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那一条道跑到黑的农民父亲 ①旺老信的儿子回来了。 ②儿子在城里当局长。和儿子同来...

    那一条道跑到黑的农民父亲

①旺老信的儿子回来了。

②儿子在城里当局长。和儿子同来的还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秘书,一个是办公室主任。

③儿子说:爹,稻要几天才能割完?旺老信说:三天。儿子指指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说:加上我们三人,一天就能割完——双休日,我们特地来帮忙的。

④上个月,旺老信答应割了稻就进城跟儿子过。儿子说请人割吧,旺老信说什么也不肯,说这是最后一次割稻了。

⑤旺老信的老伴去世后,他一个人守着乡下老房,太孤单。

⑥儿子被唤醒时,屋里还黑咕隆冬的。

⑦旺老信把三顶草帽递给儿子,儿子看了看颜色灰暗的草帽,没接。旺老信说:拿着,小心晒破头。儿子的手刚伸出又缩回去。旺老信说:嫌脏?儿子指指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身边的编织袋,说:我们有。旺老信生气地一扬手,三顶草帽飞到角落里。儿子一脸尴尬。

⑧太阳悬在无一丝云的空中,没有风。目不转睛的话,可以隐约看见地面上蒸腾着的缕缕热焰。

⑨儿子才割了五六米远就气喘吁吁了,他直起腰,发现父亲已把他拉下十多米远。他扭头看秘书和办公室主任,他俩早已满脸汗水直起腰,摘下宽边白色太阳帽使劲扇风。儿子就说:歇歇吧。又大声喊:爹,快过来喝口水!旺老信仍撅着屁股挥舞着镰刀,头也没抬。

⑩旺老信一直割完半块田才来到大榕树下。儿子急忙从编织袋里拿出一瓶矿泉水,旋开盖子递过去。旺老信没接,他用汗味很重的毛巾擦了脸和脖子,然后从陶罐里倒出一碗大叶茶,一口气喝光后说:你那水好喝些?儿子说:好喝,不是普通的水,三块多一瓶。旺老信咕哝:粮食比水贱。

(11)儿子听父亲说话很冲,没敢再开口,却是一脸不自在。默坐了一会,又挪回到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身边,说:这稻今天只怕割不完。

(12)秘书赶忙说:局长您放心,等会我们努力干。

(13)儿子说:只怪我爹脾气倔,几亩田,请几个民工一天就割完了,他偏不答应。

(14)办公室主任赶紧说:局长,没关系,你爸爸都能干,我们……

(15)儿子压低嗓门说:你能和他比?他干了一辈子,干惯了……儿子还要说下去,忽听父亲重重地干咳了一声,忙刹住话头。

(16)旺老信立起身,戴上草帽。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跟着站起来。儿子说:别忙,涂了防晒霜没有?秘书和办公室主任回答说:涂了。儿子又说:再多涂点,小心晒伤!嘴里要多含些人丹,小心中暑……啊,爹,您要人丹吗?

(17)旺老信把一只飞到脚边的蚱蜢狠狠踢了一脚,头也不回,大声说:城里人才是人!

(18)秘书悄悄说:局长,您爹好像不高兴。

(19)儿子当领导这些年,耳边听到的都是“是是是”“好好好”……老爹的话噎得他要死,在秘书面前实在挂不住。但他依旧耐住性子说:没事,他就是这脾气,有口无心。

(20)夜已经很深了。儿子躺在又闷又热的蚊帐里,睡了不到半个时辰就醒了。听见咳嗽声,才知道父亲还在门外纳凉。儿子走出门,说:爹,还不去睡?旺老信闷闷地说:睡不着。儿子说:爹,晒谷、交粮的事您别担心,我跟隔壁的根叔说好了……明天上午割完稻,下午我们就可以进城。

(21)旺老信扬起手中的蒲扇,指着儿子,说:要他替我干?我自己干不好?儿子听出父亲话里有话,急了,说:爹,您这是……

(22)旺老信粗声粗气地说:我,我命贱!

(23)黑暗中,儿子看不清爹脸上的表情,听口气,火气很大。

(24)儿子的心里陡地有些发凉。

——选自《小小说》

1.小说为什么以“那一条道跑到黑的农民父亲”为题?

2.探究儿子割稻前后四次表情、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3.探究局长儿子帮助农民父亲收割稻谷期间引发父子冲突的原因。

4.试就这小说所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1.①文章主要就是描写父亲这个农民的形象,表达对老一辈农民优秀品质的赞美。用“那一条道跑到黑的农民父亲”为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透过题目能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探求主人公故事的渴望。②父亲的坚守、耿直、质朴、直来直去本是农民美好的品质,但在城里当了局长的儿子眼里,反倒成了“另类”。它反映了社会对人评价标准的变化,反映了儿子与父亲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分歧和看待问题上的矛盾。以此为题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③能揭示小说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使父亲朴实,吃苦,耐劳、耿直等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2.①第一次是儿子感到“尴尬”,原因是父亲给他草帽,他没接,父亲把草帽扔到角落里;②第二次是“一脸不自在”,原因是父亲拒绝喝矿泉水,并痛斥儿子“粮食比水贱”;③第三次是“噎得他要死,在秘书面前实在挂不住”,原因是父亲拒绝吃人丹,并指责儿子“城里人才是人”;④第四次是儿子“心里陡地有些发凉”,通过白天的事情,他看见了父亲和他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分歧,他害怕难以调和;父亲的话里也暗示了有可能不去城里和他同住的意思,他难以尽孝。 3.①儿子利用职权,谋取私利。②儿子与父亲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分歧,看待问题上有矛盾。 4.示例一:故事平实,以小见大。文章通过一个儿子劝父亲进城居住,回乡帮助父亲割稻前后发生的冲突,其目的是揭示新老一代,城里、乡下人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分歧和看待问题上的矛盾,给人以很多的启示。 示例二: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如“旺老信生气地一扬手,三顶草帽飞到角落里”“旺老信仍撅着屁股挥舞着镰刀,头也没抬”“旺老信把一只飞到脚边的蚱蜢狠狠踢了一脚,头也不回”等一系列细节,生动刻画父亲质朴、耿直、勤劳的形象特征,给人深刻印象。 示例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彰显人物性格。如“拿着,小心晒破头”“粮食比水贱”“城里人才是人”“我,我命贱”等语言,体现出主人公喜怒哀乐的情感,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示例四:通过人物心理的变化,侧面暗示着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映射着主人公的性格和形象。儿子割稻前后由感到“尴尬”,到“一脸不自在”,再到“噎得他要死,在秘书面前实在挂不住”最后到“心里陡地有些发凉”,即侧面反映着父亲的性格,又暗示着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结局。 示例五: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如文章第⑥段的环境描写,衬托了农民父亲起得很早,表现了父亲勤劳的品质。 示例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中做局长的儿子为了这次割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带了两个助手来帮忙,准备了太阳帽、矿泉水、防晒霜、人丹等,这些与农民父亲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吃苦、耐劳、质朴的品质。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题的作用。①交代本文的写作对象“农民父亲”。②“一条道跑到黑”概括了父亲的特点及品质,表现了父亲的坚守、执着、质朴、吃苦耐劳、耿直。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文章主要就是描写父亲这个农民的形象,表达对老一辈农民优秀品质的赞美。“那一条道跑到黑”,从儿子的角度看,父亲是执拗的,反映了社会对人评价标准的变化,反映了儿子与父亲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分歧和看待问题上的矛盾,深化了文章主旨。④文题新颖,激发了读者探求主人公故事的兴趣。 2. 本题考查内容提炼和概括。作答此题,通读全文,借助关键语句概括。 第一次:⑦段“旺老信把三顶草帽递给儿子,儿子看了看颜色灰暗的草帽,没接”“旺老信生气地一扬手,三顶草帽飞到角落里。儿子一脸尴尬”,提炼概况表情为“尴尬”,原因是父亲给他草帽,他没接,父亲生气地把草帽扔到角落里。 第二次:⑩段“儿子急忙从编织袋里拿出一瓶矿泉水,旋开盖子递过去。旺老信没接”“旺老信咕哝:粮食比水贱”,(11)段“儿子听父亲说话很冲,没敢再开口,却是一脸不自在”,从中提炼概括表情为“一脸不自在”,原因是父亲拒绝喝矿泉水,并很冲地说“粮食比水贱”。 第三次:(16)段“爹,您要人丹吗?”(17)段“旺老信把一只飞到脚边的蚱蜢狠狠踢了一脚,头也不回,大声说:城里人才是人”,(19)段“老爹的话噎得他要死,在秘书面前实在挂不住”,提炼概括表情为“在秘书面前实在挂不住”,原因是父亲拒绝吃人丹,并指责儿子“城里人才是人”。 第四次:(21)段“旺老信扬起手中的蒲扇,指着儿子,说:要他替我干?我自己干不好?儿子听出父亲话里有话,急了”,(22)段“旺老信粗声粗气地说:我,我命贱”,(23)段“黑暗中,儿子看不清爹脸上的表情,听口气,火气很大”,(24)段“儿子的心里陡地有些发凉”,从这些语句中提炼心理变化“心里陡地有些发凉”,原因是父亲的火气很大,说自己命贱。联系白天的事情,他感受到了父亲和他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难以调和。 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可以抓住父亲的四次“生气”进行探究。 第一次,儿子嫌脏没接父亲递过来的草帽,父亲“生气”,是因为儿子失了农民的质朴。第二次,父亲拒绝喝矿泉水,当知道价钱时,很冲地说“粮食比水贱”,是因为看到当局长的儿子失了俭朴的美德,生活“奢侈”,不体恤农民。第三次,儿子在劳动中又防晒又含人丹,父亲大声说:城里人才是人,表达了对儿子做法的不满,原因是儿子失了吃苦耐劳的美德。第四次父亲说“要他替我干?我自己干不好?”其实是对儿子利用职权、带下属帮助收稻的不满。综合分析,引发父子冲突的原因在于,儿子与父亲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分歧,看待问题上有很大的矛盾。父亲质朴、吃苦耐劳,坚守着一个农民的优秀品德,儿子则表现出官员的养尊处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4. 本题考查写法。 一、选材以小见大。文章通过儿子回乡帮助父亲割稻前后发生的冲突,揭示了新老一代在生活方式上的分歧和看待问题上的矛盾,故事平实,但主题深刻。 二、环境烘托。⑧段“太阳悬在无一丝云的空中,没有风。目不转睛的话,可以隐约看见地面上蒸腾着的缕缕热焰”,描写天气的炎热,突出割稻的辛苦,衬托父亲的吃苦耐劳。 三、细节描写刻画形象。⑦段“旺老信生气地一扬手,三顶草帽飞到角落里”,⑨段“旺老倌仍撅着屁股挥舞着镰刀,头也没抬”,(15)段“忽听父亲重重地干咳了一声,忙刹住话头”,(17)段“旺老倌把一只飞到脚边的蚱蜢狠狠踢了一脚,头也不回”等一系列细节,生动刻画了父亲勤劳、质朴、耿直的形象特征。 四、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儿子为了这次割稻,带了两个助手来帮忙,准备了太阳帽、矿泉水、防晒霜、人丹等,与农民父亲的草帽、陶罐里的大叶茶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吃苦耐劳、质朴的品质。 五、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文中父亲的话语很少,“拿着,小心晒破头”“粮食比水贱”“城里人才是人”“我,我命贱”,虽然寥寥数语,却符合父亲的性格特点,能体现出父亲的喜怒哀乐。 六、以儿子心理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结局。“尴尬”“一脸不自在”“噎得他要死,在秘书面前实在挂不住”“心里陡地有些发凉”,一系列心理变化,侧面反映父亲的性格,暗示故事的结局,构思巧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百毒不侵的蝙蝠

①蝙蝠这种古老生物,特点和习性都很诡异,蝙蝠是翼手目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8800万年,几乎和恐龙同时代,地球上有961种蝙蝠。蝙蝠是除人之外,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哺乳动物之一。

②蝙蝠会飞,但其实没有翅膀。它们的身体结构很奇葩:前肢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由它们支撑起一层薄而多毛、软而坚韧的皮膜,那就是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不是翅膀,而叫--翼手。

③蝙蝠大都吃些什么呢?

④全世界70%的蝙蝠吃昆虫,尤其是害虫。剩下大多数的爱吃水果和花蜜,是地球上的最佳传粉者和种子传播者。有的蝙蝠会钓鱼,墨西哥兔唇蝠一个晚上能捕获30多条小鱼有的种类还能游泳,极少数吃小型哺乳动物。全世界绝大多数蝙蝠都不吸血。只有3种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为生。一只吸血蝙蝠一生能吸血100毫升。但吸血蝙蝠并不是真正地“吸”,它们是先用牙齿把猎物咬出一个伤口,然后舔食伤口渗出的血液。吸血蝙蝠的唾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酶,可以阻止新鲜血液凝结。

⑤那么吃货关心的问题来了:蝙蝠能吃吗?

⑥历史上确实有人类食用蝙蝠的记载。宋朝苏东坡流放海南的时候记载过热带人民吃蝙蝠的事儿:“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现在印尼、老挝、泰国、斐济、马来西亚等国家,蝙蝠也是一种很平常的人间美味。尤其是果蝠,平时喜食水果花蜜,肉质细嫩,个头又傻大傻大的,当地人相信这些蝙蝠吸食了植物的精华,享用它们对身体有好处。他们通常用炸的方式制作蝙蝠肉,据说这样可以去腥,还可以快速地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咬一口,嘎嘣脆,口感接近鸡肉味!位于西太平洋的帕劳也爱吃蝙蝠,但是做法上比较骇人,那就是一蝙蝠汤!还是整只熬汤的那种!帕劳人做的蝙蝠汤没有什么葱姜大料,用的都是随处可见的热带水果,有时还有枸杞、红枣,据说能保留原始的鲜味,也为这份奇特的汤增添一点热带风情。

⑦但是奉劝人类还是不要捕捉、食用蝙蝠,毕竟食物千万种,安全才是第一条。因为蝙蝠的真正面貌,是百毒不侵的金刚狼。根据报道,蝙蝠身上能携带超过100多种毒性极大凶险无比的病毒, 有埃博拉,狂犬病、SARS等等, 但奇就奇在, 病毒不能对它们造成任何伤害。

⑧这是因为,蝙蝠在飞行期间,需要消耗极大的能量,新陈代谢水平会增长15到16倍,代谢率超高,心跳可以达到惊人的1000多下。在飞行时,蝙蝠的体内温度能达到40℃,相当于持续不断地发着高烧,可以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缩短疾病的存活时间,持续抑制病毒的复制。日久天长,蝙蝠的基因快速进化,直到造就了无比逆天的免疫系统,强劲有力的防御功能, 很难被异物伤害。科学还发现,有几种蝙蝠的体内都丢失了一个包含“PY H IN基因家族”的基因片段,基因的不完整,使病毒无法对蝙蝠产生作用。

⑨也因此蝙蝠更是恐怖的病毒传播者。历史上多次严重传染病世界性或地区性大流行,大都由蝙蝠开始。对人类来说,当今世界最凶险的烈性传染病大多数都是由蝙蝠传播的。作为一种能够飞行的动物,蝙蝠可以四处周游,本身就具备了快速传播传染病的能力。蝙蝠是超大数量的群居动物,而且居住在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彼此之间很容易扩散病原体,形成野生的交叉感染环境,一旦某种病毒出现在一只蝙蝠身上,就会很快被更多蝙蝠携带。最可怕的是,人类和蝙蝠基因差异小,被病毒作为共同宿主的可能性很大。

⑩所以,对于蝙蝠这种动物,我们还是要敬而远之为好吧!

(有删节)

1.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蝙蝠百毒不侵的原因。

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全文,分析本文关于对蝙蝠“敬而远之”的原因的推导过程。

4.简要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茸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哪晓得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很严肃地说: “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啊?”我们又傻了眼。

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的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你姐姐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

1.探究“梨花”在文中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2.本文构思巧妙,试对情节上的特点及作用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莹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殿中丞                  迁

③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遗权贵    以

④凡讼诉不得径庭下            造

2.你从两文中两个人物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作用。

 

查看答案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去湖南。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中“情”字包含了诸多内容,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有人评价此诗“落句闲雅”,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德”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请你参加“‘德’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德”甲骨文写作,从行,直声或从彳、直声。“行”本是道路,引申而有走路的意思;“彳”是“行”的省形,也是道路。“直”是眼睛直视向前,引申而为正道,以此作为示意的声符。行(彳)直相合,以示遵行正道之意。现多用其引申义。“无德不贵,无能不官。”中“德”的意思为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则用其另一义: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对于“德”中国文化有哪些传承和发展?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达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②到了近代,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

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行天下

(3)班级举办“德行你我”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