引诸典籍称:“让,礼之主也。”“让,德之基也。”还有“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上述“拔藩益地”的故事,正是体现了“礼”和“德”为“让”之根基的思想:一件原本可能起争端的事,由于陈嚣的先“让”,变成互相谦让,结果是双方都表现出君子的风度,不仅维护了“礼”,也做到了“义”。所以当地太守特意刻“义礼”二字在石上,以表彰陈嚣的高尚品德。古人讲究“让”,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人礼数和德性的美好的体现。
④古人践行“让”,主要依赖能“忍”的气度和品格。能“忍”方能“让”,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新世说》记载,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此人偏执暴躁,见曾国藩将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曾国藩在对方对他发怒时一忍再忍,并几番让着此人,正显示了“让”所包含的能忍的气度。这种气度是一个成大事者必备的品格。正因为有此气度,后来曾国藩带兵打仗才能够做到“从容”,遇到不利和挫折也没有“太息咨嗟之状”,是能“镇安朝野”之人。由此看来,“和为贵,忍为高”“忍得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忧”“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大事不成”,这些俗语早已化作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⑤古人追求“让”,往往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计较得失、宠辱不惊的思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历来都受到推崇。
⑥古人选择“让”,其实源自“惟谦受福”的观念。《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用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和矛盾时,可以理解为“吃亏是福”。前述典故中,陈嚣“让”在先,得到的是别人“让”于后的结果,这就是最好的回报,是“福”。“让”体现的是大智慧。
⑦孟子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儒家认为“让”是“善”的一种形式,人性里天生就有“让”的种子,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培育,使“让”的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枝繁叶茂。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古人“让”的思想精髓,把“让”作为日常为人处世的标准,使这种高尚的德行成为社会主流。
1.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文辞典里可以发现很多和“让”关联的词。
B.“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
C.能“忍”方能“让”,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D.“让”体现的是大智慧。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说:“先人后己谓之让。”换言之,“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先替别人着想:如果双方有利益冲突,也要先考虑别人的要求。
B.古人践行“让”,主要依赖能“忍”的气度和品格。古人选择“让”,其实源自“椎谦受福"的观念。
C.《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用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和矛盾时,可以理解为“吃亏不是福”。在“拔藩益地”的故事中,纪伯“让”在先,得到的是别人“让”于后的结果,这不是“福”。
D.儒家认为“让”是“善”的一种形式,人性里天生就有“让”的种子,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培育,使“让”的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枝繁叶茂。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拔藩益地”的故事,有如下好处:引出本文的论题“古人之‘让’”;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古人讲究“让”,首先出于对礼教和德性的考虑。古人追求“让”,往往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计较得失、宠辱不惊的思想。
C.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让,德之基也”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D.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古人“让”的思想精髓,把“让”作为日常为人处世的标准,使这种高尚的德行成为社会主流。
下面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A.“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春风而见春雨。“白草折”显出春雨来势猛。“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生动地写出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B.“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反映了诗人抓取细节的功力之深,旗帜的特点就是飘扬,而此时却被冻住静止,天气之寒跃然纸上。
D.全诗不断变换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A.: ; , :“ B.: , ; ,“
C.; ; ? ,“ D.; , ? :“
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的一处是( )
A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B好的家训是一代又一代人能否健康成长的保证,时过境迁,许多人不禁发问:家训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日前举行的郴州市“家训与文化传承”理论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C家训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家训。为此,D专家呼吁要重建现代家训文化。
A. A B. B C. C D. D
下文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的雨,( )而温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 )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 )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A. 细腻 凉爽 迅疾 慈祥 B. 凉爽 迅疾 慈祥 细腻
C. 细腻 迅疾 凉爽 慈祥 D. 凉爽 细腻 慈祥 迅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