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 让我痴迷”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请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某校举办“戏剧艺术文化节”,各班级都在为文化节做着准备。下面是九(1)班的相关活动,请你加入到他们中去吧。
(剧本筛选)九(1)班候选的剧本有《西游记》片段和《小王子》片段,起初《西游记》呼声较高,随后剧组公布了“剧本前期策划实施方案表”,并邀请大家投票,最终入选的是《小王子》。
(材料一)
剧本前期策划实施方案表 | ||
| 《西游记》 | 《小王子》 |
角色安排 | 孙悟空、玉帝、太上老君、哪吒、二郎神及天兵天将等38人 | 小王子、我、狐狸、玫瑰花、蛇5人 |
资金投入 | 服装费:3000元 道具:1000元 | 服装费:400元 道具:300元 |
排练时间 | 每天18:00-19:00 | 周二、五18:00-19:00 |
(材料二)
1.请你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西游记》呼声高和落选的原因各是什么。
2.(排练剪影)小云因为普通话标准、表情到位,当选“玫瑰花”一角,但她却自信心不足,又担心影响学习,想要放弃此次表演。
为了不影响戏剧的排练,作为总导演,你准备怎么劝说小云呢?
3.(戏剧演出)
请你结合作品内容或主题,为《小王子》的演出写一句宣传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草
林清玄
①“我们带一点草回去种好吗?”带孩子去爬山的时候,他好几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②最近住在乡下,每天黄昏的时候,如果天气好,我总会和孩子到后山去走走,偶尔也到山下去看农人的稻田,走过泥土坚实的田埂,看着秋天的新禾在微风中生长。对于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看到乡下的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鲜,尤其看到没有看到过的东西。有一次我们在田埂上走,他说:“爸爸,我们带一些稻子回去种好吗?”
③“为什么呢?”
④“因为稻子长大,我们就不必买米了,要煮饭的时候,自己摘来煮就好了。”孩子充满期盼地说,就仿佛自己种的稻子已经长成。
⑤“要种在哪里呢?”我说。
⑥“我们家不是有很多空花盆吗?把稻子种在里面就行了呀!”
⑦我只好告诉他,种稻子是很艰难的工作,可不比种一般的盆景,要有一定的水土,还要有非常耐心的照顾,我们是无法在花盆里种稻子的。
⑧“那么,我们种牵牛花吧!牵牛花也很美。”孩子说。
⑨有一次,我们就摘了很多牵牛花的藤蔓,回去种在花盆,可惜不久后就都枯萎了。孩子很纳闷,说:“为什么在野外,它们长得那么好,我们每天浇水,反而长不出来呢?”后来我们挖了一些酢浆草回家,酢浆草很快就长得很茂盛,可惜过了花期,开不出紫色的小花,我对孩子说:等到明年,这些酢浆草就会开出很美丽的花。
⑩在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美丽的,连山上的野草也不例外。我们第一次上山的时候,他简直惊叹极了,即使是夏秋之交,山上的野草也十分繁盛,就好像是春天一样。(A)尤其是夕阳之下、微风之中,每一株小草都仿佛是在金黄色的舞台上跳舞。它们是那么苗条而坚韧,以一种睥睨的态势看着脚下的世界。
⑪孩子看着这些草,禁不住出神地说:“爸爸,我们带一点草回去种好吗?”
⑫听到这句话,我略微一震,“种草?”对一个出生在农家的我,这是多么新奇而带点荒唐的想法,我们在田野里唯恐除草不尽,就是在花盆里也常常把草拔除,这孩子居然想到种一盆草!
⑬孩子看我无动于衷,用力拉我的手,说:“爸爸,你不觉得草也跟花一样美吗?如果能种一盆草放在阳台,它就好像在山上一样。”
⑭孩子的话又让我心头一震,我想到自己的粗鄙,花草本身没有美丑,只因为我心里有了区别,才觉草不如花。若我能把观点回到赤子,草不也是大地的孩子,和一切的花同样美丽吗?于是我说:“好吧!我们来种一盆草。”
⑮种草就不必像种花那么费事,我们在山上采草茎上成熟的种子。草种通常十分细小,像是海边的沙子,可是因为数量很多,一下子就采了一口袋。回到家里,我们把一些曾种过花而死去的空花盆找来,一把把的草种洒在上面,浇一点水,工程很快就完成了。孩子高兴得要命,他的快乐比起从花市里买花回来种还要大得多。
⑯一星期后,每一个花盆都长出细细绒绒的草尖,没有经过风沙的小草。有一种纯净的淡绿,有如透明的绿水晶。(B)小草株株头角峥嵘,一点也不忸怩作态,理直气壮地来面对这个与它的祖先完全不同的人世。
⑰孩子天天都去看他亲手植种的绿草,那草很快地长满整个花盆,比阳台上的任何一盆花还要茂盛。我们有时把草端到屋内的桌上,看起来真的一点也不比名花逊色。看着一盆盆的野草,我有时会想起我们这些从乡野移居到城市讨生活的人,尽管我们适应了盆里的生活,其实并未改变来自乡野的姿色,而所有的都市人,他们或他们的祖先,不都是来自乡野吗?这样想时,常使我有一种深深的慨叹。所有的名花都曾是乡野的小草,即使是最珍贵的兰花,也是从高山谷地移植而来。那名不闻世的野草,如果我们用清明的心来看,不也和名花无殊吗?
⑱乡野的山谷见证了自然的宏伟;小小的花盆里,也充满了生命的神奇。
(选自《大秃大悲大酒色:林清玄自传》,有删改)
1.在写“种草”以前,作者为何花大量笔墨写我们种其他的植物?
2.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⑫⑭段中作者“一震”的原因。
(1)“我”略微一震的原因:
(2)“我”心头一震的原因:
3.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按要求答题。
(A)尤其是夕阳之下、微风之中,每一株小草都仿佛是在金黄色的舞台上跳舞。(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B)小草株株头角峥嵘,一点也不忸怩作态,理直气壮地来面对这个与它的祖先完全不同的人世。(请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选文第⑰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5.阅读选文和下列材料,说说选文和材料中的孩子们给了你什么启示。
(材料一)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装得下高山/装得下大海/装得下蓝天/装得下整个世界
(陈科全8岁,《眼睛》)
(材料二)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萧红《呼兰河传》)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胧中打开手机,刷刷抖音,看两篇拼凑的鸡汤文,如皇帝批阅奏章般浏览朋友圈,以点赞的形式表达自己“深邃”的想法……这已是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数字时代,我们接收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已陷入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②其实,读书就能够破解这一困境。为什么呢?
③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我们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在安定的思绪的作用下,眼下的文字也会与以往的记忆碰撞,让我们在书籍里越读越深。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④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和视觉性强的图片、视频来说,读整本书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为了使整本书脉络变得清晰,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我们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
⑤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曾国藩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揣摩作者的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夏丏尊先生曾以《桃花源记》一文举例:陶渊明是晋代人,若想要了解《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要翻阅《中国文学史》;而这篇文章里描写的理想社会,又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想进一步了解,就须读英国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至于想要通过《桃花源记》弄懂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就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如此,就有了新的知识创造和开拓,有了更厚重的思考。因此,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已独有的思维链。
⑥清晰、完整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唯有用好读书这剂良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3.选文第⑤段加点的两个短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4.下列读书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思维碎片化”?说说你的理由。
(1)知人论世读经典 (2)感悟·口味·欣赏
(3)比较与辨微 (4)读书动笔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①汝多知②乎?”
(《列子》)
(注释)①为:同“谓”,说。②知:同“智”,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
(2)棹数小舟
(3)如是再啮
(4)及其日中如探汤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二石兽并沉焉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初为霖雨之操
C.其反激之力 / 其名为鲲 D.一儿以日初出远 / 以顺为正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笑”,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相关情节 | “笑”的原因 | 人物的心理 |
讲学家笑寺僧 | B | 自负、轻蔑 |
A | 讲学家只考虑石和沙的因素 | 自信、嘲笑 |
两小儿笑孔子 | 孔子也不知道正确答案 | C |
5.请用(甲)文中的结论,结合(乙)文具体内容说说两小儿为何会各执一词。
品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通过赞美孙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