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没有压力、没有目标的生活,不可能精彩。

B.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C.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

D.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D 【解析】 A.“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与“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是两个并列分句,中间应用分号;这两个分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故“是因为有了目标”后应改为句号; B. “我渐渐明白”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C.最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外,这是部分引用;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蒙曰:“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重新)

B.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跑)

C.尔安敢吾射!(轻视)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有余)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B.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C.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对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意,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D.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站在高山之diān),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lán);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B.奥本海默是一个尖的人物,锋芒毕lòu)。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雳,全体都震起来。

D.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lǎn)语,原野上怪的狂风。

 

查看答案

作文

花儿盛开是绽放,梦想实现是绽放,战胜自我是绽放……绽放,需要阳光和雨露;绽放,也需要努力与坚持。花朵不分大小,目标不论高低,绽放了,就是美丽的。

请以“美丽的绽放”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还很年轻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间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那个整日里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

1.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第三段画线句子“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

4.分析第七自然段的语言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